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之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内容、结构、艺术成就。
2、结合课文,分析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的形象特征。
3、结合课文,分析孙悟空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
1、结合课文,分析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的形象特征。
2、结合节选课文,分析孙悟空形象的现实意义。
【相关知识】
1、作者
)
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
2、内容概述
《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西游记》全书100 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3、题材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
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
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
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
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
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
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为防止经文被盗,玄奘在唐王的帮助下修筑了大雁塔,保存经文。
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
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
4、艺术成就:
(1)在主题思想上,冲淡了取经故事固有的浓厚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把一个以宣扬佛教精神、歌颂虔诚教徒为主的故事,改造为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和时代特征的神化小说。
(2)在人物处理上,原来备受赞扬的圣僧玄奘受到严格的批判,退居次要地位;而体现人民理想的孙悟空却成为全书最突出的人物;
(3)以讽刺、幽默的笔调,渲染有关取经故事的神化传说,赋予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理清文章大意。
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注音
觌()面尸骸()木讷()皈()依刚愎()自用炽()热嗔()怪盘诘()战战兢兢()
囫囵()钉钯()搠()掼( )杀攒()蹄猢狲()急掣()卯酉()鬼魅()腰胯()裩无裆( ) 三、重点突破
(一)孙悟空(点拨:结合课文谈谈孙悟空的"三位一体","人性""猴性""神性"在情节中的具体表现。
)请学生择片段演绎
(二)分析《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中,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得逞的原因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其性格特点?
(三)思考:孙悟空这个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社会理想?
【当堂拓展】
布置话题短文:我眼中的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