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B
200-100=100 240-120=120
100
200
分工后
A
—
—
—
+100
(收益增加(+)
B
—
—
—
+100
◆理论基本要点 1、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斯密非常重视分工,他在《国富论》 的开头,便颂扬分工,强调分工的利益。 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能 增加国家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5
(德国不进行贸易的区域) (德国国内交换比例线)
0 5 10 15 20
X
麻布
英、德两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国际交换 价值比的确定(单位劳动时间)
国别
商品(码)
毛呢
麻布
交换比
国内
国际
愿分工生 产的 商品
国际交换比
下限
上限
英国
10
德国
10
15
1:1.5 大于1:1.5 毛呢
1:1.5
1:2
20
1:2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 即使一国由于技术原因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另一国都处于 劣势(即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这两种商品生产的劣势存 在着程度上的差异,它仍然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利。该 国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即该国具 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 (即该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 相权取其轻”。比较优势成为贸易的基础,大大拓展了国际 贸易的可能性和范围。
4、对穆勒的相互需求论的评述 1)国际贸易利益范围 2)商品国际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 3)供给=需求
二、 马歇尔的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Offer Curve),也称相互需求曲线 (Reciprocal Demand Curve),它表示一国想交换 的进口商品数量与所愿意出口的本国商品数量之 间的函数关系。它表明一国进出口的贸易意向随 着商品的相对价格(交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B两国根据绝对优势原理进行国际分工与交换表
分工/利益 分工前 分工后
国别
A B A
X产品 劳动(天) 产量(吨)
Y产品 劳动(天) 产量(吨)
150
120
50
100
100
120
100
100
—
—
150+50=200
400
B
100+100=200
240
—
—
交换
A
100
120
200-100=100 400-200=200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一、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斯密在批评重商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国际分工和绝对优势理论, 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原因在于各 国在生产技术进而产品成本上存在着绝对差异。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 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即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的 生产上效率更低(即有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专门生产自己具 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进行相互交换,其结果将使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 益。因此,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自由贸易。
3. 比较成本也存在许多缺陷。他美化了资本 主义国际分工的实质。国际分工是一个不受生产 方式制约的自然的永恒范畴,他把现实的世界看 成是一个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其次,比较成本 论基于静态均衡的观点,忽略了动态分析。
(三)修正的比较成本说:陶西格的补充 1、引入货币因素 2、引入规模效应 3、引入多个国家 4、引入服务贸易 5、允许生产要素国际流动 6、引入其他成本 7、引入政府因素
— 2.125-1=1.125(单位) 2.125-1=1.125(单位)
+0.125(单位) —
呢绒(人/年) 90 100
90/100=0.9 100/90=0.9
— (100+120)/100=2.2(单位)
1(单位) 1(单位)
— +0.2(单位)
◆理论的基本要点:
1. 李嘉图理论发展了斯密关于国际分工的原 则,肯定了国际分工的必要性。
3、 国际需求方程式 在两国间互惠贸易的范围内,贸易条件或两
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 强度决定的。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强, 而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弱,则贸易条 件对该国愈不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小;反之, 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有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大, 这就是相互需求法则。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节 约翰· 穆勒的国际交易方程式
前言:重商主义
基本观点:金、银=财富; 对外贸易可以增加财富 贸易顺差才能确保财富的增加
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 对重商主义的批判:财富的来源弄错了
亚当·斯密 (Adam Smith)
庭,其父为伦敦证券交易所
经纪人。李嘉图早年随父亲
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后独立
经营证券业务,25岁时即成
为百万富翁。1799年他阅读
了斯密的《国富论》,从此
致力于经济理论的研究。他
大卫·李嘉图
于 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 学及赋税原理》,发展和完
(
David
Ricardo
)
善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 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1723-1790) 是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出生 于苏格兰,青年时期就读于 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 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伦理 学教授。1776年出版的 《国富论》确立了他在经济 学领域的重要地位。斯密创 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 学说,奠定了古典政治经济 学的理论基础,其经济思想 的核心是反对国家对经济的 干预,主张实行自由放任政 策。
斯密认为,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 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都专门从事他最 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 则对每个人都有利。
3、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 有利条件
斯密认为,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有利条 件因国家而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 基础。
◆评论 1. 揭示了社会分工及国际分工能使资源得到
约翰·穆勒 (John S. Mill)
约翰 ·穆勒(又译作约 翰·密尔,1806-1873),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 治学家。穆勒是李嘉图之后 最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古 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代 表著是1848年出版的《政 治经济学原理》。穆勒秉承 斯密以来的自由主义思想传 统,极力反对政府对个人自 由的干涉,主张实行自由贸 易。此外,他在哲学、逻辑 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术 领域都有重要的建树。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一)绝对优势原理的困境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解困:相对成本或机会成本
差异与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当一个国家同另一 个国家相比,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中均处在绝对 劣势时,只要它在两种产品上的比较成本或机会 成本同另一个国家相比是有差别的,则仍有资格 参与自由贸易。
美国的生产成本: Li •W 英国的生产成本: Li •W
如果 Li •W ,Li则•W美国生产i产品具有优势
Li •W Li •W
即
Li W Li W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专门生产并出口相对成本小于相对劳动 生产率的产品
第三节 约翰· 穆勒的国际交易方程式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与国际交易方程式 1、国际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穆勒在比较利益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 交换比例的上下限阐述了贸易双方获利的范围 问题。
毛呢
Y
20
非互利贸易区 (英国不进行贸易的区域)
(英国国内交换比例线)
A 10:15
15
10
非互利贸易区 B 10:20
N2 N1
A′ N0
t0
t1
C′
t2
B′
E
0
M0
M1
M2 亚麻布
图5-3 英国提供曲线
对相互需求均衡决定交换比例的分析
Y
PA'
P
E
E
国 II PA
O
XE
X
E点满足了贸易均衡的三个条件: 其一,一方出口的数量等于另一方进口的数量,
使双方的进出口平衡。 其二,各国贸易收支平衡。 其三,对各国提供了最大的生产和满足。
大于1:2
麻布
2、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交换比例的确定
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贸易利益的 大小取决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范围(即互惠贸 易范围)的大小。而贸易利益的分配中孰多孰少, 则决定于具体的国际交换比例。国际间商品交换 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 利,本国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少。相反,国际间商 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对方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 对本国越有利,分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多。
2. 按照“两优取重,两劣择轻”的原则来进 行生产分工和交换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贸 易利益。
◆评价
1. 比较成本论具有历史进步作用,它为工业 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武器, 促进了资本主义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
2. 比较成本论具有科学性。它揭示了比较成 本定律,是人类在认识对外贸易现象的质的突破。 比较成本论论证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不同 国家的绝对成本差异,而且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无论生产力水平是高还是低,只要 按照“两优取重,两劣择轻”的原则来进行分工 和贸易,双方都可以获得实际利益。
葡、英两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国际分工与交换表
分工/利益 分工前
比较优势
分工后
交换 分工后 收益增加(+)
国别 葡萄牙 英国 葡萄牙 英国 葡萄牙 英国 葡萄牙 英国 葡萄牙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