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阳光实验学校(中学部)课堂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下册总第 1 课时时间:2014 年 3 月学科地理设计者刘亮课题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课时安排1 课型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导入新课]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调整与思考过程设计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举例:(大屏幕显示)活动2:(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第一、二位编码表示一级行政区第三、四位编码表示下一级行政区第五、六位编码表示投递局的代码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
(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
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
(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
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作业名校课堂调整与思考课后反思武威阳光实验学校(中学部)课堂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下册总第 2 课时时间:年月学科地理设计者刘亮课题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课时安排 1 课型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
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
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冬调整与思考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
同时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
填活动1表格。
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
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
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
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出现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至三熟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传统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其他不同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主要形成原因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气候主要农作物气候作物熟制气候传统运输方式地形传统民居气候其他不同作业名校课堂调整与思考课后反思武威阳光实验学校(中学部)课堂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下册总第3 课时时间:年月学科地理设计者刘亮课题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型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知识目标1.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说明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教学重点 1.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有哪些。
教学难点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自主学习】【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1.范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一线以北,东临海和海。
2.地形:以和为主。
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和平原;西部有的黄土高原。
3.气候:地跨我国的和,大部分地区属于。
大部分属于(干湿区)。
4.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
调整与思考【北方地区的农业】5.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为。
主要种植、、等粮食作物,以及、、等经济作物,称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6.找到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
(在书中做标注)【课堂检测】1.北方地区东临()A:渤海和黄海B:东海和南海C:黄海和东海D:渤海和东海2.下列属于北方地区地形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B: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D :长江中下游平原3. 下列不属于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有利因素的是()A:平原面积大B:土壤肥沃C:降水偏少D :耕地集中连片4 .下列属于北方地区气候类型的是()A C DB5. 为缓解华北地区淡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大开采地下水B 跨流域调水措施C 兴建水库D 海水淡化技术的广泛应用6 .华北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B.滑坡和泥石流C.台风D.干旱 7.读图完成。
(2)本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 ,粮食作物以 、 、 为主,经济作物有 、 、 。
BL(1)填出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山脉:A ;B ;E ;地形区 C ,有“ ” 之称;D ;L 和F 又常被称“ ”,F 地形其特点是 ;濒临海洋G ;H 。
作业名校课堂调整与思考课后反思武威阳光实验学校(中学部)课堂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下册总第4课时时间:年月学科地理设计者刘亮课题“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课时安排课型知识目标1.认识我国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2.认识东北三省农业发展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
3. 了解东北的工业发展条件及工业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1. 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有哪些。
东北的工业发展条件教学难点自然条件对农业及工业发展影响教学过程设计【自主学习】【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2.范围:包括、、,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2.地形:以和为主。
东部为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
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
东北的山脉分布像一个。
3. 河流:山地的东南方有江和江流过,这两条河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大小兴安岭的北部有流过,它是中俄两国的界河。
4.气候:东北三省气候。
(找到描述气候特点的词句,标注在书中)5.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
【农业】6.农业发展的条件:(1)制约因素: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与密切相关。
这里纬度较,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的需要。
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影响容易发生。
(2)有利条件:地势,土壤,适宜大规模的耕作;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7.盛产、、、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调整与思考8. 东北平原开发历程。
(在书中找到标注)【工业】9.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
10.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在书中做标注)【课堂检测】1.下列表述东北三省气候正确的是()A:气候冷湿B:雪期自北向南越来越长C:冬短夏长D:降水集中于秋季2.不属于东北三省农业发展有利条件的是()A:地势平坦B:土壤肥沃C:人口稀少D :雨热同期3. 在春秋季节,东北三省经常受到哪种灾害的影响()A. 干旱B.寒潮C.台风D.洪涝4 .下列不属于东北三省形成产业是()A.钢铁、机械B.石油、化工C.煤炭、电力D.轻纺、电子作业名校课堂调整与思考课后反思武威阳光实验学校(中学部)课堂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下册总第 5 课时时间:年月学科地理设计者刘亮课题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时安排 2 课型讲授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识别黄土高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归纳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4.举例说明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风土人情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以及自然特征教学难点理解黄土高原形成所运用的证据教学过程设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的特色景观和风土人情景观特征: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提问:起源了哪些文明?(板书)文明的摇篮二、合作探究,体验感悟。
(一)认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 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