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学习中的高原反应

高三学习中的高原反应

高三学习中的高原反应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强调,“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一个人遇到暂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承认失败的勇气和重新站起来的决心!作为高三老师兼班主任,我经常在想,在学生的成长中,老师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健康地自我成长?高三与其说是与智力的较量更不如说是与心理的搏斗。

下面通过两则案例简述一下进入高三以来我所做的两大块工作,一是通过家访激励学生斗志,二是经常性的与学生交流沟通。

案例一一名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自述。

结合自己的经历,他写了一份感情真挚、令人振奋的感想。

不抛弃不放弃
这次考试,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失败。

从小到大,我都是个乖孩子。

成绩不在话下,懂事,听话,不用多说,不用父母老师多费心。

可是,进入高三以后,我学习比起原来,是更努力了啊。

但成绩却忽高忽底。

这种蹦极式的成绩,别说老师不满意,连我自己都不满意。

完全不清楚自己到底几斤几两。

看着考过的试卷,想到急退的位次,我的心就像压了一块巨石。

就在考完的这个周末,老师亲自到家里来了,我们全家感动地一蹋糊涂。

老师的家访令我振奋,特别是他用《士兵突击》中的一句台词激励我:“不抛弃不放弃”。

我想真的要冷静、认真地思考、分析一下自己的问题了。

(1)虽然我上课听的很仔细,但当听懂时就会自动放弃,而且排斥。

所以一旦碰到难题,便退缩。

而不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的题目难点是不会记住的。

即使当时从同学那儿看懂了,印象不深,也不是真正的弄懂。

还有,虽然我常常问老师问题,可是问得不深刻。

即使听不懂,也不愿深究,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像我这样的浅层学习怎么够呢?
(2)大家都在进步,都在进一步的用功,那种毅力岂是我能够想到的?当我以为自己是多么劳累而早早地爬上床蒙头大睡时别人宿舍早已安静下来,全心投入到预习、复习中。

当我娇气得不愿起床,赖到6:30时,别人已经将英语和语文熟背,既而吃完早饭牢牢地坐在位置上,又开始了早读,而我,早饭来不及买,还要带到教室去吃。

对胃不好,还影响早读的质量。

(3)我很佩服同桌的严谨。

老师总是教育我们:“人生要有计划”,可我老不想被条条框框限制住,且觉得那样没创意,自己是不会真正照做。

可是在同桌身上却体现了计划的作用。

我想我也要每件事都列个计划,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把握每一分每一秒。

而之前我却是在过着闲适的生活!错了,我错了!
(4)自习课的效率问题。

自习课不是光用来完成作业的,除此之外完成课外辅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经常发现当我还在拼命赶作业时,XXX已翻开课本、参考资料来看。

每逢老师上晚自习,哪个老师上她就抓紧时间问这科的问题。

坚持了很多个礼拜从没间断。

老师听了一定很感动,我也是佩服不已。

我也明白了自己是多么得微不足道。

再聪明又怎样,爱因斯坦不是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百分之一的聪明”么?况且我又不是很聪明。

俗话说
“笨鸟先飞”!这句话才是成功的秘诀。

我且当自己是“笨鸟”吧,但必须要有好的方法,死用功也是不会有见效的。

我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我要更谦虚,更上进,更严谨!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乍一看,似乎已经干涸,用力一挤,又会挤出了很多的时间。

所以,我有信心,有恒心,有进取心,坚决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我的感受:家访励志。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贵在真诚,家访拉近了家长、学生与老师的心灵距离。

我们要以自己的真心来换取家长的真心并让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

学校提倡每月例行家访,搭建了家校联系的桥梁。

家长欢迎,学生振奋,我们主动一点又何妨。

案例二如何消除学习‘高原现象’
张XX,自我评价属于那种学习不很卖力又有些小聪明的学生。

高一、高二学习马虎,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但成绩都能保持在班级十名前后,发挥较好时甚至能进入班级前五名。

父母亲戚、老师同学都说他学习潜力很大,上高三后会进步很快,可望进入本一一类大学。

对此,他也颇感自负。

可是每次考试都进不了班级前十名,最近一次考试甚至退至班级19名。

这样的成绩进重点线都有问题。

家人着急,他自己也“头悬梁、锥刺股”靠补品支撑着熬到深夜一、二点钟。

可是成绩并不呈上涨势头,而且一拿起书本头就嗡嗡直响,听课时也莫名其妙地走神,注意力总提不起来,好像有劲却怎么也使不上。

以致怀疑过去对他“聪明”的评价是对他的嘲讽,怀疑自己的潜力已挖掘殆尽。

考完试他找到我流着泪说:“要崩溃了,好像只有一口气将生命吊在世上。


张XX同学所苦恼的问题:“学习努力了,成绩却上不去。

”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曾有过这种真切的体验。

这种学习成绩在一个较长时期上不去也下不来,总在原地徘徊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学习的“高原期”。

这时,学习者备感焦躁,忧心如焚,却又欲速不达,若不及时改善,极易使学习者灰心丧气,注意力分散,心身疲惫,甚至自抛自弃。

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专门抽时间跟他认真地沟通。

关键是帮助他树立一定能度过学习高原期的信心。

我意识到他正处于“求败心理”状态。

也就是说由于他整天强迫自己避免失败,反而在客观上使自己时时刻刻笼罩在失败的阴影里。

帮他走出这种“求败心理”状态,一方面要帮他尽最大可能挖掘自己的有利因素,为自己加油。

从而抖擞精神,笑迎每一次考试,期待高考成功;另一方面,要帮他制定切实可行、高而可攀的目标,并帮他体验到自己在向目标奋进,时常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我又从他的试卷、作业中帮他分析学习方法上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

我着重帮他分析历次错题中反映出的思维僵化问题,指导他顺应高考能力立意、现实立意的新趋势,放飞心灵,关注现实,学以致用,锤炼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建立有利于提高思维品质的优题集和错题集,扭转思维定势,从而使他思维不断灵活,信心大增。

再辅之以简单而有效的“注意力”、“记忆力”训练,帮他克服分心习惯,巧用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并引导他积极归因,学会舍得,体验成功。

每一次进步后,我都引导他把进步归因于能力与努力,从而期待下一次努力后再次成功;把暂时的退步归因于努力不够,分析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再多做一点,从而激起他奋发图强的昂扬斗志。

教会他合理用脑,注意休息,提高学习时的兴奋度。

经过两三个星期的指导训练,他已突破了“学习高原期”,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在其中考试中终于又进入了班级前五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