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考【行测】常识判断历史考点总结分
析
国考行测常识判断部分,历史知识是不可回避的,经常跟文学、时政、地理等糅合起来考,本篇我们就开始复习一下中国现代史相关考点。
考点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考点二:巩固政权的措施:一是土地革命。
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二是抗美援朝。
1950 1953年,打击美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保卫国家安全。
考点三: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总路线是一化三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考点四:中共八大(1956年)确定经济建设方针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考点五: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发射升空成功。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考点六: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
考点七: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考点八: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模式。
考点九: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考点十: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基础实一个中国。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主张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预测考法:下列哪项我国的成就不是文革期间取得的:
A.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B.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C.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D.育成杂交水稻
答案:选B。
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为1964年,而文革时间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故不属于。
做题小技巧:历史方面知识一定要理顺各个转折点和各个时期的标志、时间等,考试不会直接考记忆,会绕几个圈考查对知识点的灵活记忆。
2020国考行测考试定义判断心理学常识总
结_师说公考-华图教育
在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考试的定义判断题型中,心理学类常识是常被用来出题的素材,和法律类常识,经济类常识并称为定义判断三大考点,而心理学常识是相对这几类考点中我们最不熟悉的一类,因为日常生活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接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较少,而心理学专业的名词又比较少见,所以这类试题往往会成为最不好理解的一类常识。
那么,今天在这里就为考生将心理学中在考试中常见的专有名词为考生做一总结,供考
生在为这部分题目做一些基础的知识储备。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1]。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组织带来损失
【手表定律】
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的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
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那个人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贝勃规律】
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即贝勃规律。
实验表明,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会
十分敏感,但如果房价涨了100甚至200万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
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
贝勃规律经常应用于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
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
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
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紧挨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
几经折腾,两只刺猬拉开距离,尽管外面寒风呼呼,可它们却睡得甜乎乎的。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管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认为:领导者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
特别要提醒的是,领导者与下属亲密无间地相处,还容易导致彼此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并在工作中丧失原则。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综上可以看出,这些专有名词都是想通过某些客观的事实来说明某项道理,再将道理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其实通读完这些看似专业的定义会发现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身体验,所以心理学常识大家一般通读定义后联系自身体验就不难明白题干想表达的含义了。
最后大家可以用考试真题练习一下:
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对人们认知的影响,远远大于以往所获得的信息。
这是因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对原来的印象逐渐淡忘,当有新信息进入视野时,容易对人们的感官产生新的刺激,从而形成最新的印象,直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判断。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不属于近因效应的一项是:
A. 某社会名流声名卓著,到了晚年却因为一桩丑闻而臭名昭著
B. 面试时衣冠整洁,给人以良好的印象,被录取的几率也较大
C. 夫妻本来感情很好,因为一件小事吵架,闹嚷着要离婚
D. 小玲和小菲多年好友,因小玲最近得罪了小菲,两人形同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