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古诗三首》一课由《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写景诗组成。
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哲理。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
诗的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夕阳与江水相映成趣,“一道”与“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而“瑟瑟”和“红”的颜色对比,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后两句以“九月初三夜”作为过渡,将时间从傍晚引至入夜后,“可怜”是诗人脱口而出的真心赞叹,“露似真珠”“月似弓”两处比喻的使用,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了景色的美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描写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遍游庐山之后的题咏,既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亲切自然的哲理诗。
诗的前两句写游山所见,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岭”“峰”具体描绘出山的形态,“各不同”则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
后两句为游山所感,“真面目”是指庐山的全貌,“不识”是因为“身在此山中”,看到的只是山的局部而非整体。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全诗道出了一个朴素而又重要的哲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雪梅》是南宋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
诗的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梅雪争春图,通过“争”“未肯降”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使梅和雪的形象生动起来。
梅雪争春,让诗人们费尽心思,一个“费”字准确地说明了二者的难分高下。
后两句转而描述梅与雪的不同,“逊”和“输”写出了梅、雪各自的不足,也从侧面表现出对方的优点,雪胜在“三分白”,梅胜在“一段香”。
诗人的意思不在评判高下,而是启发读者认识到: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
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勾勒了诗中描写的景物。
第一幅图表现了诗人正伫立江边欣赏“残阳铺水中”的画面,第二幅图画的是连绵的远山与高耸的峰峦,第三幅图表现的是枝头的梅与雪融为一体的景象。
这些插图画面简沽,却意境深远,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意。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暮、瑟”等生字,读准多音字“降”;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学会书写“暮、吟”等生字;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瑟瑟、可怜、缘、评章”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意思,读文感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理解,感悟诗句中蕴含的哲理。
5.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诗句对观察所得的生动准确的表达。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2.记背古诗。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意境,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2.了解三首古诗的写作特点。
1.字词教学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文中画出生字词。
教学生字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识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联系已学生字等多种方法自主识字,教师作适当提示。
教学“暮、峰、侧、庐”时,可以结合图片;教学“吟、题、费、输”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教学“侧、峰”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多音字“降”,在诗中表示“服输”,教学时可以先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然后通过组词来辨析、识记读音。
字形的识记可以随文分散进行。
写字教学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一看宽窄,二看高矮,三看笔画。
2.朗读教学朗读要贯穿古诗教学始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学好古诗。
先读通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同时注意读的速度不能过快,要表现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此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暮江吟》时,可以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画面美;《题西林壁》《雪梅》从描写景物到感悟道理,可以先读好诗人对景物的观察,理解诗意,再通过朗读体会诗中的道理,读出自己的感悟。
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好地品赏诗境、诗情、诗理。
3.理解运用本课三首古诗语义浅显,简洁明快。
初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疏通语句,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初步理解诗意。
品读古诗时,可以通过换词比较、动作表演、运用多媒体资源等形式,提供一种氛围,创设一种场景,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说出诗句表面意思的同时,悟出深层含义。
1.了解作家作品,搜集相关景物图片等。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诗句。
3.结合注释预习字词,抄写生字并组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初步疏通诗意。
4.多媒体课件。
3课时第一课时1.学习《暮江吟》。
会认“暮、瑟”等生字,会写“暮、吟”等生字,理解字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借助教材注释,疏通语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理解古诗大意。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板块一释题激趣,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大家一起背背好吗?(学生齐背)你们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答:白居易)今天,我们将学习他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课件出示:暮江吟)2.读题、解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题字词释义。
(1)强调“吟”的读音。
“吟”是什么意思?(要点: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2)强调“暮”的字形。
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要点:有太阳落山的意思)“暮”交代的是什么?(要点:交代了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要点:交代了地点)3.介绍作者白居易,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暮江吟》《忆江南》《钱塘湖春行》等。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2.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3.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根据范读划分朗读节奏。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指名学生展示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5.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暮、瑟、吟”,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警示。
暮:读mù,不要读成mò。
草字头下的“曰”写得扁平;中间像“大”,但捺不与撇交会,书写要舒展,罩住下部;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
瑟: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也不要认半边字,错读成bì。
吟: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
右边是“今”,不要写成“令”。
6.指名读这首诗并评价。
7.教师提问启思,全班交流: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美景?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心中所见。
要点1:这首诗写的是深秋时节的美景。
要点2: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碧绿色,一半呈现红色。
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像珍珠一样明亮,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中。
8.教师结合学生描绘的景象,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提炼,板书,讲解诗句,指导朗读。
9.学生配乐齐读,尝试读出诗歌的韵味和诗人的情感。
也可以指名学生朗读、男女生比赛读、男女生合作读(男生前两句,女生后两句)。
板块三精读诗句,升华情感1.提问过渡:通过反复朗读,同学们知道诗中哪个词语最能反映诗人的感情吗?(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可怜)看看课文中的注释,“可怜”是什么意思?(学生齐答:可爱)刚刚我们知道了“可怜”这个词最能反映诗人的感情,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诗中的哪些景物“可怜”?2.课件出示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诗句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出节奏、韵味、情感。
教师提示读准“残、铺、瑟”等字音。
(2)这两句诗中哪些景物“可怜”?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要点:残阳、江水。
(3)“江水”哪里“可怜”?“瑟瑟”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从后面的“红”字猜测“瑟瑟”肯定是一种颜色。
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要点1:半江瑟瑟半江红。
要点2:“瑟瑟”是碧绿色。
(4)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
诗意:太阳快要落山了,柔和的夕阳余晖铺满了整个江面,使江水一半呈现碧绿色,一半呈现红色。
3.过渡:诗人漫步在黄昏的江边,面对一派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分愉快,留连忘返。
不知不觉天暗下来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
一轮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4.课件出示第三、四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诗句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出节奏、韵味、情感。
教师提示读准“怜、露、似”等字音(2)这两句诗中哪些景物“可怜”?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要点:露珠、月亮。
(3)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要点1:理解“真珠”“似”两个词的意思。
真珠,珍珠。
似,好像。
要点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要点3: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
诗意: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可爱啊!那露珠如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弯弯的月亮像一把精巧的弯弓。
5.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闭眼想象诗中美景。
6.过渡:再读古诗,想一想,假设诗中所描绘的静谧景色出现在你面前,而你恰巧又心情很郁闷,你觉得自己会安然去欣赏这幅大自然的杰作吗?那么诗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这幅天然之作的呢?现在我们来了解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7.梳理学生分享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歌情感。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白居易不仅人气很高,写的诗也很受人追捧,但有得就有失,诗场得意,官场则难免要失意了。
这首诗大约写于唐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主动请求离开长安,去往杭州做官。
8.引导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思考并概括本诗情感主旨。
(1)过渡:白居易一路策马奔驰,把喧嚣的长安城远远抛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