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080902二、学制、学历与学位:(一)学制: 四年(二)学历层次:本科(三)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政治合格,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主要面向智能终端软件开发行业,重点瞄准程序员、软件设计师等职业,掌握互联网软件开发、信息处理设备硬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技术技能,理论到位、技术技能系统实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职业岗位群及人才培养基本规格:(二)人才培养基本规格1、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公民道德、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
2、具有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3、能规范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计算机应用基本技术与文献检索基本方法。
4、具有创新创业的精神、意识和能力,具有不断获取知识、开发自身潜能、自觉主动学习和适应岗位变更的能力。
5、掌握以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操作系统原理(2)互联网软件开发及应用(3)信息处理设备操作及应用(4)软件开发框架/平台搭建及应用(5)数据结构与算法(6)数据库系统搭建及应用6、受到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系统训练,掌握以下技术技能:(1)具有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设计编程的能力(2)构建简单网站的能力(3)主流软件(.NET)基本编程能力(4)开发基于B/S和C/S架构企业应用软件的能力(5)使用测试工具对软件进行测试的能力(6)使用主流开发工具实现手机编程的能力(7)软件需求分析和设计的初步能力(8)常用软件文档阅读和撰写的能力五、毕业条件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培养要求,至少取得规定的209总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93学分,选修学分16学分(包括通识选修课6学分,专业选修课5学分,跨专业选修课5学分),并获得程序员、软件设计师资格证书或学校颁发的安卓软件工程师、JAVA工程师技术技能证书。
六、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七、专业核心课程简介1、操作系统,4学分,64学时,第5学期开设,理论讲授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介绍计算机系统中负责管理各种软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提供应用软件运行所需的良好环境,阐述现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及Windows系统服务器中涉及的操作系统原理;多用户、多任务的运行机制及操作系统资源管理策略和方法。
为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Java程序设计,4学分,64学时,第5学期开设,理实一体课程,其主要内容是:Java 语言概述、数据类型和基本语句、类和对象、异常处理语句、Java常用API、图形用户界面程序设计、Appet小程序和多媒体、Java多线程编程及Java网络编程等内容。
该课程主要为技术技能课程群中的J2EE基础技术,JSP动态网页设计,Oracle数据库技术,Android应用开发等课程提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支撑。
3、网页设计与制作,3学分,48学时, 第2学期开设, 理实一体课程,其主要内容是:HTML 基础、HTML文件基本标记、设计网页文本内容、使用列表、超链接、使用图像、表格的应用、层标记——div、编辑表单、多媒体页面、HTML 5的新特性、HTML 5与HTML 4的区别、HTML 5的结构、HTML 5中的表单、HTML 5中的文件与拖放、多媒体播放、绘制图形、数据存储、离线应用程序、使用Web Worker处理线程、通信API、获取地理位置信息、旅游信息网前台页面。
该课程主要为网页制作提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支撑。
4、数据结构与算法,4学分,64学时,第3学期开设,理实一体课程,其主要内容是:数组、链接表、栈和队列、递归、树与森林、图、堆与优先级队列等。
为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计算机组成原理,3学分,48学时,第4学期开设,理论讲授课程,其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的各子系统(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外部设备和输入输出子系统等)的基本组成原理、设计方法、相互关系以及各子系统互相连接构成整机系统的技术。
为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6、软件工程,3学分,48学时,第7学期开设,理实一体课程,其主要内容是: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软件生命周期与软件开发的各种模型,软件立项与合同,软件需求分析的概念、方法和工具,软件策划的规模、费用和资源的估计方法,软件建模的思想及三个模型分析,软件设计概论和设计方法,软件测试方法,软件实施及维护的方法,软件管理。
该课程主要为学生软件工程提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支撑。
7、软件测试技术,4学分, 64学时,第6学期开设,理实一体课程,其主要内容是:黑盒测试、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QTP/LR自动化测试等。
该课程主要为学生软件测试提供实践的平台。
8、Oracle数据库技术,4学分,60学时,第7学期开设,理实一体课程,其主要内容是:数据库系统基本操作,数据库基本操作,表与视图的基本操作,SQL语言,嵌入式SQL应用,索引、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基本操作,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数据库并发控制,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等。
该课程主要为技术技能课程群中的移动游戏开发基础,Android应用开发教程等课程提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支撑。
9、Android应用开发,2.5学分,40学时,第7学期开设,理实一体课程,其主要内容是:面向Android 4.0全面讲解了开发环境的搭建,Android资源的使用,Android界面设计技术(Android组件),Activity的使用,信使、广播与Handler消息处理,Service的使用,Android 数据存储处理,多媒体组件的使用,图形特效与动画技术,网络编程等方面的知识。
该课程主要为学生Android应用开发提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支撑。
10、UML建模与设计模式,3学分,48学时,第7学期开设,理实一体课程,其主要内容是:UML简介、UML发展史、UML的特点、UML的内容、UML的应用领域、UML软件建模步骤,该课程主要为学生软件建模提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支撑。
八、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一)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3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构建通识公共基础和软件设计知识的知识教育体系,静态网页设计、数据库搭建和前台语言编程的技术技能训练体系以及认知实习、基础实验、课程设计、综合项目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和学科专业基本理论的通识素养以及软件设计、调试、开发的专业素养,形成“五个一”专业素养和团队合作、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
“五个一”指熟悉一种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一门语言(Java程序设计)、操作一类数据库(SQL数据库)、使用一类框架(J2EE)、设计一款软件(火车订票系统)。
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重点,推行项目化、案例化、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构建认知实习、基础实验、理实一体、课程设计、综合项目训练、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的递进式技术技能训练体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行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顶岗实习等方法手段;以专业为引领,融合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于一体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专业创新创业能力。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贯彻CBE-OBE教育理念,围绕职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组织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落实“双证制”。
第一学年的通识基础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第二、三学年的专业教育以理实一体化和实践教学为主,第四学年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教育以集中设计、实习为主。
正常四年修业年限内共计160周,含教学周134周、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2周、创新创业实践5周、机动、复习与考试19周。
教学周134周由上课110周、毕业实习12周和毕业论文(设计)12周构成。
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主要在校内教室、实验实训室和理实一体化课室进行,毕业实习由学院统一组织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在专任教师指导下可在校内进行也可以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为引领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
(三)实施保障1.制度保障按照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形成专业建设方案,涵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师资团队建设目标、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等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到人,目标导向,分步实施。
进一步凝练JAVA和.NET专业核心方向,形成基于校企协同育人、对接产业需求、服务产业升级的应用型专业特色。
围绕10门核心专业课程建设需要,打造方向明确、教研一体的核心师资团队,形成教学文件、教材讲义与考试考核等全套教学资源。
为保障产教融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和质量2.条件保障确定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专业负责人,在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学科带头人的双线指导下,引领负责本专业建设,统筹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与培养目标研究达成。
打通学院教研室、教师壁垒组成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每门核心课程教学设团队负责人1人,成员不少于2人。
建设JAVA与.NET专业实验室,满足相关课程的理实一体化与实践课程以及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施的需要。
依托课程教学团队和实验实训教师,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场所、设备、环境的管理、使用和维护。
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至少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保障产教融合、实习实践的顺利实施。
3.教学质量监控在教务处、教学督导办公室的指导下,落实学院督导工作机制和教学值周巡查制度,每月形成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简报。
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学院二级督导、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课程团队负责人分级分片负责,把控课堂教学组织、实施和质量情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育人主体功能。
教研室每两周应至少举行一次专业建设研讨会、教研活动或教学沙龙,重点研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及教学相关工作。
课程团队每月应至少举行一次集体备课、公开示范课活动,研究教情、学情、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相关问题,共同交流提升,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九、附表(一)教学时间安排表(表一)(二)课程平台教学学时比例统计表(表二)(三)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安排表(表三)(四)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表四)(五)毕业要求(表五)(六)毕业要求达成矩阵(表六)(七)课程地图(表七)执笔人:邓田审核人:邹水龙审定人:李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