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班级: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
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
2、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3、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4、班集体: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5、具体化目标法:把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的目标,再根据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
6、班规:对学生教室行为的规定,是一般性的期望或标准,包含了许多学生平时在班级中应遵守的行为规,用以引导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
7、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以性教育为主的生理、心理、伦理道德知识的教育和行为规的指导。
8、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是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
9、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10、品德认识: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11、品德情感: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12、品德意志: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13、品德行为: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它是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少年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1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品德培养中要做到系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并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结合。
15、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中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正面的道理、先进的榜样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在动力;同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贯彻和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6、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的原则:品德培养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爱护、尊重、理解、信任结合起来。
严格要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1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者要教育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
同时又要通过教育个人来影响学生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18、整合一致与衔接连贯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品德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应按照德育的目标和任务,主动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教育影响学生。
19、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
20、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时间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21、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是指教育者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
22、学习指导:学习指导就是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心理规律加以分析、研究并给予指导,以优化学习心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23、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指引起、推动和维持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在力量。
24、班级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班级之中的文化现象,从管理角度看,班级文化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
因此,班级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现象的容,还具有作为管理手段的涵。
25、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各种规章、条令、程序所组成的条文及其执行系统、行为模式。
它为班级成员提供了行为框架,使所有人在这个架构有序地工作与生活,与其他人和谐相处,从而保证班级工作卓有成效地运转。
26、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
27、集体舆论: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体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
二、问答题1.班级构建的原则有哪些?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这是组建班级的首要原则。
在学校中,班级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的组建,必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2、目标一致的原则,被组建到同一个班的学生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否则,即使班级建立起来了,它也是不稳定的、缺乏凝聚力的。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班级各个方面活动的开展,促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2.班级管理有哪些基本要素?1、管理者——班主任、班上每一个学生、任课教师。
2、管理对象——班级生活的全部构成方面,包括:全体班级成员(学生和相关教师)、空间、时间、班级活动可利用的物质设施和资源(包括经费)。
3、管理手段——班主任实施班组管理的各种措施。
3.班级管理有何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4.班级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1、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
2、整体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合。
3、班主任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
4、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相结合。
5.班主任工作有何作用?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直接责任者。
2、班主任是学校工作展开的纽带和具体实施者。
3、班主任是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
6.班主任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1、高尚的道德素养。
(①.热爱学生,诲人不倦;②.民主与平等)2、扎实的文化素养。
(①.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③.专业的班级管理知识。
)3、较强的能力素养。
(①.组织管理能力;②.表达能力;③.沟通协调能力;④.较强的创造能力)4、良好的心理素养。
(①.班主任应该有积极而丰富的情感;②.班主任应该有良好的性格特征。
)7.如何实现班主任的专业发展?1、制定自我发展规划。
(包括对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各专业素养的具体分析、对成长阶段的设计,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
)2、参加专业理论学习活动。
(主要包括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三个方面。
)3、参与专业合作交流。
(这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条件。
)4、进行教育实践反思。
(包括班级管理叙事、教育札记、教育档案袋等。
)5、从事班级课题研究。
6、充分利用教育博客。
8.了解研究学生集体(个体)的容有哪些?1、对班集体的调查研究。
包括班集体的基本情况,思想品德状况;.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健康状况以及家庭情况;2、对学生个体的调查研究。
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学生生活小环境的具体情况。
9.运用观察法应注意哪些问题?1、观察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不带任何成见或偏见,不先入为主,不把主观推测与客观事实相混淆;3、坚持观察的全面性。
应通过各种渠道,在多种场合对学生进行观察,使获得的信息更真实;4、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
10.了解与研究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1、全面性。
(①.研究对象是全班学生;②.研究的是学生的各个方面;③.不仅要了解、研究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了解、研究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不仅要了解、研究学生个人的情况,还要了解、研究学生之间、学生与班级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2、经常性。
(①.了解与研究学生应保持连贯性;②.了解与研究学生应保持持续性)3、及时性。
(①.尽快对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了解和分析;②.对掌握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4、联系性。
(①.将个别学生的情况放在学校以及班集体中加以研究和考察;②.将学生放在他们的家庭中进行考察;③.将外因影响的诸因素和因(学生主体的思想和主观努力)联系起来加以考察)11.了解与研究学生应克服哪些认知偏见?1、第一印象(首因效应)。
指班主任对某个或某些学生所得到的最初的信息因素所引起的心理效应。
2、晕轮效应。
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以偏概全,或因一个缺点弥盖了整个优点;或因一个优点弥盖了其他缺点。
3、推理定势。
班主任没有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仅仅凭一般的经验、少量而不很可靠的信息和一些表面现象加以逻辑推理,造成判断错误。
4、态度定势。
班主任在工作中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头脑中已有的固定模式,会对学生形成不自觉的较为肯定的看法,并以此作出不同的结论。
12.班集体有何特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有合理的规章制度,自觉的纪律;有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有共同的活动;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13.班集体形成过程如何?1、初建松散阶段(松散群体)。
特点:班级核心尚未形成;班级活动目标靠班主任拟定,班干部靠班主任临时指定和培养,组织管理工作主要靠班主任来抓。
2、基本形成阶段(联合群体)。
特点:积极分子涌现,形成集体骨干,成为班级的领导核心。
班级机构也建立起来,集体舆论也逐步形成,集体具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巩固发展阶段(集体)。
特点:集体成员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集体在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同时,也不断为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创造条件,使个体在集体中找到自我实现的位置。
14.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2、建立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3、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6、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5.班干部的选拔应注意哪些问题?1.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全员管理2.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班干部轮换制16.如何培养班干部?1、加强对班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工作水平;2、放手大胆地让班干部开展工作,班主任当好班干部的顾问和坚强后盾;3、对班干部要高标准,严要求。
17.确定班级目标应遵循哪些原则?1.方向性原则;2.激励性原则;3.中心性原则;4.渐进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18.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应注意哪些问题?1.计划的目的性;2.计划的整体性;3.计划的现实性;4.计划的具体性;5.计划的层次性6.计划的灵活性;7.计划的群众性。
19.班主任学期常规管理工作容有哪些?1.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指导落实学生个人学期规划;2.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做到计划周密、目标明确、措施切实可行;3.完成班主任工作小结,包括班主任工作计划执行落实的情况和工作体会、经验及存在问题;4.根据学校要求,组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精神文明标兵、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评比;5. 填写素质教育报告书或成绩报告单,完成学生成绩汇总、操行评定等工作;6.整理分析学生档案,及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和违纪学生的教育工作;7.组织学生制定假期学习生活计划,安排组织好假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