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第十四章总共分39段(581页-592页) 主要说明四个问题: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段)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段 )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段)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和性质的错误观点。 (20-39段)
请看(第八段第二行 ):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 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 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 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 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第八段第八行: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末, 我们就会碰到这样的抉择: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 动的正常强度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 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 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 组成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 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 值以下的情况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 变化为前提。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在一般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生产 劳动条件下,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与缩小。 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3、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 相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为前提。 请看第五段: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 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 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 隶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 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 上的隶属。 注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劳动过 程通过分工和机器生产,技术条件,劳动组织发证根 本变革,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离开机器不能单独 生产,不仅形式上隶属,而且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小组成员: 刘伟 张明灿 雷云海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标题解析:
绝对剩余价值: 是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 工作日 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是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请大家翻回到587页看第15段:
资本主义生产一旦成为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 并且工作日保持一定长度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量随 劳动的自然条件,特别是随土壤的肥力而变化。但 绝不能反过来说,最肥沃的土壤最适于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生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 配为前提。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 ,就象小孩子离不开引带一样”。
前后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没有自己特殊的研究 对象,它是前两篇的综合。第三篇先分析绝 对剩余价值,第四篇再分析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四章通过把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的综合,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以及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中心思想

说明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关系。在这 种关系下,生产劳动表现为资本增值的手段; 工人必须为资本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 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只能由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来说明,而不能由自然条件来说明。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经济基础 (9-19段)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一定的基础上产生的, 应当从经济基础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说明,而 不能自然条件和劳动生产率来说明。但并不是自 然条件和劳动生产率对剩余 Nhomakorabea值毫无关系。
(1)、劳动生产率是剩余价值前提(9-10段)
请看第九段第二行:没有一定的劳动生产率,工 人就没有可供支配的时间,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从 而不可能有资本家。 注解:一切剩余价值,不仅相对剩余价值,而且 绝对剩余价值,都以一定的劳动生产率为基础,如果 劳动生产率低下,只能满足他本人的生活资料。那么, 就没有任何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所以,作为资本关 系的基础和起点的劳动生产率,不是自然的恩惠,而 是几十万年历史的恩惠。
一、关于生产劳动的概念(1-3段)
(一)从简单劳动过程来说:生产劳动就是直接生 产物质资料的劳动(第一段) 请看581页第一段第二行:如果整个劳动过程 从其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 对象二者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就表现为生 产劳动。
(二)、劳动过程协作关系的发展:使生产劳动的概念 的扩大(第二段) 请看582页第七行: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 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 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因为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 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的 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注解:也就是说,由于协作关系的发展,直接 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 比如说:工厂的直接操纵机器生产产品的工人,产 品的工艺设计者,如工程师,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 都是生产劳动。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 和性质的错误观点。(20-39段)
(1)、 关于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是个带爆 炸性的问题。李嘉图懂得这是个危险的问题,而 有意回避他。 李嘉图的观点: ⑴、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 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
⑵、劳动生产力是利润产生的原因;
②、 再请大家注意第三段第八行:“生产工人的概 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 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 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 注解: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 本的自行增值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这种生 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 值的手段。
(二)、约翰。穆勒用庸俗经济学的陈腐遁辞掩盖 问题的实质。 ⑴ 、把劳动时间的持续与劳动产品存在时间 的持续混为一谈;
⑵、认为交换、买和卖这些资本主义生产的 一般条件是纯碎偶然的,并且没有劳动力的买和 卖,利润依然存在;
接下来请看最后一段:
实际上工人是在一周或其他一段时间内把自 己的劳动无偿地预付给资本家,然后在一周之末 或其他一段时间结束时才取得他的劳动的市场价 格;在穆勒看来,这就使工人成了资本家!平地 上的一堆土,看起来也象座小山;现代资产阶级 的平庸,从它的“大思想家”的水平上就可以测 量出来。
(2)、良好的自然条件是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
请看588页第16段: 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 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 性,而绝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 注解:自然条件包括人本身的自然(如人 种)和外界的自然(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和劳 动资料的自然资源),以自然为条件的劳动生 产率,使劳动者不必全部时间从事必要劳动, 于是提供了剩余价值的可能性。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 系即区别和联系(4-8段)
1、联系(4-7段)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的一 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第 四段第三行) 注解: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长 度有关,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工作日已经延 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上为前提,并以此为起点,变革 劳动技术过程劳动组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 余价值的方法(第七段第四行)
注解:都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延长剩余劳动时 间,产生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延长 工作日;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因为机器是延长工作 日最有力的手段,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缩短必 要劳动时间,产生剩余 劳动时间,产生剩余价值。
2、区别(第8段)
(三)、资本主义生产:又使生产劳动概念的缩小 (第三段)
①、请看第三段第一行:但是,另一方面,生 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 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不是为自 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 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
注解: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 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才是生产劳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