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摘要】一词多义现象在很多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应用原型范畴理论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待对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加以进一步掌握并对现实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典型范畴理论,及其典型范畴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机制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隐喻理论;转喻理论
世界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这是一个一直为语言学家所关注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由于名称和词语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事物是无限的,因此,同一词语,同一名称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意义。
”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
传统的语言理论从索绪尔符号理论到现代的各种语义理论,都不能回答为什么会产生一词多义现象及各种词义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
认知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外部世界来解释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尤其是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更使得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和探究词的多义现象。
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能对一词多义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象就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
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且语义范畴由典型义项为中心向边缘义项成放射状辐射,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通过语义学的语义变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认知理论等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一词多义与原型理论
(一)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词在首次使用时只有一个词义,伴随着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需要,出现了词汇的多义化。
原有的词汇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衍生或者分裂出新的意义与原有词义共存。
多义现象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不断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也是人类对一个语言形式的核心意义扩展的结果。
一词多义现象(polysemy)是指一个词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义项。
一词多义现象是词义历时发展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范畴化,转喻,隐喻等认知能力的作用非同寻常。
多义词的词义构成了一个由语义链连接的范畴,其中的核心语义是该范畴的类典型。
词义范畴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而一词多义是主要是通过转喻和隐喻分裂来实现的。
转喻和隐喻是词义扩展的两大认知工具。
词义的扩展主要是通过转喻和隐喻的途径来实现的。
(二)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重要观点,它是从客观主义范畴观发展而来的。
其中,范畴间具有明显的分界,一个物体要么属于这个范畴,要么属于那个范畴原型范畴,其义项成员具有不同等的地位,而是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
原型理论又是语义范畴,语义范畴是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的。
其扩展方式是一种放射形结构,即语义由中心义项通过认知机制不断向周围辐射,如:隐喻与转喻。
从而初现新的边缘意义。
(三)举例一词多义与原型理论的关系
根据原型理论,一词多义现象是围绕原型意义的词义的辐射范畴。
多义词有不同的义项,义项成员具有中心、典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
下面我们以heart为例来解释一下原型理论在一词多义中的现象(1)hollow muscular organ that pumps blood through the body(心;心脏);(2)center of a person’s thoughts and emotions, esp of hove; ability to feel emotion(内心;衷心:心灵;心肠;尤指爱心);(3)central, innermost or most important part of sth(某事物的中心;核心部分;要点;实质);(4)beloved person(心爱的人)。
二、一词多义与隐喻和转喻理论
(一)隐喻理论
传统的隐喻理论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由Lakoff提出来的,隐喻的本质是概念化,人民借助简单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抽象复杂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本质卜是一种认知现象,即人们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
隐喻中有一个重要概念是映射,
隐喻的内在结构是跨域映射。
隐喻是通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实现的,即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
源域与口标域的映射建专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即源域中的某个概念部分或全部映射到目标域中,使两个域形成一定的关联,而这一关联又是通过人的知识和经验获知的。
(二)转喻理论
转喻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机制,当然也对词义的扩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
随着词语转喻用法的日益固化,其转喻部分意义也成为词义的一部分并被列入词典中。
因此,转喻跟隐喻一样,也对单义词向多义词的拓展起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是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原因与结果”等之间的替代关系。
(三)隐喻与转喻的区别
提喻,是一种用局部代替整体或整体代替局部,种类代替个体或以个体替代种类,以材料代替所制成的物品的修辞格。
转喻是在提及事物时不用其本身的名字称呼而是用与它密切相连的概念来替代它的一种英语修辞格。
它着重的是事物本身的特点或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隐喻的例子
(1)Don’t let your heart rule your head.
(2)Please,give me a hand.
在第一个例句中所用到的“head”指代的是“理智”,“头”和“理智”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概念。
同样,第二个例句里的“hand”指代的是一种帮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转喻的例子
(1)He paid the workers 5 dollars per head.
(2)The problem is that we need more hand snow.
“head”指代的是工人,“hands”指的是人手,所以这两句用到的修辞是提喻。
转喻利用的是一种相互独立基础上的联系;而提喻使用的是构成上有层次的依附关系。
Fontanier指出在转喻修辞中的绝对独立的两事物,因某种关联而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转喻会根据事物间不同的关系来分类了:因与果、工具与意图、容器与所容纳物、事物与处所、身体与道德等。
总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有助于把握多义词各个义项间的联系,使我们了解到一词多义的内在生成机制,即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是从原型意义通过辐射的方式向其他意义进行语义扩展的。
一词多义现象其实是人类运用认知手段(如隐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拓展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的必然结果。
通过认知语言学上的语义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可以对一词多义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度,其避免了传统语义理论中语义由一组成分必要属性来确定和结构主义语言学语义的成分分析方法的弊端。
参考文献:
1、戴艾.一词多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四川: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2、典型理论解释一词多义的浅谈(D).233网校论文中心,2011-11-08.
3、霍翠平.Cognitive Approaches to Polysemy(D).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4、裴娟娟.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Polysemy(D).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5、刘亮.Cognitive Construal of Polysemy in Discourse(D).曲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6、杨璐.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一词多义现象(J).湖南:当代教育论坛,2009.
7、朱峡.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一词多义现象分析(M). 广东广州: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