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设计的经济性

建筑设计的经济性

建筑设计的经济的统一性专业:建筑学 班级:1012 学号:1020101207 姓名:周佳卿摘要:建筑的设计从来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经济性是任何一个建筑在设计和施工管理上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基于建筑设计的经济性问题,本文通过一些已有的设案例和自己这几年的设计作业简单谈谈在设计的各个层面应如何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重点是如何将经济条件一定程度上变为设计的突破口与动力。

关键词:建筑设计、经济性、方案构思1.引言: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以及资源的日益短缺,任何一项投资都必须重视其里里外外的经济效益。

而建筑作为社会的巨型产物,更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上的。

经济性,一方面常常作为一个限制因素对建筑的各个方面进行一定的限制。

另一方面,如果将能将经济条件的限制作为建筑设计的突破口,那么他反而又成了促进建筑的因素。

本文通过真实案例以及自己四年来的建筑设计经历分别从总平面布局,平面布局,材料选择以及造型结构几个方面来阐述经济条件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成就精彩的建筑方案。

2.相关研究综述:(1)“少费多用(more with less)”是由美国建筑师、工程师 富勒提出的一个建筑设计的经济性理念。

这一理念旨在借助有效的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材料、资源消耗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

并且尽可能不让建筑一步到头,而是有二次开发的余地。

(2)根据对房地产项目工程造价的统计,在我国,设计阶段对整个项目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为75%,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影响程度为25%一30%,而真正施工阶段的影响程度为只有5%一10%。

由此可见,要有效地控制项目投入,前期的设计是关键。

(3)根据美国能源机构不完全统计,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近40%的能源是在建筑中消耗的。

而经过粗略的估算,其中的1/2到2/3的能耗是可以通过正确的、理想的建筑设计以及施工措施节省下来的。

这也告诉我们——经济条件和建筑设计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融为一体的。

3.正文部分:(1):总平面布局的经济性建筑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被搭建起来的,绝不可能与周围环境孤立开来。

因此,做任何建筑设计时,我们总是会从总平面布局(即场地设计)开始。

在对建设用地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因地制宜、主次分明、经济合理地对建设用地的利用做出总体安排。

在经济条件的引导下,尤其要注意善于利用场地本身的“资源”,减少动土量,节约建设成本。

比如法国夏邦杰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山西省大剧院,充分利用了场地旁边原有的城市大公园,将建筑做成取景框,对着对面的大公园开放,立意新颖,而且省下了在自己场地中布置大量景观的繁琐任务,从而大大减少了建设成本。

但其综合效益反而更加突出!又比如厦门仙岳花园小区的总体设计中很好地利用了坡地地形,并将当地原来一层做储藏间二层以上做住宅的习惯做法改为透底住宅,利用庭院高差的空间作为储藏间,并且结合庭院绿化布置,把庭院、休闲、储藏、挡土墙融为一体考虑,获得很好的整体环境效益。

同时,在设计时建筑师又大胆的保留了基地内原有的水体与两株大榕树,作为独特的景观构成,也是别出心裁。

与一般小区动土填平的常规做法节约了不少资金,但给业主带来的环境效益又毫不逊色。

“少费多用”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2):平面设计的经济性 平面图的设计一直都是建筑设计的重点,一个优秀的平面布局不仅能很好地解决功能与空间的问题,很多时候也是一种经济性的体现。

在建筑设计课上老师也一直强调平面设计一般要布局紧凑、功能合理、朝向良好。

建筑平面形式尽量规整。

研究发现,建筑物的形状对建筑的造价有显著的影响。

一般来说,建筑平面越简单,它的单位造价就越低。

当建筑物外形设计得复杂而不规则时,造价也会大幅度增高。

贝聿铭设计的费城社会岭高层住宅,是以建造低造价的住宅社区为设计标的,他采用方整、高效的平面布局,使每户取得良好的空间效果,整个平面功能合理,流线简洁清晰。

平面的使用效率非常高,从整体上提高建筑的经济性。

达到了预期低造价的目标。

同时,这样的简单造型在外部的反映也是简洁大方,很有构成感。

但是,现在有很多建筑尤其是学生时代的建筑,为了造型新奇变化,在平面上切角,曲线……使得平面很不规整,利用率低。

比如我们这学期做的高层办公楼设计,有的同学为了变化的丰富,每一层都有变化,抛开功能结构不清晰这一点,还必然会大大的增加造价,且给施工带来诸多的不便。

还有同学,每隔两三层就设置一层“生态景观”楼层供人们休闲。

虽然这种想法的初衷挺好的,但是,建筑物楼层造价在总造价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更何况高层建筑。

因此这样的做法对于我国当前这种日益紧张的土地状况即节约用地是不利山西省大剧院 厦门仙岳花园小区的。

同时它的造价也会比较高。

违背了前面提到的“少费多用”的理念。

我认为,如果不是有着一些特殊情况,只是为了与众不同而去寻求复杂而不规则的平面是很不可取的。

既于功能不利,更是不经济。

(3):材料选择的经济性著名建筑师沙利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建筑设计,说到底就是一个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搭成什么样的形式的过程。

这句话很清晰的道明了材料的运用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的确,建筑材料的质量与选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坚固性、耐久性、美观和经济性要求。

据统计,在一般工程造价中,在材料上的投资要占60左右,因此建筑的经济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材料的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

戴复东教授设计的北斗山庄海草石屋,是利用地方材料的成功典例。

设计从经济性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当地建筑素材——胶东沿海民居常用的海草和沙岩作为覆盖和墙面材料,赋予了传统的材料以现代的使用价值,并将建筑以“北斗七星”的形式布置在黄土台坡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最关键的是,由于大量使用当地材料,又省去了大部分的运输费用,因此整个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成本非常低,但所获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是很大的。

受到了一致的好评。

又比如上学期做的一个工地工人的活动中心的设计竞赛,我从经济性、简便性和生态性角度出发,在材料的选择上大量使用工地上现成的废弃沙土石,按模数做成单元进行搭建。

造价特别低廉,施工特别方便。

而且做到了废物循环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费城社会岭高层住宅总平面费城社会岭高层住宅效果图 北斗山庄海草石屋 工地工人活动中心然而,现在很多建筑在设计时只考虑了外观效果,忽视了材料在选择和使用上的经济性。

动辄就是金属板、玻璃幕墙等等。

当然他们对于建筑造型的表现是有一定的提升,但在大量增加造价的同时还会增加后期使用时的能耗和维护费,造成建筑总成本的增加。

其实,很多时候一些所谓“低等”的材料只要设计妥当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几乎做了一辈子清水混凝土建筑,照样留下了很多惊世之作。

因此,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还是要遵循“少费多用”的理念。

(4):造型与结构的经济性造型与结构向来是密不可分的,建筑历史上造型的每一次突破的背后都有新结构技术的支撑。

如今,结构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几乎可以应对各种造型,高度以及大跨度的要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建筑设计时可以不用考虑结构的合理性,只顾造型的其奇特新颖。

当然运用高端结构技术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势必会大幅度提升工程的造价。

因此从经济性角度出发,我们要反思建筑中的那些奇特造型是否真的必需。

比如这学期设计的高层建筑,有的同学为了做出大悬挑造型,将高度不到80米高的大楼就布置成昂贵的筒中筒结构。

还有同学为了屋顶的造型,不惜布置高5层的钢结构体系来固定高耸的幕墙。

作为作业,这样做倒是无可厚非,但在实际工程中,这种不考虑结构经济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当然,考虑结构的经济性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对造型艺术的追求。

有时,简单合理的结构也能做出优美的造型。

比如崔恺设计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逸夫教学楼,设计师本着少花钱,多出面积的原则,精心设计。

最后决定无装修,没有吊顶,没有包砌,暴露梁柱版的结构,使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系统直接成为室内外空间界面的通用语汇。

虽然没有装饰上的花销,但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罗杰斯设计的蓬皮杜艺术馆更是这样,他把建筑结构,设备管道等毫无遮拦的作为“装饰”表现在立面上,没有刻意的造型,反而脱颖而出,并一举成名。

4.结论: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建筑设计虽然在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中只占了很短的一个时间段,但它对于建筑经济性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在人口的激增以及资源的日益短缺的大背景北京外国语大学逸夫楼 蓬皮杜艺术中心下,建筑设计的经济性重视度被逐渐抬高。

因此,在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方案构思与设计阶段,都应该始终贯穿着经济性的理念。

在达到建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使建筑达到经济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1] 吕倩 .初探建筑设计的经济理念 [D].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05:1-7.[2] 张辉 .从经济性角度探讨建筑设计的理念及原则 [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8:32-41.[3] 陆德明 .建筑设计中的经济理念 [D].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07:15-27.[4] 李广浩 .建筑设计中的经济性原则 [N].建筑学报, 2009-8:62-67.[5] 高玉婷 .建筑设计与经济 [N].建筑学报, 2012-11:35-3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