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说明文

初中语文说明文

教学目标:1、掌握说明文有关知识。

2、准确判断说明方法、顺序。

3、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4、灵活运用复习到的知识阅读说明文。

教学过程:•叫学生抢答一组表达方式的试题(哪一类文章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引入说明文的复习•出示复习目标•复习内容讲授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特点: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

2.说明文的分类:(1).按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

事理说明文:阐明事理,着重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提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课文举例:事物:《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事理:《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生物入侵者》)(2)按说明方式分(语言方面):平实性说明文:多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使人读了就能明白。

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文艺性说明文(生动说明):除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外,常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并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地介绍事物和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这类说明文通常称为知识小品文或科学小品文。

(说明性小品文)课文举例:《桥之美》3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总分(《故宫博物院》4-8段)。

总分总式《苏州园林》(运用在事物说明文)。

递进式(各层意思是逐步深入的,一般采用的是逻辑顺序,运用在事理说明文中)如:《大自然的语言》全文按逻辑顺序说明,7——10段按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说明。

4理清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按说明对象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说明。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逻辑顺序:按照说明对象的内部联系来说明。

从特点到用途、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原因到结果,也可反过来用)。

课文举例:时间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

空间顺序:《故宫博物院》。

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

(让学生做题)5说明的方法(1):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说明(2)辨识说明方法,并说出作用: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象虹。

(打比方)。

作用:更生动形象地说明石拱桥桥洞的形状和形式优美的特点。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举例子。

)作用:更具体真切地说明我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的特点。

③、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列数字)。

作用:更具体准确地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的特点。

(更有说服力)④、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引用说明)。

作用:更生动具体地说明赵州桥的设计施工巧妙绝伦的特点。

(增强说服力,增添文采。

)⑤、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比较)。

作用:更加突出强调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

⑥、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下定义)。

作用:更加科学准确概括地说明物候学。

⑦说明方法:画图表作用:更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⑧、风沙的进攻有两种方式。

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

(分类别)作用:更条理清楚地说明风沙的进攻方式。

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摹状貌)。

作用: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形象生动,寄托感情。

⑩.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作诠释)。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6.品味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语言的一般特点是:准确、周密。

如何品味呢?(1)、品味修饰、限制性语言。

(如表示时间、程度的词语)用删除法,能否去掉?为什么?例如: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各字能否删去?品味:不能去掉,“各”字准确地说明大拱两肩上小拱的数目,如果去掉,小拱的数量就变成两个,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归纳:1表态:不能删;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分析说明语言的典型试题:修饰、限制性词语如:更、大约、估计、常常、也许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常见词有: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当时。

品味近义词、同义词用替换法,换了好不好?为什么?例如: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的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把“优良”换成“优越”好不好?为什么?品味:不好,因为从适用对象来看,“优良”常用于指品质、品种、成绩、作风等十分的好。

“优越”则多用以形容制度、条件、环境等胜过一般。

显然,“传统”不能用“优越”。

原词表达准确、严密。

方法归纳:1表态:不能替换;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说明文常见题型1、说明对象及特征2、说明顺序的判断3、常见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4、理解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5、说明文的结构6、综合素质考察7、开放性试题五.课堂练习(见幻灯片)六.课后练习(专题训练1)《中考说明文阅读》教案一知识梳理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事理说明文),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常见的说明文有几种类型?A、事物说明文B、事理说明文3、阅读说明文要抓住几个方面?A、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B、理清说明顺序。

C、掌握主要说明方法。

D、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4、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什么是事物的特点?事物的特点是指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

常见考点:1、说明对象及特征理解。

2、说明方法辨识与作用3、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5、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6、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7、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8、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一、说明对象及特点的判断及辨析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 对象加内容) 。

二、例文引领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我国的建筑B、苏州园林C、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D、建筑布局绝不讲究对称2、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是( )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B、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C、苏州园林要求自然之趣。

D、苏州园林是美术画,不是图案画。

解析本题是从两个方面考查了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引文很短,只有四句话,先逐句阅读弄清每句的意思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再运用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就能选出准确答案。

第1题要求准确判断说明的对象。

四句话都是介绍有关建筑的对称,第二句就清楚地点明了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所以应选C。

第2题是考查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能力。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要求准确、全面。

引文第一句话概括说明我国的建筑布局在一般情况下是绝大部分是讲究对称的。

而苏州园林不同于我国其他园林的地方在于建筑布局绝不讲究对称,这是第二句话的内容。

第三、第四句则说明了这样布局的原因是为了讲究自然之趣。

分析完全文,可见其特征是绝不讲究对称。

因此应选B二、技法点津考点之一:说明对象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三演练提升中考指南74面《地球首个生态城市》第1题;75面《夏至》第1 题。

78面《鸟儿为什么歌唱》第1 题。

二、说明顺序的知识梳理及例文1、我们学习过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每种还有哪些小类?以学过的课文为例说明。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如《核舟记》:头——舱——尾——背。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国石拱桥》:古——今(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在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中国石拱桥》第五段赵州桥,《核舟记》全文;B、先主要后次要:《中国石拱桥》第5段先主要介绍赵州桥结构上的特点,最后介绍形式上的特点,采用了先主要后次要的顺序;C、先原因后结果:《中国石拱桥》到9段;D、由现象到本质:八下《旅鼠之迷》,E、由一般到特殊:《中国石拱桥》文章开头先总述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然后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最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两座特殊的拱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

F、由整体到局部:《中国石拱桥》第6段卢沟桥。

技法点津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时使用,常用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词。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