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二、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
1、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2、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
动。
3、物质生产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前提与动因,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使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并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三、文学艺术创造的主客体:
1、客体:“自然”说、模仿论、“情感”说、文学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
生活。
2、主体:“模仿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创造者”—狄德罗、歌德、黑格尔。
四、文学创造客体——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五、文学创造过程:
1、发生阶段:材料储备
艺术发现: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
识、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
所得到的一种独特感知。
创作动机
2、构思阶段: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支配下,
心理活动和艺术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程。
心理机制:回忆: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沉思: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思索。
回忆可以提供素材;沉思产生思想意蕴。
联想: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
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灵感: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了直接了解和
揭示。
理智: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
感情: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构思方式: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
的具体方式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
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
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
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
体、生动的效果
简化: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
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变形: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
理创造形象的方式
六、艺术真实:
1、符合论:要求艺术严格地摹仿自然,摹写现实,与客观事物达到吻合一致。
2、中国古代从主观心理感受去寻求艺术真实
A:情真:作家的真情实感
B:神似:传达事物的精神
3、通行的艺术真实论: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主要特征:①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
②艺术真实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
七、情感评价:
1、概念:作家对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反思,赋予其鲜明的价值判断,反映出作
家的思想倾向性,使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
文学发挥教育作用,离不开情感评价。
文学形象包含作者的情感评价。
3、情感评价与善的价值追求——高尚的品格;向往美好、拒斥丑恶。
功利的取向。
4、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直接议论、兴寄的手法、讽刺、寓批判于客观冷峻的叙述。
八、形式创造:
1、概念:建立在形式与内容关系基础上的互动过程。
2、基本内涵:内容形式化、形式内容化。
九、“陌生化”:
1、提出: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
2、概念:“陌生化”是相对于语言的自动化而言的。
是指描写一个事物时,通过语言组织
的新奇或反常特性,仿佛使人第一次见到这事物,从而重新唤起对熟识事物的惊
奇感。
3、文学的“陌生化”理论与文学创作:
①运用在语言技巧方面:打破日常语法结构规则、颠倒、词性活用、巧用修辞格、运
用通感、省略句法成分、巧用意思相近的词语。
②运用在表现手法方面:取消标点符号、采用新奇的创作手法
十、文学生产:
概念:文学生产,指以作家内在心理意象形式存在的观念形态的文本创造和出版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文本变为文学读物的物态化生产。
十一、文学生产媒介的变迁:
1、媒介对创作的影响:
①变迁轨迹:口头传播、文字书籍传播、大众媒体传播
②广播:以声音传送文学,复活原始口传文学的现场感和亲切感。
广播部受时空限制,
普及性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
③电视电影:为观众提供了逼真的视觉画面和感人的听觉情境,强烈冲击了传统的文学
阅读;
影视文本媚俗性特征,大众文化色彩;
由于视觉和听觉上的优势吸引和征服了观众,导致文学艺术内在的本性的
丧失,将纯文学推到了边缘地位。
④电脑媒介:运用电子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传播信息的媒介技术。
特征:虚拟性
双向性(电脑网络具有传播者和读者的双向传播性质,使网上文学
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互动。
)
反传统写作
2、媒介的重要性:①媒介是文学文本的物质传输渠道。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媒介便没有文
学;
②媒介是影响文学文本的意义及修辞效果的重要因素。
同一个生活事件
通过不同的媒介来传达,具有不同的意义。
十二、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
1、高雅文学: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
特征:①形式创新以传达深厚的内在意蕴为旨归。
②社会关怀,这是知识分子的良心。
(天地民心)
③在与读者关系中,它启发读者注意人生中的严肃课题,力求获得真
理的启示和良知的领悟,并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④个性化趣味。
个性或个性化,是高雅文化文本的显著特征之一。
2、通俗文学: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的、注重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
性愉悦需要的文学。
特征:①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
②文体的流行性和模式化
③故事的类型化
④观赏的日常性
⑤效果的愉悦性
十三、文学接受:
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
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
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层次:①文体期待:由文学类型或者体裁引发的期待指向。
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②形象期待:由作品中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
③意蕴期待:对作品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期待着合乎自己的预测。
2、接受动机
3、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
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的读者。
十四、社会历史批评:
1、定义: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法。
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作品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
作用。
2、基本操作:①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
②联系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说明其艺术形式
③考察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作者的关系
十五、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读者、作家、作品——艾布拉姆斯
模仿论:1)柏拉图:①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子艺术等)
②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
2)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3)《周易》:观物取象
4)荆浩:“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
5)叶燮:“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
十六、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文学活动的发生:①巫术发生说
②宗教发生说
③游戏发生说:·“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动物的游戏局限在身体运动的方式,而人还有想像
力的游戏
·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
动。
游戏冲动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
④劳动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提供了文学赖以
产生的物质前提。
·文学艺术适应劳动生产的需要,并伴随劳动而产生。
·从原始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看,文学起源于劳动。
2、文学活动的发展:
1)文学内容与形式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基础、政治形势在最终的意义上作为文学发展的根源性的、最基本的因素;上层建筑一些观念以及文学政策等往往有更直接影响。
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
原因:经济是文学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常常通过政治、道德等中介因素来实现,而不是直接发生影响.
文学发展也要遵循自身的规律。
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中介因素表现出对文学强大、直接的影响是毫不奇怪的。
文学的发展又不是某个单一的社会因素的作用,而是社会多种因素的合力推动
的。
3)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