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业能力理论综述【摘要】对于“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之源”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流派,而企业能力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理论很好地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应。
发展至今,企业能力理论已经形成了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动力能力论、知识基础论等不同的理论和流派,而资源基础理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问内依然是研究的热点,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将会成为企业能力理论研究领域发展最快的分支。
关键词:企业能力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的热点;企业能力理论学科前沿引言:企业能力理论是在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
其后,马歇尔、潘罗斯以及理查德森等则进一步发展了企业能力理论。
时至今日,企业能力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了四大流派:沃纳菲尔特的“企业资源基础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企业核心能力论”、提斯、匹斯奥和舒恩的“企业动力能力论”以及哈罗德·德姆赛茨的“企业知识基础论”。
一企业能力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战略管理领域最基本的问题是组织如何获得和维持它们的竞争优势。
围绕着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相关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为代表的竞争优势外生论;二是以企业能力理论为代表的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
波特认为决定企业赢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他认为在产业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因此,企业选择一个正确的产业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产业分析法提供了制定战略的具体分析方法,指明了获得优势的具体途径,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然而,它过分强调企业的外部环境,强调“定位”,忽略了企业的内部差异,即竞争优势的企业内在来源。
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
这些都是波特战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
正是由于对波特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不满,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战略分析的重点转向了企业内部。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战略的聚焦点来看,就可以发现企业能力理论大致经历了从企业资源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企业知识理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以1984年伯格·沃纳菲尔特发表《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为标志,该学派相关的经典著作有巴尼1991年发表的《公司资源和持续竞争优势》以及彼特瑞夫1993年发表的《竞争优势的里程碑:一个基于资源的观点》等文章。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5-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划时代文章《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为标志,后来经过斯多克、伊万斯、舒尔曼、蒂斯、匹萨若、苏安、福斯、贺尼等人的发展而逐渐完善。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以蒂斯于1994年发表的《The dynam ic capability of firm: An inroduction 》一文为标志,首次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其后动态能力理论越来越多地被学者们所关注,研究的范围从动态能力的内涵、特征扩大到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和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
企业知识理论以德姆赛茨和格兰特为代表,格兰特1996年发表的《基于知识的公司理论》一文堪称企业知识理论的经典之作。
企业知识理论强调了知识在创造竞争优势中的作用,知识是竞争致胜的基础。
要在知识竞争中获得成功,就要协调战略与知识管理,培育支持企业竞争战略的知识和能力。
二企业能力理论的主要观点(一)企业资源理论(1)关键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在企业资源理论中,企业被假定为难以模仿的资源集合体,企业资源异质性观点是企业资源理论的基础,该理论的核心是企业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构成的资源束。
沃纳非尔特在1984年发表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中提出,资源“位势障碍”保护了自身的优势资源,并在其被利用过程中将转化为成本优势,从而保证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2)有价值、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不可完全替代的资源构成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之源。
巴尼提出了更具体和综合的框架以识别为获得竞争优势所需要的企业资源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资源是不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不易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
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特殊的资源,即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在竞争者中稀有或者是独特的,不能为竞争者完整地加以模仿以及不能为竞争者所具有的资源替代。
(3)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包括企业用来开发、生产和分销产品或服务给消费者的所有财力、物力、人力和组织资源。
(4)企业资源的异质性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企业事后限制竞争、企业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及企业事前预防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
(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1)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
这一理论认为,应当以最本质的同质的东西来规定企业的内涵,这种同质的东西就是“能力”。
哈默认为“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的学识。
”企业的能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和学习的结果,和企业的初始要素投入、追加要素投入、企业的经历等密切相关,具有突出的路径依赖性。
(2)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
首先,对企业进行分析的最小单元,既不是单个的“人”,也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一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组成的“组织单元”,更不是其它的“物”的因素或具有“社会”性质的规则因素,而是反映企业本质的能力。
其次,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源或资产,企业能力可以从本质上把企业能够承担和进行内部处理的各种活动界定清楚,企业核心能力的储备状况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别是决定企业多角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
(3)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是单个企业拥有的比竞争对手能够更加卓有成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
(4)如果一个企业形成了一种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地位,则企业可以将这种能力应用于其他业务单位,实现竞争优势。
(5)积累、保持、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的长期根本性战略。
(三)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1)动态能力是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资源的能力。
在全球市场上的胜利者是这样一类企业:具有有效协调、配置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并显示出及时、快速与灵活的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
蒂斯认为“动态”指的是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而更新企业的能力,“能力”强调的是整合和配置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
以此来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2)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或者常规惯例。
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的常规惯例。
动态能力包括:整合资源的动态能力(如产品开发常规惯例、战略决策形成)、重在重新配置资源的动态能力,及获取和让渡资源有关的动态能力(如知识创新常规惯例、从外部获取常规惯例)。
(3)动态能力是一种产生多样化业务的知识特性。
借鉴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即免疫系统具有一种识别多种抗原多样性并在需要时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从而使人体有能力应对生的能力,而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建立、整合和重组资源和能力的能力,从而使动态能力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四企业能力理论总体评价(一)研究意义作为80年代中期出现,9 0年代迅速兴起的一种新式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已成为当今经济学与管理学界最热门、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
这一理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论”,并对数十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把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又植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事项,对于企业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企业的成长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企业资源理论使得我们能够把目光从单一的考虑成本上面转移到同时考虑技术水平、能力及知识等因素的层面上,这也正是科斯在他的强调成本的现代企业理论之中认识得不够充分之处。
(二)企业能力理论的局限性(1)这一理论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企业能力概念,对能力定义不适当的抽象、能力范围。
的界定过窄或过宽都导致无法给出企业能力全面准确的涵义界定。
(2)能力理论在强调企业内在成长,强调企业立足内部能力积累和运用以形成和创造战略优势的同时,对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的分析有些单一。
(3)企业能力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竞争理论,对企业战略管理之外的管理现象分析不够。
(4)企业资源理论的不足:关键资源不明确,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支撑。
(5)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源泉的同时,没有给出可行的用以识别核心能力的方法,也没有对如何对核心能力的积累和使用进行有效管理提出有效的操作性强的途径。
(6)到目前为止,动态能力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一些抽象空泛的概念和框架的讨论上,缺乏对动态能力进行系统、深入的可操作化研究,还无法有效指导企业实践。
(三)未来研究方向(1)理论上与经济学更为紧密地结合,并在知识研究方向上进一步发展与新制度经济学或组织经济学、委托一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结合;与奥地利学派结合,走演化研究的道路;与知识管理理论结合。
(2)应用研究上,则主要体现为企业能力理论与特定能力,如:管理能力、人力资本、治理结构、社会资本、营销等之间的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1] M·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M·波特.竞争论[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 金碚.竞争力经济[M] .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4] 朱高峰等.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