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中朝(尚书令、侍中):决策机构 外朝(丞相):执行机构
2、隋唐: 三省六部制
总趋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3、北宋
4、元朝:废三省,只设中书省
中书门下省 参知政事(行政权) 枢密使(军权) 三司使(财权)
5、明: 废宰相,设内阁
6、清: 设军机处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积极:
巩固统一 多国家的发展 以及经济建设、文化交流
(对家族)凝聚宗族,利于维护内部稳定和团结 (对政权)强化王权,保障“世卿世禄”
请思考: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互为表里; 2.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
政治体现(表)
宗法制
礼乐制
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有哪些?
• • •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诸侯的权利与义务(课本第6页)
•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对下属进行 再分封。 (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王出征, 定期朝觐,缴纳贡赋。 天子适于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 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 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分封制的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 的地位; 分封制的弊端: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为分裂割据 埋下隐患。
(二)宗法制
• 目的: 为了加强……解决……(第6页) • 内容: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②体系:大宗和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③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 关系 (特点:血缘纽带+政治关系) • 作用: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
(夏商周)
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
(秦汉宋元明清)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皇权与相权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
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 目的: 巩固周朝统治 同姓王族(主体);异姓诸侯:功臣、先代 • 对象:
贵族的后代
• 内容: 分封土地和人口 • 特点: • 作用与弊端
第3 、4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秦汉宋元明清)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选官制度的发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 唐:节度使——藩镇割据 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元:创立行省制度
总趋势: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响
三、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对秦的影响: (1)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 (2)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 家统一和促进民族融合。 2.对后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 定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二)消极影响 1.对秦:容易形成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思想文化专制 2.对后世: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 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如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秦中央集权制制度的形成 一、形成背景———秦朝的统一
1、统一条件: (1)统一为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 实力强大; 2、统一过程:
3、统一意义: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内容)
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
四、监察与谏议
职能 监察 朝代
秦 汉
宋 明清 (顶峰)
部门名称 御史大夫 御史府(御史大夫、刺史) 通判 中央 “科道” 地方 督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按察使司 门下省 谏院
隋唐 谏议 宋
(1)首创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3)建立地方官制:实行郡县制
分封制 划分 依据 官吏 任免
郡县制
血缘关系
世袭,封地有 诸侯自用,少量上贡 诸侯指挥 诸侯国拥有较强的地 方独立性,容易发展 为割据势力
地域
皇帝、中央任免,官 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收归中央 皇帝指挥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 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消极: 专制易成暴政、政治腐败; 妨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文化专制阻碍科技文化发展。
妨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三、选官制度的变化
时间 西周 战国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以后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标准 血缘 军功 孝廉 门第 才学
目的:充实执政集团,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