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民族文化下的民族心理差异

中美民族文化下的民族心理差异

中美民族文化下的民族心理差异
摘要:不同的民族文化随着时间在影响着民族心理的差异。

中国与美国,一个
东方和一个西方的典型民族,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他们的民族心理也有巨大的不同。

下面就用中美不同民族文化来分析民族心理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美国,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群体意识,个体意识
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 中国走了几千年, 美国走了几百年,但是两个民族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心理的形成,很大部分的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影响所形成。

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之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构成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

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不同的民族性格。

到了今天,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作为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两大民族,而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迥异的民族性格。

民族心理, 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 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一个民族心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一个人、一群人所能左右的, 其中包括了很多因素, 例如宗教、历史、文化等, 其中文化是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 构成了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来, 中华民族看重的是群体意识, 美国人强调的则是个体意识。

在中国,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 其基点都是维护国家安定, 群体和谐。

先秦的儒家强调由己及人,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如一家, 中国如一人。

汉儒董仲舒提出大一统主张以后, 更是把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这种意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成的思想体系。

它不可能产生群体必须满足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观念。

中华民族历来崇奉儒家的中庸之道,传统社会要求人们克己自制, 待人处世避免走极端, 凡事折衷处理,以节为要, 一切善于自我节制。

这样长期浸润在不急不慢、不偏不倚、适可而止之中, 处于一致中和的状态, 形成了中国人温良与和平的性格。

中国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 依靠直觉和直观思考, 把个人、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统一体, 人和自然合而为一, 这样就重视统一, 而忽略了差异和对立。

在中国家庭中, 个人是血缘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在社会上, 个人也是复杂的关系网中的一个纽结。

正是这些关系把所有个体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个人消融于整体关系之中,整体的价值无可置疑地高于个体价值, 个人只有克制自己, 服从群体, 以国家的需要为需要, 才能与世俗相处融洽。

因此, 中国文化讲的人便是群体的人而非个体的人。

这样的一种文化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使得中国人自身的民族心理有一下特色:(1)勤劳俭朴,自强不息。

中国人的勤劳俭朴,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或是非洲与东南亚发展中的国家,都享有盛誉,有口皆碑。

(2)求同务实,谦和求中。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人的求同务实,封闭保守,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不求标新立异,不敢锋芒毕露,以谦受益,以和为贵的心态与行为方式,至今仍独具特色。

(3)家庭为重,亲疏有别。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最重,从小接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夫妻恩爱、亲友诚信的教育全家成员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个人理想是光宗耀祖、福荫子孙;一家之长,有令必行,妇幼之辈,惟命是从;甚至
为了家庭成员的群体利益,不惜牺牲许多个人利益。

这种“亲亲”观念形成互相依靠的亲情、
族情、乡情,也形成社会上的关系网与裙带风,以及人情大于国法,人治甚过法治的家长制与家天下传统格局。

(4)伦理为纲,尊卑有序。

孔孟儒家的纲常伦理教育长期规范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程序;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心理卫生标准;忠孝仁义的为人处世法则;为历代统治者所利用与推崇,使平民百姓不好犯上,不好作乱,尊君爱国,尊父爱家尊师重道,尊长爱幼,这种“尊尊”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历时千百年而经久不衰。

而恰恰相反,美国人看重的则是个体的人。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啊,建国也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这跟中国五千多年的悠长历史相比,的确相差很远。

虽然时间短,但是这个国家的文化按照自身比较理想的方式来设计;加上美国独立战争获胜的那帮人都是被长期压迫,他们那种追求民主、向往自由的欲望非常强烈;更何况,还有来自世界各地不断追求民主、向往自由的人们加盟,就这样慢慢形成了民主自由的美国民族文化。

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1)尊重个人的价值观。

美国建国之初,移民蜂拥而至,丰富资源亟待开发,必须奖励个人艰苦开拓,独立发展,坚信自我,尊重个人。

这种价值观,逐渐形成美国民族的特殊性格:即对自己命运和力量深信不疑,把依靠自己作为哲学信条。

(2)冒险创新精神。

美国人的格言是:不冒险就不会有大的成功,胆小鬼永远不会有所作为,不创新即死亡。

移民美国的开拓者,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待开发的丰富资源,促使和培育了美国人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敢冒风险的性格。

不仅在商战过程中,即使在文体生活中,他们追求新奇刺激,参与环球探险,组织高山跳水、滑雪,勇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

因而科技发明创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自由、平等的精神。

美国是一个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的国家,受移民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很深,所以逐步形成一个崇尚自由的社会。

除执法机关与执法人员外,任何机关与个人不得非法侵犯他人自由,这就为个人的才能智慧的发挥开辟了道路。

美国人有一句格言"一个人富裕到什么程度,就表明他的才能发挥到了什么程度"。

因为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人的才能通常决定人的富裕程度。

(4)实用主意哲学。

美国人在开发这片富庶处女地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有用、有效、有利就是真理"的理念。

他们立足于现实生活和经验,把确定的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率当作最高目的,一切为了效益和成功。

(5)物质主义的追求。

美国人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时,主要指物质价值。

即以赚钱多少,作为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依据。

在美国社会里人们积极进取,拼命工作,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辛苦与智慧,谋求事业上的发展。

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从低贱者变成大富翁,几乎成为美国式的信条。

因此在这种“个体”为重的民族文化熏陶下,所产生的民族心理跟中国完全不同。

在美国,个人主义被定义为反对组织的控制,肯定个人和团体的权利,美国文化要求人们交流时直视对方的眼睛, 这是为人诚实、自信的标志, 否则就是不礼貌。

面对赞扬, 美国人想到的是自我应该值得赞扬的。

美国人喜欢积极地为自己辩护,使用各种理性原则阐明立场, 必要时, 他们会使用诸如幽默、讽刺或谴责等更有攻击性的手段。

他们对事不对人, 双方可能公开对抗, 相互大嚷大叫, 剑拔弩张, 唇枪舌剑, 但因为他们是任务取向, 就事论事, 对事不对人, 事后仍然是朋友。

其实,一个民族文化是多侧面、多重性的。

如果对民族心理作多层次的定性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在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心理中有好的、积极的因素, 也有坏的、消极的因素; 还有由于角度不同, 既可认为是好的、积极的因素, 又可
认为是坏的、消极的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 不同文化在交流、沟通和理解之中逐步实现互补则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会让民族心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两个民族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参考文献:/view/76818.htm
/question/212828344.html
崔雪茹,《中美民族性格比较》敖朝晖,《中美民族性格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