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门类划分

艺术门类划分

艺术门类划分按(艺术形态)存在方式分:空间、时间、时空感知方式分:视觉、听觉、视听、想象(主要指文学,因文学的形象是通过语言媒介而呈现于头脑中的)创造方式分:造型、表演、语言、综合侧重点不同: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功能分:美的艺术、实用艺术美术主要特征(第一层面)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第二层面)静止性、瞬间性、永固性造型性:即塑造形体,中国古代画论谓之“象形”。

使美术长于刻画事物的外部形态,一切内容要通过外形来表现。

静止性:静止暗示运动、高度凝聚和典型莱辛《拉奥孔》“美术表现的是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

绘画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

油画用透明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制作过底子的布、纸、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艺术形象的绘画。

特点:色彩丰富,能够体现色调层次、光线、质感、空间感,能够真实生动地描绘一切有形事物。

水墨画主要运用墨水和水质颜料,中国画是其代表。

特点(王):1、主要用线条勾画形象,十分重视笔墨技法,采取散点透视的观察与表现方式,形象创造和画面构图有更大自由度;2、重视空白运用,虚实相生;3、重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既主张“师法自然”又反对单纯“形似”,崇尚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讲究意境;4、书画同源、画中有诗、结合印章。

(彭)1、工具材料特殊,笔法特殊;2、构图散点,冲破时空;3、与诗文篆刻有机结合。

4、蕴涵民族文化美学思想。

写意画是与工笔画相对而言的一种画法。

它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

欣赏写意画遵循南齐的谢赫的六条标准"即六法",它们分别是:1、气韵生动(总要求);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摸写。

这里对六法的解释为:气韵生动:指创作上主题明确,表现真实,形象生动。

骨法用笔:指描绘形象上的笔致与线条。

应物象形:指选择题材的合度,观察与描绘对象要深刻细致与正确。

随类赋彩: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准确而必要的著色。

经营位置:指题材上的取舍与组织,画面的构思与安排。

传移摸写:指接受前人的传统。

散点透视,是绘画术语。

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

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

而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

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飓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壁画绘制在建筑物内外墙壁和天顶上的作品,除了一般之外,还有镶嵌、拼贴、雕刻、陶瓷工艺以及综合手段。

雕塑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

现代工艺设计是工业革命后,从“包豪斯”到现在国际上广泛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既区别于手工业品制作也不同于纯艺术品制作,它是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工业产品创新的社会形态,20世纪中叶迅速发展。

包括三方面内容:产品设计、视觉设计、环境设计。

本质是针对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是大批量的生产,必须通过设计才能在产品中体现出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统一,使产品既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包豪斯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

包豪斯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

以包豪斯为基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

包豪斯一词又指这个学派。

包豪斯提倡客观地对待现实世界,在创作中强调以认识活动为主,并且猛烈批判复古主义。

它主张新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生活,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并具有表现这个时代的能力为原则。

它认为现代建筑犹如现代生活,包罗万象,应该把各种不同的技艺吸收进来,成为一门综合性艺术。

它强调建筑师、艺术家、画家必须面向工艺;为此,学院教育必须把车间操作同设计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学生只有通过手眼并用,劳作训练和智力训练并进,才能获得高超的设计才干。

书法文字书写的艺术。

迄今只有汉字形成。

特征:抽象性、形意结合。

中西对比中尚意,西尚形;中重表现、情感,西重再现、理性;中线条,西光色;中破时空,西守时空。

总之,西重再现与写实,中重表现写意。

西方美术简史13——16世纪文艺复兴文艺复兴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

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早期乔托《哀悼基督》《犹太之吻》《玛利亚诞生》《逃亡埃及》波提切利《春》《维纳斯的诞生》马萨乔《出乐园》中期达芬奇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佛罗伦萨生,善于把对客观世界的精确认识与艺术感觉结合起来,涉猎领域相当广泛,继承了文艺复兴把自然科学知识引入美术的传统并大大完善。

进一步研究了现实主义绘画基础科学,增强了对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描绘的技巧,在结构布局、光线柔和上,获得了空前的调和与清晰、代表作《蒙娜丽纱》《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雕刻家、画家、建筑师、诗人于一身,其作品倾注了富有悲剧力量的满腔激情,使得其艺术作品总是折射出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气势。

在研究古人的基础上致力于解剖人体,研究人体的结构河运动,使其能将人体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代表作壁画《创世纪》《末日审判》,雕塑《大卫》《摩西》拉斐尔三杰中最年轻的。

作品平易近人、亲切自然,精心推敲融合在用流利线条构成的轻松自如的艺术世界中,天性自然流露。

佛罗伦萨圣母像《带金莺的圣母》罗马壁画《雅典学派》,晚期作品《西斯廷圣母》西方美术史常将16——19世纪中叶的画概称为古典主义油画巴洛克美术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含有贬义,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的艺术。

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17世纪鼎盛,18世纪渐衰。

产生于反宗教改革的运动中,被教会利用。

特点:1、豪华,宗教+享乐;2、激情,想象力、浪漫;3、运动是灵魂;4、空间感和立体感;5、强调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6、艺术家远离时代。

代表人物:贝尼尼《大卫》《阿波罗与达芙娜》克维亚里那列教堂后期威尼斯画派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意大利因战争动乱,各地画家纷纷前往威尼斯避难,由于人文环境与画家集聚,威尼斯画派应运而生。

特点:崇尚人文主义美学思想,构图新颖、形象饱满、色彩绚烂、感情奔放,带有享乐主义倾向。

代表画家:乔尔乔涅、提香、贝里尼父子等。

17、18世纪欧洲美术长足发展,绘画进一步摆脱了宗教束缚伦勃朗17世纪荷兰画派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在各类绘画体裁上都有惊人贡献,早期《杜普教授的解剖课》成名,《夜巡》后经济危机。

后期注意捕捉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在美,创作了一系列人物肖像画。

《画家和他的妻子》很强的舞台效果尼德兰鲁本斯《阿马松之战》西班牙委拉斯贵支《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法国夏尔丹《饭前祈祷》英国透纳《战舰归航》18——19世纪,近代史,启蒙运动、资产阶级大革命影响新古典主义雅克.路易.大卫《马拉之死》浪漫主义席里柯《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自由女神引导人民》批判现实主义库尔贝《石工》米勒《拾穗者》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奥林匹亚》自己不承认的印象派开创者印象主义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

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吸收了柯罗、巴比松画派和写实主义的营养,在现代科技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

提倡户外写生,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摆脱文学束缚,关注绘画本身。

两派:德加、莫奈。

雷诺阿《浴女》《包厢》莫奈最典型、出色的印象派画家,明快、抒情风景画,擅长捕捉大自然光与色之变。

《睡莲》《日出印象》。

新印象主义又名点彩派,因对印象派用色不满而产生,他们提倡以光学的调色代替颜料的调色,受到高更嘲笑。

修拉《大碗岛上的星期天》后印象主义后印象派同样是对印象派不满产生,主张不能单纯反映表面现象,反对印象主义描绘光色过分客观的态度,他们认为艺术形象重要的是揭示主观世界。

被视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代表人物高更,梵高,塞尚(现代艺术之父)《苹果和橘子》高更《塔希提的妇女》梵高《向日葵》梵高理想是借助色彩揭示精神。

特点:色彩狂放、笔触激情洋溢,巨大的热情和强烈个性、以自己的生命作画。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不期而至》苏里科夫《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立体主义二十世纪巴黎两位画家布拉克和毕卡索,深受非洲雕刻单纯的造形和尖锐的对比影响,发展出新风格。

加上1907年他们参观了塞尚的回顾展,立体派第一件代表作毕卡索的「亚维农姑娘」产生。

立体派根据塞尚的作法,把对象分割成许多面,同时呈现不同角度的面。

因此立体派作品,看来像碎片被放在一个平面上。

早期的作品里,只用灰色调画。

由於使用中性色,整个的空间没有看来特别前进或后退的。

代表画家 : 布拉克、毕卡索、野兽主义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

它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纲领,但却是一定数量的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的结果,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画派。

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

马蒂斯《戴帽子的妇人》《华丽》《舞蹈》《音乐》达达主义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

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马塞尔·杜尚是达达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作品:《泉》;《有胡须的蒙娜丽莎》;《甚至新娘也被光棍们剥光了衣裳》等。

表现主义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