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分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和IP配置,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网络技术是不断更新进步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树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分类
教学难点IP地址及其相关考点
教学器具:计算机机房
三、教学过程
1.计算机网络
本课教材首先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在这一部分涉及了探究的活动: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见到哪些场所使用了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旨在使学生将计算机网络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中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这部分内容产生兴趣。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网络传输介质链接起来,在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教师可以借助教材第18页插图来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有大概的了解;也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关于计算机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相关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系统。
“探究”对网络的组成有个整体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画出本校的网络示意图,加深他们对网络组成的认识。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依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可以分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教材中给出了五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并且给出了星型、环型、总线型拓扑结构示意图,信息岛中给出了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介绍资料,学生应仔细阅读,了解这部分内容。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上网查找其他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网络分类的内容。
“探究”让学生去实际调查有关局域网的信息,让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4.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教材把计算机网络得功能归结为三个: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和分布式计算。
这一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同样需要教师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列举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5.因特网及IP地址
因特网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由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连接而成,各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可以互相交换信息。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因特网原理性内容,在下一课将重点介绍因特网的应用。
教材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因特网,接着介绍网络的通信协议,并在22页中介绍了因特网的通信协议TCP/IP协议,最后介绍了用来标识因特网上每台计算机的IP地址。
IP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的缩写,意思是“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也就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
在因特网中,它是能使连接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网络实现相互通信的一套规则,规定了计算机在因特网上进行通信时应当遵守的规则。
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系统,只要遵守IP协议就可以与因特网互连互通。
正是因为有了IP协
议,因特网才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开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
因此,IP协议也可以叫做“因特网协议”。
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通常被分割为4个“8位二进制数”(也就是4个字节)。
IP地址通常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成(a.b.c.d)的形式,其中,a,b,c,d都是0~255之间的十进制整数。
例:点分十进IP地址(100.4.5.6),实际上是32位二进制数(01100100.00000100.00000101.00000110)。
IP地址特点:(1)由四段三个点构成;(2)每位上的数字在0—255之间。
因特网接入方式:(1)有线接入:利用网卡、调试解调器、网线等网络设备连接因特网;(2)无线接入:通过无线网卡,利用电磁波作为数据传媒介质实现网络连接。
学生通过查看自己的计算机的网络本地连接的详细信息,掌握IP地址及其相关考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多,让学生通过教师讲解来了解、熟悉、认识计算机网络。
实践与探索”让学生自主的去了解和认识因特网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让学生自主的去讨论和交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