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个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案

3个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案

2010年针灸科3个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
优势病种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
一、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G1asgow昏迷量表(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神志、肢体偏瘫、面瘫、失语等;通过Barthe1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穿衣、活动能力等;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

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等。

(二)评价方法
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1.入院当天:可选用《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GCS量表、NIHSS
量表等进行评价。

2.入院15-21天:可选用《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NIHSS量表、Barthe1指数等评价。

(三)疗效评价
本专科2010年收治中风患者1476多人,缺血性中风占98%,患者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本院自制制剂、针灸、推拿、康复、经皮电刺激、激光体外照射、高压氧舱、药氧吸入、中药熏蒸等配合西
药治疗,受到良好的效果。

门诊病房,治愈好转率在97.9%。

中医辨证准确率在92.6%,中医药参与率达93%,服用中药率在80.3%。


2010年针灸科优势病种面瘫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方案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
标准(H-B分级)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

2.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采用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

3.面部残障(FDI)评分法。

(二)评价方法
患者进入路径第1天、30天、60天分别评定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中医症状评分。

患者进入路径第30天、60天分别评定面部残障(FDI)评分。

(三)疗效评价:
2010年度共收治面瘫住院病人115人,门诊1084人,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包括针灸、推拿、穴位注射、穴位贴敷、中药汤剂、中成药应用及其他非药物治疗,治愈好转率达99%,中医辨证准确率在100%,中医药参与率达100%,服用中药率95%。

2010年针灸优势病种眩晕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

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同时<90%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30%,同时<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二)疗效评价方法
1.评价方法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①主证: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③发作频率。

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价。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
(三)疗效评价:
2010年度本科共收治眩晕患者416人,后循环缺血占78%,周围性眩晕占22%,良性位置性眩晕3.6%。

门诊收治患者采用中成药、本院自制制剂、针灸、、激光体外照射、高压氧舱、药氧吸入等配合西药治疗,受到良好的效果。

治愈好转率在97.9%。

中医辨证准确率在92.6%,中医药参与率达82%,服用中药率在7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