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重点总论题型:名词解释1.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P42.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不同。
P133.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证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P54.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P55.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P5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P182.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p233.喘家:素患喘疾的人p244.淋家:淋,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症。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p325.筋惕肉瞤:惕、瞤义近,皆指抽动。
即筋肉不自主的跳动。
p376.消渴:非病名,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p467.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而致口渴引饮,引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症的表现。
P468.热结膀胱:膀胱在此代指下焦部位。
热结膀胱,指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
P499.坏病:也称变证。
即治坏的病,指因误治而致原始证候发生反常变化,证候错综复杂,已不属太阳病范畴的病证。
P5310.虚烦:虚,是与有形之实邪相对而言;烦,心烦。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P5911.奔豚:证候名。
豚即猪。
奔豚即以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P6812.蒸蒸而振:蒸蒸,这里指正气由内向外之势。
振,指周身振动,即战汗的具体表现。
P92 题型.简答论述1.桂枝加葛根汤证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葛根)P232.葛根汤证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用葛根汤。
(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葛根、麻黄)P353.桃核承气汤证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治法:泻下瘀热。
方用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p494.蓄水证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用五苓散。
(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桂枝)P47 5.葛根芩连汤证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主症: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用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P646.桂枝人参汤证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用桂枝人参汤。
(理中汤+桂枝)P737.大陷胸汤证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下不可近手,可伴见心烦,口渴,潮热,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用大陷胸汤。
(大黄、芒硝、甘遂)P848.小青龙汤证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用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p399.半夏泻心汤证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主症: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舌苔红腻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
方用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p9210.栀子豉汤证病机:热郁胸膈。
主症: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
治法:清宣郁热。
方用栀子豉汤。
(栀子、香豉)P6011.真武汤证病机:肾阳虚衰、水邪泛溢主症: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治法:温阳利水。
方用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p76第二章.阳明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黏腻不清爽,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P1152.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肠燥津伤,以致便秘。
P1123.喘冒:气喘且头目昏眩。
p1234.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p1235.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p1256.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p125题型.简答论述1.猪苓汤证主症: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或见下利,咳而呕,心烦不得眠病机:阴伤有热,水气不利治法:清热滋阴利水。
方用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
阿胶、滑石)p1192.调胃承气汤病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主症:腹胀满,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
治法:泻热和胃。
方用调胃承气汤。
(大黄、芒硝、甘草)P1203.麻子仁丸证病机:胃热肠燥津亏主症: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治法:泻热润肠通便。
方用麻子仁丸。
(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p1284.白虎加人参汤病机:阳明里热炽盛主症: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
伴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舌苔黄燥。
主治: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人参)P64 5.湿热发黄三方证(茵陈蒿汤为主)茵陈蒿汤病机:湿热蕴结,熏蒸肝胆,腑气壅滞。
主症:身黄如橘子色,目黄,小便深黄而不利,身热,无汗或头汗出,齐劲而还,口渴,腹微满,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用:茵陈蒿汤。
(茵陈蒿、栀子、大黄)P138栀子柏皮汤病机:湿热相合,热重于湿,壅滞三焦。
主症:身黄目黄如橘子色,发热,小便不利而色黄,口渴,心烦,舌红苔黄。
治法:清解里热,泄湿退黄。
方用:栀子柏皮汤。
(栀子、甘草、黄柏)P138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病机:湿热内阻,风寒外束。
主症:身黄目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发热恶寒无汗,或见身痒。
治法:清热利湿,解表散邪。
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甘草)P139第三章.少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P1482.胸胁苦满:苦,作动词用。
胸胁苦满,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P1483.阳微结:因热结于里而大便秘结,叫做“阳结”,热结的程度轻,叫做“阳微结”p1524.纯阴结:因脾肾阳虚,阴寒凝结,温运无力所致的大便秘结,叫做“阴结”。
没有兼夹证的阴结,叫做“纯阴结”。
P1525.支节烦疼:支,通肢。
即因四肢关节疼痛而烦扰不宁。
P1546.心下支结:即患者自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
p154题型.简答论述1.小柴胡汤证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方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p1472.大柴胡汤证病机:少阳枢机不利,阳明腑实结聚主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秘结或下利臭秽不爽,伴见小便色黄、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用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p1553.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
主症: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治法: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瓜蒌根,黄芩,牡蛎,甘草)p1584.柴胡桂枝汤证病机:邪犯少阳,太阳表证未解。
主症:发热,微恶风寒,支节烦疼,微呕,胸下心下微满,伴有舌苔薄白,脉浮弦治法: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方用柴胡桂枝汤(桂枝,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p154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病机:邪犯少阳,弥漫三焦,表里俱病,虚实互见。
主症:胸胁苦满,心烦,心悸,惊惕不安,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治法: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
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小柴胡汤去甘草+龙骨、牡蛎、桂枝、茯苓、铅丹、大黄)P1596.黄芩汤病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肠升降功能失职。
主症:下利灼肛,或下利黏腻而不爽,有热臭气,甚则里急厚重,腹痛,或见呕吐,伴发热,口苦,小便短赤,脉弦数。
治法:清热止利,或兼和胃降逆。
方用黄芩汤,或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芍药、甘草、大枣)P161第四章.太阴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胸下结硬:胸下即胃脘部,指胃脘部痞结胀硬。
P1672.四逆辈:辈,作“类”字解。
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P1673. 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
脾家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P171题型.简答论述太阴病本证病机: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主症:自利不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轻者用理中汤,重者用四逆汤p168桂枝加芍药汤病机:脾伤气滞络瘀主症:以腹满时重为主症,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
治法:通阳益脾,活络止痛。
方用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汤倍用芍药)P169桂枝加大黄汤病机:脾伤气滞络瘀,郁滞较甚。
主症:在上证基础上腹痛较剧,疼痛据按或伴便秘。
治法:通阳益脾,活络止痛,化瘀导滞。
方用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P169 第五章.少阴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P1742.微续:指脉搏由小到大,逐渐浮起。
P1793.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
不渴。
P1824.泄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
P1875.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P197题型.简答论述1.四逆汤病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主症:四肢厥逆,身蜷恶寒,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脉微细,但欲寐。
治法:温肾回阳。
方用四逆汤。
(附子、甘草、干姜)P1762.通脉四逆汤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主症: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
治法: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方用通脉四逆汤。
(附子、甘草、干姜)P1783.真武汤病机:肾阳虚衰,水邪泛溢。
主症: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
其他辩证要点参见82条(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水肿,苔白,脉沉。
P76)治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方用真武汤。
(茯苓、白术、芍药、附子、生姜)P1814.附子汤病机:肾阳虚衰,寒湿内盛主症: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脉沉。
治法:温阳散寒、镇痛除湿。
方用附子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