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菲的世界》所涉及的哲学家与哲学

《苏菲的世界》所涉及的哲学家与哲学

哲学家泰利斯安那西梅尼斯帕梅尼德斯赫拉克里特斯恩培窦可里斯安纳萨哥拉斯德谟克里特斯普罗塔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圣奥古斯丁圣多玛斯费其诺巴洛克笛卡尔史宾诺莎洛克休姆祁克果伯克莱康德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达尔文佛洛伊德尼采萨特哲学一.【古希腊哲学】自然哲学泰利斯(Thales)1.万物源于水,又复归于水。

2.万物中皆有"神"在。

安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r)1.我们的世界只是所谓的“无限定者”(注: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

"无限定者"并非指具体的物质形态。

安那西梅尼斯(Anaximenes)1.万物源于空气。

(以上三者想要从古代神话以外的观点来了解周遭发生的事。

他们想要透过对大自然本身的研究来了解实际的变化过程。

)帕梅尼德斯(Parmenes)1.万物亘古长存。

2.世上没有真正的变化。

3.在感觉与理性中信任理性。

赫拉克里特斯(Hera—creterus)1.世物是流变的。

2.相信理性,但信任感觉。

恩培窦可里斯(Empe—docles)1.水火气土四根说。

2.万物中各有四根一部分,"爱"使事物相聚,"恨"令其分离。

3.将物质与力量分开。

安纳萨哥拉斯(Anaxagoras)1.万物由"世界细胞"构成,无限可分,须弥芥子。

2.秧序(心灵)令世物聚散。

3.认为别的星球上可能也有人类。

他并指出,月亮自己并不会发光,它的光来自于地球。

同时他还解释了日蚀的现象。

德谟克里特斯(Democrltus)1.原子虚空论,原子形状不同,不可分割。

2.唯物主义者。

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斯(Protagoras)1.“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以人为中心。

2.不可知论,怀疑论者。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1.承认自己无知,"爱智慧"。

"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2.认为知识源于内心。

3."知善者必能行善",跟从自己的价值观可得快乐。

4.关注人在社会中地位。

柏拉图1.关心的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将其加以联系。

2.追求永恒的"真善美"。

3.客观唯心主义世畀观,把世界分为"理型世界"与"物质世界"。

其中理型世界中存在着物质世界所有形象的"模型"。

4.身体流变,灵魂不朽。

对于理型的概念存在于灵魂之中,其完美吸引灵魂回归理型世界。

提出"洞穴神话"。

5.理想国与男女平等观。

亚理士多德1.感官世界先于理念世界。

.自己感官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

意识源于体验。

(经验主义)2.形式存在于事物中,与质料不可分割。

实在界(感观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3.“质料”总是可能实现成某一特定的“形式”。

我们可以说“质料”总是致力于实现一种内在的可能性。

亚理士多德认为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

4.因果论:质料因(发生时机),形式因(物质特性),主动因(运动推动),目的因(发生目的) 5.三段论的简单逻辑,生命层级说。

四大学派犬儒学派1.认为幸福源于内心。

2.轻视物质条件,提倡极简生活。

3.由于提出"不必过于忧虑生死及他人的苦难",所以后来成为对轻视他人真诚,漠不关心他人困苦的同义词。

斯多葛学派1.每个人都是"世界常识"的一部分,都是大世界的一个缩影。

2.认为世界上存在建立于人类理性及宇宙理性之上的"神明律法"(世界公理)。

3.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对立,提出"世界上只有一个大自然"。

一元论。

4.提出“人本主义”,主张以个人为人类生活重心。

"对人而言,人是神圣的"。

提倡积极参与公共政治,"民胞物与"。

5.认为生死只是遵循自然法则的现象,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人要学会接受命运,不因悲喜而动。

伊比鸠鲁学派1.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要追求最高度的享受。

以为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乐。

2.享乐不仅指感官享受。

人可以运用理性考量行动的乐趣及代价。

3.提出"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4.反对参与政治,要求人们离群索居。

5.无神论。

新柏拉图派1.救赎论。

2.提出万物一体的光暗两极论。

上帝为光极,光度依绝对公理,灵魂,动物,物质等逐极下降,直至上帝之光照不到的黑暗。

3.特别提出神秘体验(合一体验)的泛神论,认为世界一体,自然包括人类,又高于人类这一形式。

人类可透过"灵魂"与万物合一,感受"我即世界"。

二.【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哲学】耶稣1.原罪论。

2."爱邻如已"。

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1.将新柏拉图派与基督教义相结合。

2.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人本主义。

3.人与上帝之间的距离不可跨越。

圣多玛斯(ThomasAquinas)1.将亚理士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教义相结合。

2.认为人可以同时运用理性与信仰认识上帝(世界)。

(以信仰为主)3.人与上帝之间的距离不可跨越。

费其诺(MarsilioFicino)米兰多拉(PieodellaMirandola)1.强调人的尊严,人文主义先驱。

2.泛神论。

三.【近代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笛卡尔1.提出以建立"数学化"哲学体系的方式探索哲学问题,二元论。

2.怀疑论,认为生命唯一真实的是思考,"我思故我在"。

3.理性主义,"越能被理性认同,就越真实"。

4.世间存在完美实体,即上帝。

史宾诺莎1.理性主义者,批评既有的宗教,是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的人。

主张宗教宽容。

2.用"永恒的观点"看问题,泛神论者,一元论。

3.认为上帝(或自然法则)是每一件事的‘内在因’。

他不是一个外在因,上帝(自然规律)通过内在限制显现(为我们所知)。

康德1.认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

2."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不一样的。

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

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

认识受外在限制与内在限制影响。

3.重视道德,并为此强调信仰与"上帝"。

4.每一个人都有实践理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辨别是非的智慧。

人是自身的目的,而非工具。

黑格尔1."世界精神"是文化的集合,它受时代局限,但朝"更了解自身价值"的方向演进。

没有"永恒的真理"和"永久的理性"。

2."正,反,合"的辨证法,存则必有反,反则必趋和。

"从纯粹逻辑或哲学的观点来看,两个观念之间总是存在有一种辩证式的紧张关系"。

3.外在客观对个人有束缚作用,个人不能发现自我,只有世界精神(指人类文化(文明?))能够发现自我。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个人意识,集体意识,哲学映现。

4.泛神论者,每一件事物都属于一个大的‘自我’,这也是黑格尔的哲学。

批评个人主义,认为每一件事物都是世间唯一的世界理性的表现。

经验主义洛克1.认为我们的心灵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的。

2.关注两性平等,最旱提出分权。

柏克莱(GeorgeBerkeley)1.物是观念的集合,否认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人无法确认物质世界的性质)。

2.认为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精神性的成因。

休姆1.断定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

‘印象’指的是对于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象的回忆。

2.认为人没有不变的自我。

心灵是‘一个剧场。

在这个剧场里,不同的感官认知在各种位置和情况下轮流出现、经过、再现、消退及融合’。

休姆指出,我们心中有的只是这些来来去去的知觉与感觉,并没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

3.不可知论者。

4.言语或行为不由理性决定,而由感情来决定。

祁克果(S&renKierkegaard)1.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仅仅是整体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主观真理论",认为可以被清晰把握的事物不值得关注,与己有关的才有价值。

3.生命三段论,人可分为美感,道德,宗教三个阶段。

4.存在主义者。

注:(启蒙运动)1反抗权威2.理性主义3启蒙运动 4.文化上的乐观态度 5.回归自然 6.自然宗教7.人权(浪漫主义)1.强调感情,经验,想象,渴望。

2.将"世界灵魂"看成是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在梦般的情境下创造了世间的一切。

3."统一体"论,崇尚自然。

自然主义(无神论)哲学马克思1.唯物主义者。

认为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一大部分受到社会中的物质因素的影响。

此外,这类物质因素无疑也左右了历史的发展。

2.促成改变并因此把历史向前推进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力量。

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提出剩余价值理论。

达尔文1.否定人在《圣经》中的地位。

2.进化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佛洛伊德(SigmundFreud)1.潜意识理论,主张人和他的环境之间不断有一种紧张关系存在。

2.以"本我,自我与超我"(本能的意识,本能与现实妥协的意识,规则与理性意识)解释心理现象。

四.【现代西方哲学】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上帝已死"。

2.重视生命本身及现实世界。

萨特(Jean—PaulSartre)1.存在主义者,认为哲学应该把人存在的情况作为出发点。

这里的存在指"意识"到自己存在。

"存在先于本质"。

2.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生命没有固定的意义。

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赋予其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