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全集)PPT
(四)应激性与兴奋性的异同: 1、相同点,即二者都包含者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2、不同点, (1)组织的范畴不同。应激性组织包括所有组织; 而兴奋性组织仅指可兴奋组织。 (2)反应的形式不同。兴奋活动必然要产生电活动; 而应激活动可以不产生电活动,也可以产生包括 细胞的电变化。因此,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 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 性。
作业: 1、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2、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3、论述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4、试述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小结: 1、概括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总结生命活动的 本质。 2、总结不同机能调节方式的作用及意义;举例说明运动过程 中人体机能调节的特点及意义。 3、举例说明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 一、新陈代谢 (一)概念: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 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二)类型:1、分解代谢;2、合成代谢。 (三)意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新陈 代谢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新陈代谢是生 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
二、应激性 (一)概念:机体或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 能力或特性。 (二)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三)反应: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一般分 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三、兴奋性 (一)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可传播的、伴有 电活动变化的反应过程。 (二)概念: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和特性。 (三)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如 神经、肌肉、腺体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
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人体机能调节方式
人体机能调控 多媒体、投影仪
第一节 学科简介
一、生理学 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动 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能 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 生理学原理; 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 炼。
第一章 骨骼肌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体育教育专业
运动生理学 授课学时 授课教师 第一章 骨骼肌 2
教学要求
1、掌握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肌纤维的生理及代谢特征; 2、熟悉熟悉肌肉的收缩过程,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刺激条件,影响肌 肉收缩的主要因素以及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3、了解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肌肉收缩的形式 及其特点 4、掌握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理;
第四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影响因素
一、肌肉收缩的形式 (一)缩短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 的一种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2、特点:肌肉做正功。 3、类型: (1)非等动收缩(又称等张收缩),在整个收缩过程中负荷 是恒定的,由于关节角度的变化,引起肌肉收缩力与负荷 不相等,收缩速度也变化。 (2)等动收缩是通过专门的等动练习器来实现的。在整个 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始终与负荷相同,肌肉能以恒 定速度进行收缩。
1、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 2、肌纤维的生理、代谢特征以及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 3、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仪
第一节 骨骼肌收缩的机理
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复习) (一)肌原纤维 每条肌原纤维全长都呈现有规则的明暗交替横纹,因此骨骼肌也 称为横纹肌。 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而 成。两 Z 线之间构成肌小节,是肌肉收缩与舒张的基本功能 单位。 (二)肌管系统 肌管系统是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管状结构,它由横管 系统和纵管系统组成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1、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 2、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二)拉长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被拉 长的收缩形式,又称离心收缩。 2、特点:肌肉做负功。
(三)等长收缩 1、概念:当肌肉收缩力等于或小于外力时, 肌肉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2、特点:作功为零。
二、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 (一)前负荷 1、概念:肌肉收缩前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 处于一定的拉长状态。 2、前负荷与肌肉张力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越大, 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越长, 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越大。 3、最适初长度:引起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的初长度。 (二)后负荷 1、概念:肌肉开始收缩时所拉动的负荷或克服的阻力。 2、后负荷与肌肉张力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后负荷越大, 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越大,但肌肉开始收缩的速度减小。 (三)肌肉收缩能力 肌肉收缩能力是指肌肉本身的收缩能力(内因)。
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水平 1、整体水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例如,在剧烈运动时,人体机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各系统机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等。 2、器官、系统水平 主要研究运动对某些器官或系统 的影响。例如,研究运动时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等。 3、细胞、分子水平 主要研究运动对细胞内各亚微结 构及生物分子的影响。有关运动与线粒体、生物膜、 收缩蛋白、血红蛋白、DNA、RNA 等。
《运动生理学》课件
骆汉雄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艺体系
2007.8.28
绪
论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体育教育专业
运动生理学 授课学时 授课教师 2 骆汉雄
绪
论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和人体机能调节方式及特点; 掌握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和内环境的概念。 2、熟悉刺激与机体机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3、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任务、方法以及人体机能调控的方式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一)概念: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二)特点: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三)产生的机理 1、“离子学说”: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 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2、产生的机理:K+外移,故又称为 K+ 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一)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过程。 (二)波形:1、膜内电位由-90mV 上升到 0mV 的过程称为去极化,即膜电位的消 失过程 2、膜内电位由 0mV 上升到+30mV 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3、膜内电位由+30mV 又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三)特点:(1)“全或无”现象;(2)不衰减性传导;(3)脉冲式;(4) 内正外负。 (四)产生机理:Na+顺电化学梯度内流,故又称为 Na +的平衡电位。 (五)意义:兴奋的指标。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1、刺激强度 (1)阈强度(又叫阈值):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2)阈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强度的刺激。 (3)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2、刺激时间 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持续足够的时间。 3、刺激强度变化率 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一)单收缩 1、概念:肌肉接受单一刺激产生一次收缩。 2、单收缩曲线:肌肉收缩分为三个时期,即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二)强直收缩 1、概念:给予肌肉一系列彼此间隔很短刺激而发生持续性的缩短状态。 2、类型:(1)不完全强直收缩;(2)完全强直收缩。
(二)研究方法 1、实验的分类: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 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根据实验的进程可将实验 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根据实验观察的水平 可将实验分为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 根据实验的场所又可分为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 实验等。 2、动物实验:常将动物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 实验。 3、人体实验:常用的人体试验有运动现场实验和 实验室实验。
二、肌肉的收缩过程 (一)肌丝滑行学说 由 Z 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 A带中央滑动, 结果相邻的各 Z 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 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缩短。 (二)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1、概念: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与引起肌丝滑行过程之 间的中介过程称为 2、步骤:(1)动作电位通过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2) 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终池把大量的 Ca2+释放到细胞质 中,Ca2+与细丝中的肌钙蛋白结合,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 Ca2+再回收肌质网膜上有钙泵,当肌浆中 Ca2+ 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 Ca2+逆浓度差回收到 肌浆网中。肌浆中 Ca2+ 浓度降低,Ca2+ 与肌钙蛋白分离, 粗细丝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第三节 骨骼肌的特性
一、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肌肉在外力的作用下可被拉长的特性叫伸展 性。 2、弹性:当拉长肌肉的外力取消后,肌肉又能恢复原 状的特性叫弹性。 3、粘滞性:肌肉被拉长或撤消力后回弹的难易程度。 肌肉是一个粘弹性体。 二、肌肉的生理特性 (一)生理特性: 1、兴奋性:骨骼肌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的特性。 2、收缩性:肌肉兴奋后能够产生缩短反应的特性。
三、自身调节 (一)概念:指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 的过程; (二)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四、生理机能的整体调控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指单一的反射过程。它的特 点是,调控信息只能通过反射弧从感受器传到效应 器,而效应器的信息不能反作用于中枢。 (二)反馈式控制系统:由效应器上的感受装臵返回 的信息作用于中枢,使中枢调整其发出指令的现象 就是反馈。
第四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通常将调节方式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一、神经调节 (一)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它在整个调 节中起主要作用。 (二)特点:迅速、准确。 (三)方式: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 生的规律性反应。 (四)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 效应器五个环节。 二、体液调节 (一)概念: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的作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方式。 (二)特点:缓慢、持久和广泛。 (三)方式:内分泌调解,局部体液调解。 (四)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神 经调节的效应器,故称为神经—体液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