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音乐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音乐课教学设计

芭蕾舞剧《天鹅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舞剧《天鹅湖》的“天鹅”主题,了解作品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及他的作品风格。

2.了解舞剧音乐与芭蕾舞剧的相关知识,能够辨别和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风格,并能用舞蹈或课本剧形式来进行创造表现。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并了解“天鹅主题”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音响、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l.播放二首由《天鹅湖》旋律改编的歌曲:S H E《remember》和神话组合的《Top》,欣赏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TOP》,欣赏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p>①这两首歌曲是否用了同一旋律?②看看谁能把这段旋律演唱出来?2.视唱“天鹅”主题旋律。

(课件展示)这首旋律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作“天鹅”,让我们一起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来视唱这段旋律吧。

(教师用钢琴伴奏)二、欣赏教学1.引导学生明白“天鹅”主题旋律和情绪的变化:旋律较平稳→旋律自下而上进行情绪较平稳→情绪激动(暗示公主遭遇不幸)2.师:公主到底遭遇了什么样的不幸呢?介绍《天鹅湖》的故事情节。

(课件展示)3.师:下面让我们视听结合一起来感受一下舞剧《天鹅湖》的片段。

让学生带二个问题欣赏:问题一,这段舞剧背景音乐用的什么?(“天鹅”主题)问题二,这段舞剧表现了怎样的故事情节?4.简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及他的作品风格、芭蕾的起源与发展(意大利──法国──俄国──世界各地)。

5.简介这段舞剧表现的剧情0暮色降临,为王子成年举行的舞会正在进行,王子忽然发现城堡上空飞过一群哀鸣的天鹅,这引起他强烈的狩猎愿望。

三、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脚位1.先播放小品《洛桑学艺》中关于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脚位,再播放舞剧《天鹅湖》中天鹅飞翔的动作。

2.教师现场展示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天鹅飞翔的动作让学生模仿。

(先无音乐伴奏做两次基本手位和天鹅飞翔的动作,然后全体学生站起来再跟“天鹅”主题和根据“天鹅”主题改编的说唱音乐做两次基本手位和天鹅飞翔的动作。

)四、学生创编表演规则:1.每组任选下列一段音乐和一个故事情节来创编。

2.表演形式:舞蹈、课本剧或课本剧加舞蹈等。

3.表演时间不超过2分钟。

4.准备时间5分钟。

音乐(任选下列一段音乐)1.古典风格的“天鹅”主题。

2.说唱风格的“天鹅”主题。

情节(任选下列一个故事情节)情节一:幕色降临,城堡上空飞过一群哀鸣的天鹅。

情节二:在湖边,公主向王子倾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注:如在编排中合理的加入刚学过的芭蕾基本手位和飞翔动作,加5分。

)3.学生分组表演。

4.师生共同评选出优胜组。

5.让学生欣赏舞剧中演员们所表演的情节一、情节二,并让他们回答这两段舞剧片段所用背景音乐是什么?(“天鹅”主题)五、师生共同总结舞剧舞剧:在西方统称芭蕾,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文学和舞美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的人物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

六、播放说唱风格的“天鹅”主题让学生再次重温主题音乐的美妙旋律并离开音乐教室。

[分析与反思]1.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整个课题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进行构思,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紧紧围绕主题,循序渐进地展开,注重环节的衔接自然流畅,主题鲜明。

2.笔者以学生年龄特点和情感为出发点,用一颗诚挚的心搭起师生情感的桥梁,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运用温和、亲切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使得整个教学环境更加和谐融洽、轻松愉快。

3.由于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知识面更广泛、更多样。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笔者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

由于使用了课件,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优美的舞蹈表演、作曲家的图片而且还听到了一些优美的剪辑音乐片断等,不仅使整个教学环节更加自然流畅、生动活泼,而且为整个教学增添了美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通过聆听、观看、对比、讲解、模仿、小组创编等手法,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层现自己的个性与能力,使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音乐与造型艺术(一)》教学设计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音乐》第三单元──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

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民族民间器乐作品独特的声音造型功能,掌握每首作品展示音乐形象的具体手段与特点。

2.使学生对本课中所选作品的乐器音色有所掌握。

分析:本课四首乐曲是模拟鸟鸣及人声的,其中前三首是使用不同乐器来模仿鸟鸣,并充分发挥了各种乐器的特色,把鸟鸣声模仿的维妙维肖。

教学重点:通过对不同民族乐器音色特点的认识,了解乐器在“造型性”模仿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音乐表观手段和乐器演奏技法,在“造型”上的功能作用。

彝族民歌《跳月歌》教学设计教材:人教版高一课本第四课能力目标:l.通过欣赏、学唱、律动,使学生理解云南彝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2.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分析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

3.通过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l.音乐的表现手段,即音乐的基本因素的回顾。

2.通过对云南彝族民歌的欣赏,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对彝族民歌音乐风格的理解和认识。

2.《跳月歌》的节奏感受。

教学难点:形成彝族民歌音乐风格因素的分析和探究。

教学用具:录音机、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一组云南彝族服饰、火把节及民间集体舞“跳月”的图片。

设问:这组图片描绘的是哪个民族的哪种节日?这种民间集体舞叫什么?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是云南彝族的火把节。

教师引出“跳月”这一舞蹈形式及《跳月歌》。

(出示课题)二、倾听与感受(1)欣赏《跳月歌》a.介绍作品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

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

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笛子、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

边奏边舞;姑娘们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

b.欣赏作品(大屏幕出示歌曲曲谱)要求学生注意感受作品的节拍、节奏和情绪等风格特点。

教师小结:这是一首欢快、跳跃、活泼的彝族民歌,表达了彝族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愉快心情。

c.设问:音乐是如何表达欢快、跳跃这一情绪特点的?回顾音乐的基本要素,即音阶、调式、旋律、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

但不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

(2)教唱《跳月歌》,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彝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要求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注意旋律、节奏、节拍的特殊性。

(3)复听全曲,继续体会作品的音乐风格。

(4)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基本节奏和节拍,注意它们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出示a.讲解5/8拍,并且用手拍出的节奏型。

b.把《跳月歌》的歌词用固定节奏型进行拍手说唱。

加深对这一节奏型的认识,理解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5)引导学生跳彝族舞蹈的基本舞步。

(讲彝族民间关于“火”的传说故事,使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作品的舞步特点。

)(6)随着《跳月歌》,学跳彝族舞蹈,加深对这一民间舞蹈音乐的认识。

组织几名学生随音乐跳舞,其他学生在最后两拍拍手配合。

三、分析探究(出示乐谱)A.从音乐的基本要素方面分析形成云南彝族民歌《跳月歌》特殊音乐风格的原因。

引导学生排列作品音阶,分析曲谱。

教师小结:全曲只由1、3、5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

有一个固定节奏型贯穿全曲,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节奏鲜明而有特色。

B.分布区域、地理环境、生活特点、风俗习惯也是促使彝族民歌音乐特点形成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A.欣赏另外一首《阿细跳月》的作品,引导学生注意节奏的变化。

这首歌曲节奏变化为××××××××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彝族音乐也走出了山寨,与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音乐进行了融合,形成了另一种具有现代气息的歌曲。

B.欣赏山鹰组合的《七月火把节》片断,进行对比,感受这部作品所展示的音乐风格。

设问:你认为这部作品与本土气息浓郁的《跳月歌》有什么区别?教师:《七月火把节》更具有时代特征,节奏感强,它融合了非洲的音乐元素,美洲的爵士和摇滚的特点,显现出独具特色的风格。

五、创作活动要求学生用5/8拍,以1、3、5为主,以固定节奏型进行创编具有彝族风格的旋律。

教师先展示自己的创作,学生进行参照对比。

教师巡回在各小组进行辅导。

最后展示学生3~5人的作品,并鼓励学生在课下积极进行创新性的创作尝试。

六、课堂小结A.彝族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不是抽象的,而是可感的,它主要体现在构成音乐作品的音阶、调式、旋律、节奏、节拍、演唱、演奏法和表演形式等方面。

B.音乐的民族风格在民歌里最能得到直接、鲜明的体现。

音乐离不开人民和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人民在民歌里直接生动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思想感情.可以说,哪里有人民、有生活,哪里就有民歌。

C.民族音乐也应该有全球化的意识。

然而,当前人们并不是很重视民族音乐,而是一味地去学习欧洲音乐,脱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丧失了主体,失去自己的文化身份。

我们只有拿出自己具有特色的内容,才会平等的与其他国家进行对话、交流。

因此,我们大家应该积极踊跃地去了解其他民族的作品,努力做民族音乐的传承者,为弘扬民族音乐做一些贡献。

1.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无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美育目标,在本课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所涉及的目标基本符合学生的能力范围,从讲课中感受的目标比较实际,而且容易达到。

但能力目标第三点由于时间关系,体现的略显不充分。

2.倾听与感受这一环节设计比较合理。

通过重复播放歌曲,学唱旋律,按照歌曲节奏说唱歌词,学跳跳月舞,使学生在听、唱、跳各方面都体验到了作品的风格特征。

但这一部分容量大,时间的控制较难掌握,因此,在重复播放时听一段即可(全曲只有10小节,演唱时重复了两遍)。

3.教学难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解决。

在倾听与感受这一环节,提出了作品要通过音乐的基本要素来表达情绪情感,在曲谱展示、演唱及拍节奏时,都暗示性的涉及到教学难点要解决的内容。

因此,事实上,在分析探究时,学生很轻松地找到了答案,教师小结后即可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4.课堂小结延伸的“全球化意识”非常有必要。

因为只有具备与其他各国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意识,我们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来关注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5.由于创作活动时间安排略紧,不能充分辅导学生进行创作。

因此,只能以本课《跳月歌》曲谱为参照,进行几小节的旋律创编,有些创新性的任务只能安排在课下进一步完成。

《惊愕交响曲》器乐器乐教学设计北京五中分校张立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演奏,培养学生竖笛和其他乐器的演奏水平及合奏的能力。

2.通过学生亲自演奏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