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练习题学生版

诗歌练习题学生版

练习题(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2017东城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9题。

摸鱼儿·海棠刘克庄①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

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

霜点鬓。

潘令②老,年年不带看花分。

才情减尽。

怅玉局③飞仙,石湖④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

墙头岑寂谁问。

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

君细认。

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

年光去迅。

漫⑤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注:①刘克庄:南宋后期词人,为人耿介,不为当政者所容。

本词作于词人罢职十年期间。

②潘令:指导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其人以“叹老”著称,亦有“爱花”美誉。

③玉局:指北宋文学家苏轼。

苏轼晚年曾挂名主管玉局观,有咏海棠诗作多篇。

④石湖:指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有咏海棠诗作传世。

⑤漫:莫,不要。

15.下列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中“霜点鬓”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都写出词人两鬓已白的老态。

B.“怅玉局飞仙”三句,词人怅恨苏轼、范成大已逝,无人再有佳句歌咏海棠的神韵气质。

C.词中“无聊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语义相近。

D.本词写海棠初开、盛开、行将凋零的过程,想象花落叶茂之景,写尽作者对海棠的深情。

16.本词运用了把事物人格化的手法,以“娇困”一词写出海棠仿佛美人慵懒欲睡,赋予海棠花以人的情态。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B.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柳宗元《溪居》)C.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刘攽《新晴》)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17.《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也曾吟咏过海棠,其中一位才女的海棠诗作被评为“含蓄浑厚”。

“珍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

“洗出胭脂影”“招来冰雪魂”,都与她的结局有关:前者通常是丈夫不归,妇女不再修饰容貌的话;后者则说冷落孤寂。

这位才女是(2分)A.史湘云B.林黛玉C.薛宝钗D.贾探春18.结合词作内容,归纳《摸鱼儿·海棠》中刘克庄描绘的海棠花的形象特点,并说说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花草树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蜀相》中杜甫借“①,②”描写武侯祠春意盎然的景色;《琵琶行》开篇白居易借“③”烘托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钗头凤》中陆游借“④”回忆往昔与妻子同游沈园时所见的美好景致。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2017海淀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8题。

鹭鸶来鹄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

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

鹭鸶刘象洁白孤高生不同,顶丝①清软冷摇风。

窥鱼翘立荷香里,慕侣低翻柳影中。

几日下巢辞紫阁②,多时凝目向晴空。

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③凰别苇丛。

【注释】①顶丝:头顶上细长的羽毛。

②紫阁:指鹭鸶居所。

③鸾: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1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诗均在吟咏鹭鸶中寄寓情怀,来诗聚焦于一幅画面,刘诗则描绘了多个情景。

B.来诗一二句描写鹭鸶依傍清波、翘足独立、凝神静思的神态,引出后面的议论C.刘诗开篇赞美鹭鸶的品质,中间两联运用拟人、烘托等手法来塑造鹭鸶的形象。

D.刘诗以“摩霄”“苇丛”表现鹭鸶的生存环境,用“会”字强调其实现愿望的信心。

16.刘诗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A.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C.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唐庚《春日郊外》)D.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17.来诗和刘诗笔下的鹭鸶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6分)飞鸟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诗文中,是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怀抱的载体。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①,②”,借鸟鸣渲染离情;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③,锦鳞游泳”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④,⑤”以鸟鱼对举,赞颂生命的蓬勃自由;再如庄子《逍遥游》用“水击三千里,⑥”的大鹏来寄托高远的人生理想。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7题。

2017朝阳一模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③。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偓佺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

张偓佺,字怀民,时亦谪居黄州。

②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

③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任楚兰台令。

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

14.下面对词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君”两句是说快哉亭刚建好,油漆未干,一个“湿”字很传神。

B.“认得”两句巧妙借用欧阳修的诗句,来写诗人在亭中见到的景致。

C.“堪笑”三句批评宋玉竟不知道庄子著作里有关于“天籁”的说法。

D.“一点”两句暗用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典故,来抒写豪放之情。

15.上阕“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虚写,回忆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情景。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虚写的一项是(3分)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6.《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两首词。

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中国古代文人有山水情怀。

《归去来兮辞》中,在春天农事之余,陶渊明“寻壑”“经丘”,看到“①,②”,感受着万物复苏的春天之美;《滕王阁序》中,在深秋时节,面对“③,④”的景象,王勃深感水色山光的变幻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由梦境返回现实,失意感慨,认为徜徉山水,“⑤,⑥”,才是正确的人生选择;杜甫《登高》一诗中,面对西风高天、沙白鸟飞,诗人看到了“⑦,⑧”秋天开阔苍茫的山水景象。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2017丰台一模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6~19题。

(18分)木兰花慢游三台①元好问②拥岧岧双阙,龙虎气,郁峥嵘。

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指顾台城。

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

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

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淡入经营。

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

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安得参军③健笔,为君重赋芜城。

【注释】①三台:为曹操所建,三国魏邺都胜迹。

下文的“台城”即邺城故都,南北朝时邺都毁于战火。

下文的“曹侯墓”“西陵”即曹操陵墓,在古邺城西北。

②元好问:金宋元初人,金亡不仕。

以金朝遗民身份凭吊魏都,触目兴感,写下这首词。

③参军:诗人鲍照,曾作《芜城赋》,凭吊广陵,讽刺竟陵王叛乱导致亡国之事。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拥岧岧”三句着力描绘了三国魏邺都的雄壮之景,极力渲染了王都之气象。

B.“只道”两句描写了眼前“江山如画”之景,为下文抒发怀古幽思设下伏笔。

C.“问对酒”两句,作者想到怀有建功抱负的曹操,如今已成一抔黄土,不胜感慨。

D.“青青”两句描绘故都杂草丛生的荒凉,与上阕邺都的繁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17.本词先写昔盛之景,后写今衰之景,在强烈的对比中抒发感慨。

下列怀古诗运用了这种写法的一项是(3分)A.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宮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B.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D.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金陵图》)18.这首词下阕写到曹操,苏轼在《赤壁赋》第三段中也写到了曹操,二者借写曹操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6分)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①本词有“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句,由此可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词有“只道江山如画”句,古代诗人面对如画江山时,往往会生发感慨。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句。

③本词作者感叹“争教天地无情”。

《窦娥冤》中窦娥以“地也,_____________!天也,_____________!”句控诉了天地的无情。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2017石景山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杜二甫:即诗人杜甫。

②泗水:水名。

③徂徕:山名。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描写了李白在秋日于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的情形,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B.颔联中的“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

C.尾联以“且尽手中杯”来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全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16.“蓬”作为意象,常用作游子的代称。

古诗中还有其他形容游子的意象,下列诗中加点词不是用来指代游子的是(3分)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B.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李白《赠裴十四》)C.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白居易《答微之》)D.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王维《伊州歌》)17.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表达豁达情感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5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写到的“水”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描摹对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