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度大理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度大理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09年度大理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效有序进行,防止与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云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一)、蹦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1、大理苍山东麓地区:苍山东坡主要分布着古元界苍山群(pt2m、pt2z、pt21)和沟头箐组(ptls、ptlh)地层。

属半坚硬—坚硬层状结构岩体,一般不易滑坡,但每逢雨季则会发生以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2、南部山区:下关、凤仪、太邑地处泥盆系青山组(D1p)灰岩,属奥陶系向阳组,多为砂、泥岩、板岩类地层,稳定性差,地质环境脆弱,在挖山修路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下易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3、东部山区:海东、挖色地质状况与南部山区相似,也因人为活动容易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4、洱海北片区:上关、双廊小流域分布较多,以泥石流、洪涝灾害为主。

(二)、降雨趋势预测1、总趋势:预计2008年我市总降雨量属正常偏少,年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

从全年各时段的降雨量及气温情况分析,预计春旱较明显,入春后,气温回升不稳定,会出现一般性低温霜冻,但无明显“倒春寒”天气,有初夏干旱,夏旱不明显,入汛后,局部暴雨、洪涝、雷暴、冰雹等灾害天气突出,水稻抽穗扬花期无明显低温冷害天气出现;9-10月“三秋”时期仍然会有一般性连阴雨天气,预计雨季开始期正常,结束期正常稍偏晚。

2、降雨量:预计2008年我市总降雨量为1000㎜—1040mm,属正常偏少。

春季(2-4月)雨量为70㎜—80mm;属正常偏少,5-6月雨量为250㎜—290mm,属正常稍偏多;初夏干旱较明显,雨季开始期预计在5月下旬中至6月上旬中,属正常;无明显夏旱; 7-8月雨量为400㎜—430mm,属正常至稍多;9-10月月雨量为220㎜左右,属正常至稍偏少;期间仍会出现一般性“三秋”连阴雨天气;主汛期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局部地区暴雨、洪涝、雷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频繁;预计雨季于10月中旬结束,属正常稍偏晚;11-12月冬雨为30㎜左右,属正常稍偏少,有冬旱出现。

3、平均气温:预计2009年我市年平均气温为14.9℃,属正常。

2-4月各月平均气温略高,春旱较明显,春温回升不稳,预计会出现一般性低温霜冻天气,但不会有“倒春寒”天气发生;水稻抽穗扬花期无明显低温冷害天气出现。

(三)、人为诱发因素大理市地质环境受人为因素扰动极为敏感。

2009年对地质环境扰动较为强烈的公路、铁路、采矿等各类开发建设工程较往年有较大增长。

这些建设工程如果削坡不合理,固坡和护坡等措施不力,随之而来的是坡体变形产生大量坍方和滑坡,加之工程弃土弃渣,为泥石流提供了固体物质。

部分建设工程还使已逐步稳定的泥石流沟和古滑坡复活,向恶化方向发展,成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人为诱发因素。

分布的区域:公路沿线多山体崩塌、泥石流;矿山分布集中区多地面沉降、地裂缝等,露天采矿特别是一些不法矿山乱采滥挖,废土、废渣随意堆放,易发生崩塌、滑坡等灾害,并诱发泥石流的发生;山区由于侵蚀强烈,雨季常发生滑坡、泥石流。

据滑坡、泥石流特点,结合我市降雨趋势,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滑坡5-10月,泥石流6-9月。

二、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和目标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切实贯彻州、市政府“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结合、重点建设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的“四结合”原则。

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着力推进和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基础性调查,以减少和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

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境内局部地区地质灾害活动分布密度大,活动频繁,据调查,全市纳入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59个,其中滑坡44个;泥石流沟15条;在各种地质灾害中,滑坡、泥石流是常见的两种地质现象,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最大,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

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防治区域:1、下关镇七里桥凤阳邑新滑坡点、向阳村滑坡点、吊草新关魏公路滑坡点;海东镇松子登村滑坡点、上登滑坡点;太邑乡大保公路段滑坡、猴子岩滑坡点;凤仪镇锦阜滑坡点、东山滑坡点;喜洲镇古城墙滑坡、庆洞小干河泥石流、永兴滑坡点;银桥镇灵泉溪电站滑坡点;湾桥镇茫涌溪、阳溪泥石流;上关镇马甲邑滑坡点、大过涧泥石流;挖色镇海印村滑坡、高兴村泥石流;大城村泥石流、白柳箐滑坡点;双廊镇长育村洪沟泥石流。

2、大丽铁路沿线建设施工诱发的滑坡、泥石流、蹦塌。

3、矿山开采企业的弃渣、弃土堆放场。

4、列入重点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5、已实施治理工程的地质灾害点应做好工程运行监测。

6、集镇、农村建设、建房切坡导致边坡失稳等。

上述重点区域及灾害点在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应重点加强巡查、落实监测措施。

四、防治措施1、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紧迫感。

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职能,切实履行好地质环境监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职责,把地质灾害防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起领导责任。

各乡(镇)人民政府务必要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必要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专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

各乡(镇)政府与市有关部门要建立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

对地质灾害危险点要逐级签订防治责任书,将监测与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要对经常或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跟踪管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在有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危险的斜坡上进行修路、建房、开矿、取土等工程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勘察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进行勘察设计、施工,杜绝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情况的发生。

3、增强防灾能力。

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防治规划,编制好本地区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修编好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人员认真查清地质灾害现状,对地质灾害隐患区进行调查摸底,提出防范措施。

国土资源、公安、民政、发改委、财政、规划建设、交通、水利、卫生、农业、林业、旅游、新闻办、气象、保险等有关部门要加强联系与协作,地质灾害发生后按照市、乡(镇)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中规定的职能职责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

4、加强宣传教育。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和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面贯彻落实。

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全社会减灾防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期间,要着力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法规、科普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灾意识,提高基层干部群众识灾、防灾避让能力,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工作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5、健全群测群防网络。

一是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三为主”、“四结合”工作方针,每年汛期来临之前及汛期,组织对地质灾害点进行全面的巡查、排查;二是建立健全市、乡、村、组四级监测预报网络,做到“三落实”,即落实灾害监测点,落实防灾责任人,落实防灾责任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六项制度”,即层层负责制度,汛期值班制度、“两卡”发放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应急调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四是抓实“三项措施”,即简易观测措施、灾前报警措施、紧急避让措施。

6、加强矿山监督工作。

切实治理整顿矿山安全生产秩序,完善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对存在灾害隐患的矿山,该关闭的坚决关闭。

对需继续开采的,督促采矿权人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方案和整治措施,并监督实施。

随着矿山开采活动的变化,在地表不同程度形成的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在汛期易形成小型水库,影响矿山生产安全。

各地采矿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各采矿及有关人员对矿区周围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在汛期到来之前填充地裂缝和塌陷坑,防止雨水灌入井下,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露天矿坑采面高、边坡失稳、废石、废渣多且堆放随意性强,汛期易发生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人员对露天矿坑集中区域进行排查,对边坡失稳的及时治理,对废土、废渣堆垒护坡或摊平,避免暴雨中形成泥石流。

7、推进地质灾害评估工作。

鉴于我市地质环境条件的实际,各地城镇建设规划要认真开展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严格执行危险性评估制度。

对于已经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建设项目,应监督其是否严格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说明书)的结论与建议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各乡(镇)在编制城镇、集镇和村庄总体规划时,应当根据当地实际,避开易受泥石流、滑坡、河流、冲沟等地质灾害的地段进行选址。

同时在规划中必须提出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和工程治理措施,确保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各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查城乡规划时,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审查的重要内容;在审查建筑设计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抗震设防规范标准要求。

在各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高切坡、高填方、深开挖等活动造成边坡失稳,有可能造成地质灾害。

在滑坡前缘削坡和后缘加载可能使滑坡复活。

各级各有关部门及施工单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8、进一步对中小学校区(舍)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和监测。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共同督促建设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在中小学校开展地质灾害防灾防害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培养广大教职员工和中小学生预防各类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增强他们临灾避险和自我救助的能力。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检查中各乡(镇要)和村委会主任签发“防灾工作明白卡”,同时和学校校长签发“避险明白卡”,明确防灾责任。

9、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巡查、监测工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组织汛期线路巡查,坚决查处铁路、公路沿线一切非法采矿活动和非法用地行为,在有地质灾害隐患的易发区、危险区设立警示牌、设置警示标志,清理公路及其周边的堆积土,确保公路畅通。

新辟旅游线路和景区、景点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危害的评估工作,制定部门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汛期游客的安全。

10、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

(1)重点防治区(易发区和较易发区)。

一是要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以天然防护林工程建设为契机,切实做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林,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状况,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来减缓或控制地质灾害的发育活动;二是要做好以城市、城镇、经济开发区等为重点的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并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集镇建设布局规划,避免将重大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建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杜绝人为诱发地质灾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