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堂的核心,同时课堂教学也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应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本人就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才能较好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通过从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问题情境。
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课堂教学和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就活跃,精力就集中,课堂效果必然得到提高。
二、优化课堂结构以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对基础差的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时给予鼓励的评价,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
对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教材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和B组题的作用,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学习才能。
在教学中采取"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即适当放低教学起点,适当增加教学层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真正把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要注意课堂容量大小,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指导学生自学完成。
当课堂容量不大时,
可安排学生分析讨论,讲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
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考虑,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课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例如,讲"圆的元素"时,第一节课主要讲清概念,运算较简单可用问答式,采取归纳讲授法为主;讲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这节课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技能,运算上技巧性强,采用练习法为主较为合适,练习可层层深入,在讲"概率"时,应采取游戏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习。
这样根据内容不同,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使知识了解、透彻,课堂吸收好。
有些课题要数形结合,此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激发兴趣,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减缓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问题直观形象,学生吸收自然好。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圆,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
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
学生亲身验证、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本节课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四、优化课堂中变成训练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率
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还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堂堂清"巩固"双基"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变式"教学,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注重精讲多练(变式训练)。
在实施变式教学方法同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设计梯度清晰的适度的"变式",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率。
五、增强数学教学机智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的优化率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数学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复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等。
渗透教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教学机智的重要发挥,中学数学的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某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例如:解方程中的降次与消元思想,换元的方法,三角代换中的参数思想与参数方法等。
课堂教学在传授内容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向同学渗透教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
精心设计教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使初中教学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