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了解“为”、“穷”等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品中寄情山水的心态。

2.理解部分实词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学法建议】1.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意,结合背景理解文中思想情感。

2.加强诵读、增强语感,联系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归纳。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

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

元和十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公元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2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
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
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
八记》。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
是州,恒惴栗。

”。

3.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
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基础知识】
1字词注音:余自为僇人()恒惴栗()则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
()箕踞而遨()皆在衽席之下()若垤若穴()攒蹙累积()岈
()然培()lou()颢()气引觞()遁()隐
3解释文中划线词。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攒蹙累积( )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游于是乎始
( )
醉则更相枕以卧( ) 到则披草而坐( )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故为之文以志。

()
是岁元和四年也。

()引觞满酌()
【自主学习】
1请解释重点字词,同时在疑难处作标记。

第一部分:概述被贬永州寄情山水。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

其隙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第二部分:特写西山宴游之乐。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 )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2.西山有什么特点,请能据文中有关语句加以概括。

3.面对这样的西山,他有什么样的表现?
4.作者为何认为“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巩固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2补充阅读:柳宗元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

其曾祖父官至中书令,因得罪武则天而死。

其父柳镇,在高宗时遇到安禄山之乱,携家避隐于王屋山。

后上书言事而授官,在郭子仪属下任职,并累次升官。

柳宗元是个神童型的天才,史书称其小时候“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

二十岁时与刘禹锡为同科进士,官
授校书郎。

三十岁时与刘禹锡、吕温等结识王叔文。

王叔文等人看他是个奇才,把他提升为礼部员外郎,并准备大加重用。

不久“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也因为和王叔文的关系而被贬为邵州刺史。

在去上任的半路上,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

与此同时,刘禹锡和其他六人也都受到类似处分,这就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他在永州一呆就是十年,那里属“荒疠”之地,他便“自放山泽间”,与山水为伴。

元和十年(公元815),他返京后复出为柳州刺史,直到公元819年于柳州逝世。

象他这样的奇才,从极有希望、前途无量的境地一头栽下来,从此再也没有受到过重用和迁升,满腹才华一无所用,其心理上的打击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本课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
(3)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4)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一词多义
而(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之(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教学反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