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一.古诗文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显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诗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诗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是,。
2.《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的心情的诗句是,;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一辈子美好祝愿的句子是,;直截了当写明月的句子是;富有人一辈子哲理的句子是,;“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写出词人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暗示潼关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写曲人驻远望、感叹横生的诗句是,;曲中的主旨句是。
6.《饮酒》中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向往而迷惘的诗句是,;诗中表达作者爱菊的名句是,;说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适的生活的诗句是,。
7.《行路难》中,说明诗人的政治出路全初权贵堵塞的诗句是,;暗用典故的诗句是,;表达诗人终将冲出苦闷,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的情怀的诗句是,。
8.《茅屋这秋风所破歌》中,写出诗人从深思中振作起来的句子是,;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是,。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色彩鲜亮、红白衬托的诗句是,;写北方过地风狂风早的诗句是,;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与“孤舟远影晴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10.《己亥杂诗》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是,。
11.《小石潭记》中,能够反映作者心境感伤的句子是。
12.《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叙述腾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
13.《醉翁亭记》一文中的主旨句是;在第一段就微露主旨的句子是;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乐趣所在的句子是;山间早晚景色的句子是;描画的四季景色是。
14.《与朱元思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概括赞扬富春江景的句子是;概括赞扬富春江景的句子是。
15.《马说》一文的主旨句是;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全然缘故的句子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截了当缘故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表现是。
怀才不遇的人经常感叹的两句话是。
16.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有样式。
有一副对联的上联是:欧阳修与民同乐。
请你依照课文《岳阳楼记》的有关内容拟一个下联。
下联:二.阅读题。
(一)阅读《五柳先生传》,做题。
1.说明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详: (2)既.醉而退既:(3)亲旧.知其如此旧: (4)以乐.其志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3.请把“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两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1) 。
(2) 。
4.本文写了五柳先生哪几方面的爱好?请摘录原文回答。
(4分)答:5.“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明白得含有贬义,什么缘故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答:6.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用自己的回答,他的“志”是什么?答:(不超过15个字)(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做题。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1)嗜.学( ) (2)叱咄.( ) ⑶容臭.()⑷曳屣..()⑸皲.裂2.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 ) (2)俟.其欣悦( ) (3)寓.逆旅主人( ) (4)皆被.绮绣( )⑸主人日再.食()⑹卒.获有所闻()⑺持汤.沃灌()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负者歌于.途 B.当余之.从师也髻鬟之.始掠C.足肤皲裂而.不知佳木秀而.繁阴D.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找出文中通假字,并说明。
5.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文学家,他与、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伙儿。
他写此文的目的是。
6.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7.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巨和成年后求师的艰巨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
8.作者写自己困难求学经历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答:(三)阅读《与朱元思书》,做题。
1.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介绍的是的景色。
2.对这一处的景色,作者要紧抓住了的特点来写。
3.句子“泉水激石……百叫无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可否不写?4.句子“鸢飞戾天者……忘反”从表达上看属于,表达了作者。
5.本文的作者是,是代文学家。
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
6.本文描画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描画奇山时,紧扣的特点。
(四)阅读《岳阳楼记》选段“若夫霪雨霏霏……吾谁与归”,回答问题。
1.说明下列加点的词:①而或长烟一空.( ) ②至若春和景.明 ( ) ③连月不开.( ) ④去国.怀乡( ) ⑤薄.暮冥冥()⑥沙鸥翔集.()⑦山岳潜.行()⑧属.予作文()2.在选文第③段找出四对反义词:⑴,⑵,⑶,⑷,。
3.在第②段中找出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面悲者矣”形成鲜亮对比的句子。
答:。
4.翻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5.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如何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答:。
6.选文第一二段差不多上写景的名段,却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心情。
第一段写了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第二段写了景色,表达了的心情。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__________________。
8.“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明白得最好的一项是()A.鼓舞滕子京以“古仁人”为榜样,做自己的好朋友。
B.表现作者自己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抱负和决心。
C.表达了自己做人为官的追求,也期望友人与己共勉。
D.表现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伙伴的惆怅。
9.对本文写作目的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应朋友之托,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
B.借作记之机,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C.当时作者和滕子京都在被贬之时,作者要借此文与朋友共勉。
D.描写巴陵胜状,抒发览物之情,评说迁客骚人。
(五)阅读“庆历四年春……得无异乎”,做题。
1.选文第一段中的“今人”指的是朝人;第二段中的“骚人”指的是,其含义来源于。
玉龙五中初五十九班现代文测试题一.阅读《藤野先生》“东京也无非是如此……还没有中国的留学生”。
做题。
1.文段节选____写的回忆性散文《_____》,文章选自散文集《_____》。
2.文段中“油光可鉴”的“鉴”原意_____,文中作______词用。
3.文段中“东京也无非是如此”这句话中,“无非”的意思是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4.文段中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______的细节,以_____式的笔法,刻画了他们的丑态。
5.文中,[甲]“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乙)实在标致极了。
[甲][乙]句子分别用______和_____的修辞手法。
6.作者在文段中说:“问问熟知时事的人”,那个地点的“时事”意指______ __,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的说法。
7.文段记述了作者在东京的________。
8.鲁迅本来满怀学医救国的期望来东京的,但从作者所看到的情形未免有些败兴。
文中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的这种败兴情绪?。
二.阅读《藤野先生》“①东京也无非是如此……实在标致极了”、“②这藤野先生……上讲堂没有带领结”、“③只有他的照相……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①段在刻画“清国留学生”的标致形象时,抓住了他们三个方面的特点。
这三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2.①段在刻画“清国留学生”的标致形象时,没有采纳工笔细描的笔法,而是采纳了带有夸张意味的____________式笔法。
3.①段刻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目的在于批判他们那种__________的颓废思想。
4.②段中“模胡”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5.②段通过人物的_________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_的品质。
6.③段中“良心发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7.③段中“增加勇气”的缘故是________。
8.③段中作者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相就“良心发觉”,就“增加勇气”。
在那个地点,文章采纳了由此及彼的__________手法。
9.③段中“正人君子”指的是当时________。
10.藤野先生热爱教育鲁迅,从文中看,要紧缘故是什么?三.阅读《藤野先生》“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同时离开这仙台”,做题。
1.简要概括上文所写的两件事。
2.如何样明白得“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那个句子?3.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叹,表现了“我”如何样的思想认识?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一句中的“那时”,“那地”分别指什么?5.句子“中国是弱国……疑问” 表达了作者的如何样的思想感情?该如何明白得这句话?6.“也无怪他们疑问”、“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何尝不酒醉的喝采”加点词“他们”分别指代。
7.“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是与什么情形相呼应8.“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冒号后包括几类中国人?9.中加点词“偏”表示了作者现在对电影中的“中国人”如何样的心情?10.看电影和赠照片分别表现了爱国青年和藤野先生对另人抱着如何样的不同感情?11.选文中“这一声专门听得刺耳”一句应如何样明白得?12.结合原文分析“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回答以下问题(1)“我的意见”是指。
(2)“意见变化”的内容。
(3)“意见变化”的缘故。
1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写出当时某些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四.阅读《我的母亲》“但这九年的生活……这确实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做题。
1.选文第一自然段就全文来说,在内容与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2.选文第三自然段说母亲重罚“我”后,“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是什么缘故?3.假如从文章中选出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对“我”的态度,哪一句最为恰当?4.文段记叙的情况既写母亲对“我”的“严格”,也写母亲对“我”的疼爱,从选材的角度看,如此选材的好处是什么?5.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爱,也是世界上最崇高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