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 【诊断标准】 1.根据大便性状和次数判断。根据家长和看护者对患儿大便性状改变(呈稀水便、糊状便、黏液脓血便)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的主诉作出腹泻病诊断。 2.根据病程分类。急性腹泻病: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病程为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病程>2个月。 3.对腹泻病患儿进行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评估。 (1)脱水程度的分度与评估: 脱水程度 轻度脱水 中度脱水 重度脱水 丢失体液 占体重5% 占体重5%~10% 占体重10%以上 精神状态 稍差 萎靡或不安 极度萎靡,重症病容 皮肤弹性 尚可 差 消失(捏起皮肤回复≥2秒) 唇舌粘膜 稍干燥 干燥 干燥 前囟眼窝 稍有凹陷 凹陷 明显凹陷 尿量 稍少 明显减少 极少甚至无尿 四肢 暖 稍凉 厥冷 脉搏 正常 快 快而弱 血压 正常 正常或下降 降低、休克 (2)尽可能对中、重度脱水患儿行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
4.根据患儿粪便性状、粪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初步估计病因。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黏液脓性、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有条件尽量进行大便细菌培养以及病毒、寄生虫检测。 5.对慢性腹泻病还须评估消化吸收功能、营养状况、生长发育等。 【入院指征】 腹泻病患儿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需住院治疗: 1.腹泻病并频繁呕吐; 2.腹泻病并中度以上脱水,并且不能口服补液或口服补液失败者; 3.腹泻病并病毒性心肌炎; 4.腹泻病并中度或重度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入ICU指征】 1.重度脱水; 2.严重的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3.并发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 4.并发中毒性心肌炎; 5.并发严重的肝功能损害; 6.出现抽搐、昏迷等中毒性脑病的症状。
【住院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细菌感染性腹泻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大便常规:侵袭性感染时,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白细胞,细菌性痢疾时还可见吞噬细胞。真菌感染性肠炎,粪便中科找到菌丝。阿米巴痢疾,粪便可检查出阿米巴滋养体。 (3)尿常规 呕吐明显者尿中可检出酮体 2.特殊实验室检查 (1)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 可反映出是否存在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2)肝、肾功能及心肌酶 病毒性肠炎常有ALT、AST、CK、CK-MB等升高。 (3)必要时测粪便还原物和pH值。 (4)病原学检测:①粪便涂片观察是否有真菌孢子和菌丝、寄生虫卵,暗视野观察霍乱弧菌,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性质,粪便细菌培养及细菌药敏和血清型鉴定;②粪便病毒检测可用电镜观察病毒颗粒,粪便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 3.腹部B超和X线检查 急性腹泻病必要时行腹部B超,观察肠系膜淋巴结、阑尾和肠管情况,鉴别是否有肠系膜淋巴结、阑尾炎和肠套叠等,行腹部X线检查观察肠管的形态、肠壁情况及腹腔情况,诊断是否有肠梗阻、肠穿孔等。 4.必要时行胃肠镜检查。
【治疗】 治疗原则是预防和纠正脱水,饮食调整,对症治疗和合理用药。 1.预防和纠正脱水 (1)预防脱水:从患儿腹泻的一开始,就给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建议在每次稀便后给予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月,50mL;6~2岁,100mL;2~10岁150mL;10岁以上的患儿或成人能喝多少给多少)直到腹泻停止。 (2)轻~中度脱水:口服补液及时纠正脱水,应用ORS ,用量(mL) =体重(kg) ×(50~75),4h服完,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并辅导母亲给患儿服用ORS 液,以下情况提示口服补液可能失败:①持续、频繁、大量腹泻(>10~20mL/kg·h);②ORS液服用量不足;③频繁、严重呕吐。如果4h患者仍有脱水表现,要调整补液方案。 (3)重度脱水:①静脉输液 液体采用静脉用的糖盐混合溶液,首先以2:1等液20 mL/kg,于30~60分钟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以迅速增加血容量,并进行评估,如循环未改善则可再次扩容。在扩容后根据脱水性质(等渗性脱水选用2:3:1液,低渗性脱水选用4:3:2液)按80 mL/kg继续静滴,先补2/3量,婴幼儿5h,较大儿童2.5h;在补液过程中,每1~2 h评估一次患者脱水情况,如无改善,则加快补液速度;婴儿在6h后或较大儿童在3 h后重新评估脱水情况,选项择适当补液的方案继续治疗;一旦患者可以口服,通常婴儿在静脉补液后3~4 h后,儿童在1~2 h后,即给予ORS。 (4)鼻饲管补液:重度脱水时如无静脉输液条件,立即转运到其他医疗机构静脉补液,转运途中可以用鼻饲点滴方法进行补液。液体采用ORS液,以每小时20 mL/kg的速度补充,如病人反复呕吐或腹胀,应放慢鼻饲点滴速度,总量不超过120mL/kg。每1~2 h评估一次患者脱水情况。 (5)纠正代性酸中毒:一般主pH<7.3时可用碱性液。若已知血气分析结果,可用剩余碱(BE)值按公式计算:5%碳酸氢钠毫升数=[–测定BE(mmol/l)] ×体重(kg)×0.5,一般可首次补给1/2计算量,密切观察病情,复查血气分析,随时调整剂量。 2.饮食调整 (1)继续母乳喂养 年龄在6个月以下的非母奶喂养儿继续喂配方乳,年龄在6个月以上的患儿继续食用已经习惯的日常食物,如粥、面条、烂饭、蛋、鱼末、肉末。鼓励患者进食,如进食量少,可增加喂养餐次。避免给患儿喂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高糖食物。病毒性肠炎常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时给予改为低(去)乳糖配方奶,时间1~2周,腹泻好转后转为原有喂养方式。 (2)糖源性腹泻 以乳糖不耐受最多见。治疗宜采用去双糖饮食,可采用去(或低) 乳糖配方。 (3)过敏性腹泻 以牛奶过敏较常见,避免食入过敏食物,或采用口服脱敏喂养法,不限制已经耐受的食物。婴儿通常能耐受深度水解配方,如仍不耐受,可采用氨基酸为基础的配方。 (4)要素饮食 适用于慢性腹泻、肠黏膜损伤、吸收不良综合症者。 3.对症治疗 (1)肠粘膜保护剂 如蒙脱石散 (2)补充微量元素与维生素 补锌治疗,急性腹泻病患儿能进食后即予以补锌治疗,大于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含元素锌20 mg,小于于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含元素锌10 mg,共10~14天。 (3)微生态疗法 给予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 4.营养治疗:用于合并营养不良患儿,首选肠营养,如不能满足患儿需求,则可加用肠外营养。 5.细菌感染性腹泻:根据细菌检查和药敏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没有药敏结果的根据病情经验用药。
【出院指征】 1.精神、食欲好转,无发热,呕吐停止; 2.大便性状好转,次数接近正常; 3.脱水、电解质紊乱纠正; 4.合并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者,患儿进食量能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 【出院带药】 1.仍有腹泻者:预防脱水,给予ORS。 2.饮食调整,过敏性腹泻,避免过敏原,牛奶过敏者,继续喂养深度水解配方奶或者氨基酸配方;慢性腹泻、肠黏膜损伤、吸收不良综合症者行要素饮食。 3.对症治疗药物如肠粘膜保护剂、葡萄糖酸锌、维生素A及益生菌。 4.感染性腹泻,完成抗生素疗程者原则上不得处方抗生素。符合出院指征而抗菌疗程未足者出院带药:改用同类、或抗菌谱相近、或病原体明确并经药敏试验证明敏感的口服抗生素制剂,以完成疗程的剂量为限。 5.一般带药3~7天,伴有慢性病者(如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肠病等)可带药2周。 糖尿病 【诊断标准】 采用WHO(1999)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加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l mmol/L ( 200mg/dL) ,或空腹血糖≥7.0 mmol/L (140mg/dL),或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l mmol/L,诊断成立。 若无典型糖尿病症状,重复以上任何一项指标仍达标者,糖尿病诊断也可成立。 【入院指征】 糖尿病患者满足下列标准之一,建议住院治疗。 1.初次发现以上糖代异常,病因和分型不明确者。 2.儿童和年轻(年龄小于25岁)患者。 3.新诊断患者:门诊空腹血糖>12mmol/L,或餐后血糖>16 mmol/L,或糖化血糖蛋白大于8%。 4.妊娠和哺乳期血糖异常者。 5.治疗过程血糖波动较大,反复出现随机血糖>13.9 mmol/L或者<3.9mmol/L。 6.持续性顽固性高血糖:门诊治疗患者随机血糖>13.9mmol/L或者糖化血红蛋白>11%。 7.反复发生血糖低于3.9mmol/L或发生过一次以上严重低血糖者。 8.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HHS)、乳酸性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9.糖尿病伴发肺炎、败血症等急性感染。 10.合并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足、3期以上糖尿病肾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周围神经和周围血管病变等。 11.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 12.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导致严重靶器官损害需要紧急救治者: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导致的尿毒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严重视力下降;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导致的间歇性跛行和缺血性症状;糖尿病足需要截肢或导致败血症等 13.出现严重降糖药物副作用难以处理者。 【住院检查】 1 入院后常规检验、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沉; (2)全天多次毛细血管血糖监测(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午夜12时及凌晨3时等) (3)动态血糖监测(严重高血糖或反复低血糖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果糖胺; (5)快速床边检测项目:指尖血糖或血酮、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6)常规生化指标:肝肾功能、血脂、尿酸、电解质等; (7)标准馒头餐试验和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 (8)ICA、IAA、GAD、IA-2等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测定; (9)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或彩超。 2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相关检查: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β-羟丁酸、阴离子间隙、血气分析、血浆渗透压、尿酮体、尿渗透压等。 (2)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血β-羟丁酸、阴离子间隙、血气分析、血浆渗透压、尿酮体、尿渗透压等。 (3)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血乳酸、血气分析等。 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相关检查: (1)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肌酐、24h尿蛋白定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