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教学设计框架结构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教学设计框架结构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教学设计框架结构
课题组“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应该包括: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设计等。

并且可以采取边设计边实践的方法,设计出案例后到课堂中实践一下,从中得出一些关于教学问题诊断、学生学习行为分析、教学支持条件分析等的认识,为后继教学设计提供经验。

“教学设计”的基本线索是:在分析概念的核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提出现阶段要达成的目标;分析达成目标已经具备的条件和需要怎样的新条件,从而做出教学问题诊断;根据上述分析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最后要做出目标检测设计方案。

1.内容和内容解析
在“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内容解析中,要特别强调“概念的核心”的重要性。

要注意从数学上阐述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特别要突出分析概念的核心在哪里。

在此基础上,点明教学重点。

概念的核心是内容与内容分析的重点工作。

同时对该内容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对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作出明确表述。

这里要在数学知识体系结构的指导下,围绕当前内容,从数学上进行微观分析。

2.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调整为三级。

由于“掌握”与“灵活运用”的“级差”太小,不好区分,因此将它们合并,将“灵活运用”界定为熟练掌握的状态。

这样,教学目标从原来的四级调整为三级,并对应于相应的过程性目标:了解——经历;理解——体验;掌握——探究。

对教学目标的解析,就是对“了解”“理解”“掌握”的内涵进行具体界定。

例如,对于“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一目标,其解析如下:(1)在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中,领会判别式的结构和作用;
(2)能用判别式判断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解;
(3)能用判别式讨论一个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4)能用判别式解决其他情境中的问题(综合应用)。

目标解析非常重要,这是体现我们课题水平的重要标志。

这里,目标不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以1.…,2.…,3…的方式逐条列出,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标”,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

3.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设计者应当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数学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在本栏目中纳入对认知基础分析的内容,在认知基础分析(学生已经会干什么)的基础上,对照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后能干什么),找出“基础”与“目标”的差距,从差距中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包括理解当前概念会出现的问题,并明确难点。

本栏目的内容应当做到言之有物,以具体数学内容为载体进行说明。

例如,在“向量的坐标表示”中,可以包含如下诊断:“学生在理解始点不在坐标原点的向量的坐标表示时会出现障碍,其原因是……”。

另外,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教学问题,这也是在分析过程中要加以注意的。

4.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和学习行为分析,分析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支持条件,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数学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发现数学规律。

当前,可以适当地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

5.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前面诸项分析的基础上,做到前后呼应。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进行“学习行为分析”,在分析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中阐释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

其中“学习行为分析”主要是对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可以利用问题诊断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基于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课堂观察(即学生学习本内容时的外在表现),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本内容的思维活动过程,给出本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应该
怎样思考和操作的具体描述。

其中,应突出核心概念的思维建构和技能操作过程,突出思想方法的领悟过程分析
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这一线索的构建可以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基于内容解析)、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基于学习行为分析)两个方面的融合来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

所提出的问题应当注意适切性,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启发作用,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在每一个问题后,要写出问题设计意图(基于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

这里,要特别注意对如何渗透、概括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作出明确表述。

教学过程应当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设计,例如,基于问题解决的设计,讲授式教学设计,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合作交流式教学设计,等。

“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一个教学原则。

但是,不要把例题、练习等都呈现为“问题”。

例题就是例题,练习就是练习。

这里,“问题”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究概念的本质。

好问题的标准有两个:第一,体现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并且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思想方法的引导上;第二,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即学生经过适度努力才能完成。

例如,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

你能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利用长方形面积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吗?
(2)根据上述思想方法,如何利用已有的面积公式求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上述问题中,第(1)问是要唤起学生记忆中已有的推导面积公式的核心思想,即利用割补法,将待求面积公式化归为已知的面积公式;第(2)问,由于梯形面积可以化归为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等,因此问题只注重了知识的联系性和思想方法的引导,比较宽泛,不限制学生的思路。

相信在这样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究得出正确结论。

问题一定要把握好度,同时又要“大器”,不要问得太琐碎,不要在细枝末节上进行纠缠。

6.目标检测设计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评价的是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且主要是对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主要用练习、习题的方式进行评价就可以了。

值得强调的是对于每一个(组)习题或练习都要写明设计目的,以加强评价的针对性、有效性。

7.教学反思
此出空下,带实践后写出详细的反思,以供修改教学设计。

8.在教学设计案例编写中,可以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对“框架结构”的内容有所侧重,但不要另搞一套,要做到大同小异,大家要朝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