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
一、《为政以德》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
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2)(2.8)(17.21)
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
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

“存天理,灭人欲”则将“克已复礼”推向极端,无视人的正当需求,无视人的存在。

(2)“君君臣臣”强调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即言行要符合身份,对两方面都提出了要求。

而宋儒将将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了,强调臣、子对君、父的绝对服从。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1.对陈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1)“沐浴”即戒斋,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2)“不敢不告”既说明孔子在齐国虽然得不到重用,但仍以一位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
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虔诚。

“反复”则体现了孔子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心理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2.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答: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他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孔子以天下为已任,“匹夫兴亡,天下有责”的伟大抱负,他的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悲壮色彩的精神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利益、民族兴亡前仆后继,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战国时的屈原,面对佞臣当道的楚国,两次遭遇流放,但仍尽心竭力,为楚国的振兴“上下求索”;南宋的文天祥,在风雨飘摇之中,仍一心牵挂大厦已崩的南宋王朝,九死一生而不悔,慷慨悲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

”;清末谭嗣同,变法失败,为激励后人,明知危险却毫不退缩,振臂高唱:“有心杀贼,无力回开。


四、《仁者爱人》
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

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孔子主张“杀身成仁”,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平定天下,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孔子的仁的标准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节小信。

孔子肯定的是管仲的大节大信,忽视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通达权变。

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存在矛盾之处。

×2.不要求掌握
3.有人评论15。

42“师冕见”一章说:“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

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

如果把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下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的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本章生动得益于具体而细微的记述。

从“及阶”到“及席”,再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

如果去掉这些细节描写,采用概括性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