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思想》
一、教材分析:
等腰三角形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轴对称”第三节的内容。
它是一个特殊的三角形,两腰相等且两底角相等。
它的性质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几何问题,但也正是因为它有这样的特性,与它相关的问题会因为条件的不确定而出现多解。
因此,在解等腰三角形边、角问题时,常常要运用分类思想。
在等腰三角形复习课中,将分类讨论作为一个专题复习很有必要。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几何知识的积累,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如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
对于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有时学生感到似乎比较简单,但要真正完整解答,却并非容易。
学生遇到的最常见问题是漏解,有些同学甚至从初学阶段到最后的复习阶段都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
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认真仔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分类思想解等腰三角形边、角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培养分类讨论的思想;
2、会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来解决等腰三角形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在知识点复习、归纳以及充分的变式训练过程中,体会分类思想;
2、在上述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表达活动的过程和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分类讨论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结论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教学重点:
1、了解等腰三角形边、角分类讨论的情况;
2、会运用分类思想解等腰三角形边、角问题。
五、教学难点:
会运用分类思想解等腰三角形综合题
六、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知识点流程图复习等腰三角形边、角有关知识点,让学生明白因为等腰三角形边、角的特殊性,所以在解与它相关问题时常常要分类讨论。
接着,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边、角分类讨论情况。
最后,让学生学会运用分类思想解等腰三角形边、角综合题。
七、教具准备:
内角为110°、20°、50°的三角形纸板、三角板、PPT 课件、电脑、投影仪等。
八、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温故而知新
[教学内容]问题:请同学们根据知识点流程图,按箭头方向,将屏幕中的条件添加到最合适位置。
[教师活动]1、展示一幅等腰三角形边、角知识点流程图,让学生添加合适条件。
2、由等腰三角形边、角的特殊性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1、观察流程图,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明白等腰三角形边、角的特殊性,顺利导入新课。
2、根据箭头方向选择最合适的条件。
二、变式探究
[教学内容]【既快又准】
1、△ABC中,已知:AB=AC,
①若∠A=40°,则△ABC的另两个角的度数为;
②若有一个角为40°,则△ABC的另两个角的度数为;
③若有一个角为140°,则△ABC的另两个角的度数为;
2、在△ABC中,已知:AB=AC
①AB=2,BC=3,则△ABC的周长为;
②若有两边长为2、3,则△ABC的周长为;
③若有两边长为2、5,则△ABC的周长为;
[教师活动]1、提示学生画出草图,帮助解题。
2、提醒学生注意题目间的联系与区别。
3、提问:为何出现两个答案?如何分类讨论?
4、提醒:求出三角形边长后,应记得判断是否能构成三角形。
并复习如何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5、小结:在解等腰三角形边、角问题时,要注意分类讨论,防止掉入数学的“陷阱”。
[学生活动]
1、通过观察、比较习题,画出草图,了解分类情况,自主得出答案。
2、共同回顾“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判断方法:任意两条之和大于第三条。
归纳技巧:只要最短两条之和大于第三条即可。
[设计意图]1、通过针对性的变式训练,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边、角分类情况。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大胆说出解题思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提高
[教学内容]
【小试牛刀】
1.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6°,则其顶角的度数为_________。
2.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为5,其周长被一腰上的中线分成差为2的两部分,求腰长。
【挑战自我】
在下图三角形的边上找出一点,使得该点与三角形的两顶点构成等腰三角形。
[教师活动]1、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意思,画出符合条件草图,写出解题过程。
2、提问:等腰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分为几类?等腰三角形周长被一腰上的中线分成的两部分指的是哪两部分?
1、提示:注意分类讨论,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图形。
2、指出学生错误做法,提醒要认真审题、理解题目意思。
3、让学生展示结果,说出方法,与大家分享。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根据题意画出草图,得出答案。
2、思考,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出不同结果。
[设计意图]
1、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展示解题过程,说出解题思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书写和语言表达能力。
2.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培养分析问
题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4、让学生学会用分类思想解决问题。
四、体会、分享
[教学内容]1、通过本堂课的探索,你有何收获?
2、反思一下你所获成功的经验, 与同学交流!
[教师活动]1、归纳总结今天所学内容。
2、引出下一节课《等腰三角形中的转化思想》。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小结,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所学内容,形成完整知识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五、布置作业
[教学内容]《等腰三角形》练习卷
(其中的思考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完成)[教师活动]1、针对学生认知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作业题。
2、为了下一节的学习,设计了有关等腰三角形中的转化思想的习题。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设计意图]1、既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2、为了下一节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九、教学反思:
(一)反思教学设计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设计力图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
并结合多媒体,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学生更易于比较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掌握知识点。
本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知识点复习、变式训练等,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边、角问题中蕴含的分类思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得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结论让学生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如此教学设计,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首先通过知识点流程图复习等腰三角形边、角有关知识点,让学生明白因为等腰三角形边、角的特殊性,所以在解与它相关问题时常常要分类讨论,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接着,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边、角分类讨论情况,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意识。
最后,让学生学会运用分类思想解等腰三角形边、角综合题。
(二)反思学情分析
如何进行学情分析才能得到客观准确的结果呢?我觉
得要明确分析的对象:
1、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由于数学是一门前后知识关联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首先要了解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知识有哪些?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这是教学
时引入和设计例题的关键。
2、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才能制定出适合的教学方案。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我在课前尽可能完整地估计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困难,这样就可以针对每一种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三)反思教学过程得失
从总体效果来看,本堂课教学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
我们知道,教师不是知识的占有者,也不是课堂上的主宰者,而是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虽然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在这节课当中,还是存在了一些不足之处:1、这是一节复习课,课堂上没能把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2、在“小试牛刀”环节的第2题,学生板演花费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环节时间比较紧张;
3、因为时间关系,最后一题构造等腰三角形时,没有充分展示学生的错解;学生小结收获时,没能充分交流。
总之,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让我们能更好的展示自己的个性。
只要勇于尝试,锐意进取,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