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论试卷

语文教学论试卷

2011年春语文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0分)。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
____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________ ,书面为文。

3.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________,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_______________,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作文能力一般由________,________构成。

7.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______,______三个维度。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不属于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教育领导者的个人偏好。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引入,介入和()阶段.
A准备B思考C展开D结束
3.下列哪一项不是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B选择C排名次D反馈
4.《义务大纲》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5.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A典型讲评B综合讲评C专题讲评D重点讲评
6.下列哪一项不是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
A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容易组织和管理
C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7.《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
A 6次
B 8次
C 10次
D 12次
8.阅读能力的核心是()
A 组织语言能力
B 认读书面语言能力
C欣赏书面语言能力D记忆书面语言能力
9.新中国成立后,设立语文课程,语文的含义是:()
A语为语言,文为文学B语为国语,文为国文
C语为语言,文为文言D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10.评估要做到:()
A 科学全面
B 客观详尽
C全面细致 D 科学客观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
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语文课程目标
2.情景作文训练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
2.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

3.语文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

4.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六、实际运用与操作题(共15分)。

《皇帝的新装》是我们都学过的课文,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本课的导入词,要求内容有新意,语句通常连贯,不少于200字。

七、论述题(共15分)。

谈谈如何理解和贯彻“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学语文教学
2.口头为语
3.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
4.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
5.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6.认识能力表达能力
7.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读写听说知识
8.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二、选择题
1--5 CDCBB 6--10 BAADA
三.判断题
1--5.错对错对对6--10错对错对错
四、名词解释
1.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2.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景”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
学生身处其中,观察、思考、想像、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
景,然后写成作文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五、简答
1.总结情况,检查预习;承上启下,建立联系;激疑设问,启发
思考;渲染气氛,调动情感;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2.朗读训练、课文复述、课堂谈话、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
课外故事会、讲演会、讨论会、辩论会等。

3.教学内容恰当教学内容充实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
点分散,疑点明确
4.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创
造性优化组合
六、实际运用与操作题
谎话说了一千遍,就成了真话;错误被一千个人认可,就成了真理,在现实的生活中,又有多少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但是,公理自然在,有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的,我们要学会独
立的思考,不要做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的人,下面,我们就讲一个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名作《皇帝的新装》.
七、论述
(1)读、听和写、说之间的关系。

读、听为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提供前提条件。

发展提高写、说能力需要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

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不只是从生活实践中来,还需要通过读、听从书本和其他方面得到。

而且,通过读、听还能得到写、说的范例,使写、说有所借鉴,从而促进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

反之,写、说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

人们通过写、说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的加深理解,提高读、听的能力。

(2)读、写与听、说之间的关系。

读、写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听、说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

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

口头语言在不断的丰富发展着书面语言。

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丧失生命力。

书面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这项原则应做到:
(a)读、写、听、说合理安排,全面训练。

读、听训练中,要启发诱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又用这些规律指导写、说实践。

写、说训练中,要深入认识、理解这些规律,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

(b)把课文作为读、写、听、说训练的主要凭借。

凭借课文进行读、听训练,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文章结构等;凭借课文进行写、说训练,把课文作为范文,由机械模仿到灵活模仿,最后达到创造性的表达。

(c)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弥补语文课内读、写、听、说训练在数量上的不足、在范围上的局限、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单调等缺陷。

使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得以全面训练、协调发展。

组员:庹斌、陈大森、赵宇、吴旭东、贺艳红、王道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