我国这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各国政府的难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只是程度上存在区别。
鉴于中小企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做了大量研究。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对已有理论的重新梳理与对其他国家经验的借鉴加之自己的分析,为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策略提出个人的建议。
标签:中小企业;融资结构;金融体系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策略,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展壮大我国中小企业以及有效配置金融系统资源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此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助于确保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科技创新。
一、理论回顾1,国外研究早期企业融资理论学派。
早期企业融资理论按照杜兰特(Durand。
1952)的观点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净收益理论、营业净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
净收益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优融资结构是100%的负债;营业净收益理论认为,企业不存在最优融资结构;而传统理论认为存在一个最优的负债比率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经济学角度讲。
在该最优负债比率点负债融资的边际成本等于权益融资的边际成本。
现代企业融资理论学派。
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创建了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的开端。
其所发明的理论——MM理论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企业的价值与所采取的融资方式无关。
在考虑交纳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MM理论得出的修正结论是:如果企业负债率达到100%时。
则企业价值就会最大。
而融资成本最小。
然而这一结论仍与现实不相符。
MM修正理论虽考虑了负债带来的纳税利益,但忽略了负债导致的风险和额外费用。
平衡理论在考虑了负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负债的税收收益与破产成本现值之间进行平衡”得到一个最优融资结构的理论。
平衡理论又可分为平衡理论和后平衡理论。
70年代开始,对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研究逐渐渗透到经济学的各个研究分支领域,不对称信息研究理论在经济学方面的应用得到重大发展和突破。
这些理论研究试图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信号”、“动机”、“激励”等概念,从企业“内部因素”来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分析。
专注于企业融资理论中的结构或制度设计问题,为企业融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并由此产生了优序融资理论、代理成本理论、控制权理论等。
国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围绕银企关系来展开的。
国外学者关于二者关系的博弈论证主要从银企模式的选择、银行业并购、银行的“市场力量”等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来进行的。
美国经济学家Berger(2002)认为:关系性贷款是“软信息”,具有人格化特征,难以量化。
银企借贷关系的持续时间与企业贷款的可得性之间呈正相关。
与抵押要求负相关。
国外关于银行业购并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由于研究角度、范围、方法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结论。
其中在购并所导致的银行集约化等市场结构变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对立的观点。
在银企关系中,国外认为银行具有某种控制权和市场控制力。
同时,由于贷款和存款难以直接出售,限制了存贷的市场竞争。
这对中小企业信贷既有利也有弊。
2,国内研究目前国内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对境外中小企业融资在操作层面的经验比较与借鉴;第二,对国内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从与融资相关的直接、间接融资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另外,从银行角度来论述中小企业问题,这方面国际上,更多是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小企业融资,但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实证研究的较少。
第三,对国内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的问题,多从原因上分析和实际对策探讨。
国内研究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关系主要是围绕中小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上较大银行具有的优势,研究范围还局限于国外的“小银行优势”假说。
国外在研究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方面较多。
在我国,一方面中小银行发展速度较慢,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合理的产权流动制度和机制,所以国内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就相对薄弱。
二、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障碍及原因分析1,融资障碍分析2008年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瓶颈尤为突出。
据银监会统计。
2008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了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2007年同期减少300亿元。
根据国家发改委2005年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小企业筹资的首选方式中有约48.41%的企业选择企业自有资金,38.89%的企业选择银行贷款,选择通过其它方式来筹资的企业不足13%,其中2.38%的企业首选通过股票和债券融资。
由此看出,相对于外源融资来说,内源融资仍是中小企业的首选,外源融资的主要来源是银行信贷。
对企业来说,直接融资方式的难度依然很大。
在融资渠道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据最主要的地位(69.O5%),其它渠道如股份制商业银行(4.76%),地方性银行和信用社贷款(5.56%)所占比重非常的低。
总体来讲,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企业发展主要靠自我积累,内源性融资特征明显;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非常困难;民间融资是企业资金的是一个重要来源,担保服务机构的发展落后;中小企业上市门槛高,难以直接进行融资;资本市场中品种单一,缺乏可利用的多种交易工具,金融衍生产品不足。
2,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结合以上分析,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1)金融体制存在问题。
银行方面,没有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体制。
我国金融体制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严格监管下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银行缺乏激励机制,对中小企业支持不足。
(2)中小企业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策支持不足;法制建设不完善,立法比较落后,市场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尤其是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资信评估体系也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3)中小企业自身原因。
在我国,中小企业处在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创业者知识结构较为落后,多数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年零7个月。
此外,受核心能力和信用等级的制约。
其自身的自担保能力和抵押能力低。
三、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经验中小企业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为: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就业、推动科技进步、提供大量个性的商品和劳务。
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各国有自己的政策。
1,美国经验美国经济一直坚持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小企业是维持自由竞争的重要因素,扶持中小企业可消除不完全竞争,保障个人独立经营的机会可导致国家的繁荣。
美国对小企业的支持保护政策是在20世纪20—30年代经济大危机期间逐步形成的。
(1)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1953年成立了联邦中小企业管理局,主要职能有;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技术和管理支援;与联邦政府机构签订采购合同,将之转包给中小企业;向有关的联邦机构提出建议,确保分配的公平,充分利用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保护中小企业的其他利益。
1953年美国联邦众、参两院还分别成立了小企业委员会。
(2)不断完善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维护中小企业利益的反垄断法案,此后。
美国国会又陆续通过了《小企业法》、《小企业融资法案》、《机会均等法》、《小企业经济政策法》、《经济复兴税法》、《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法》等一系列法律。
(3)为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小企业管理局作为中小企业的借贷担保人,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担保。
(4)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其创新政策主要有:筹措技术开发资金,发放自主研究开发资金,对研究开发品有限订货,开放政府的实验研究机构,推行个别中小企业特殊培育制度等。
(5)为中小企业提供财税优惠。
实行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累进税制;专门颁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务计划,具体体现在《经济复兴税法》。
(6)支持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2,欧盟经验相对于美国,欧盟的中小企业政策更多体现政府干预的痕迹,欧盟的中小企业政策主要有:(1)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设立了不同年度、不同项目的投资计划,资金额从几千万欧元到几十亿欧元不等。
另外。
欧洲投资银行也加大了向中小企业的投资幅度。
(2)每年举行一次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圆桌会议,探讨最佳贷款方式,研究中小企业在投资方面的问题,加强了银行界对中小企业的了解。
(3)提供服务和加强引导。
欧盟开通了“企业之窗”网站,让中小企业了解欧盟和国际市场的情况变化,寻找发展机遇。
欧盟还启动了“进人信息社会计划”,通过信息化帮助中小企业融入国际市场。
(4)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高科技。
欧盟加强了对中小企业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启动和制订了与中小企业科研活动有关的项目达到10多个,投入高达数百亿美元。
欧盟内部成员国也各有不同的政策,其中,德国在对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加入了政府财政补贴;政府在中小企业需要贷款时充当担保人。
而意大利中小企业政策的特点是;以区域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形成了以区域为基础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
集群内的分工强化了中小企业技术上的优势,集群内的协作又减少了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对称,结果是中小企业集群既体现了大企业“规模经济”的优势,又具有中小企业灵活经营的特点。
3,日本经验日本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和合作的组织机构,包括在政府机构中设置中小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其中。
中小企业厅是日本中小企业最高的专业行政机构。
并组建了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
以及成立各种民间合作团体,日本的中小企业管理和合作机构的特点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地方政府为基础、民间社团为补充。
四、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策略在以上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分析和借鉴国外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对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发展完善金融体系(1)发展风险投资和二板市场。
截止2006年底,中国风险资本总量超过583.85亿元人民币,较2005年增长32.31%,截止2007年底,在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总量超过1205.85亿元,较2006年增长106.4%,在投资方面,2007年投资总额达到398.04亿元以上,较2006年增长150%以上。
这些数据说明风险投资在我国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目前风险投资规模仍然不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限制风险投资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和退出机制欠完善。
首先,健全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笔者认为,应当放宽对风险投资的主体限制。
促进风险投资的有效供给和需求;设计利于风险投资运行效率的法人或组织治理结构;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方面的法律;促进科技创新,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创业投资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我国的资本市场总量发展不足,缺乏层次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