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顶管井设计§1工程概况1.本工程位于广州市南部,其污水系统属沥滘分区,根据<<广州沥滘排水分区规划—污水管道系统规划>>,排水系统为分流制系统。
南洲路肩负着转输工业大道南、江南大道南、大干围路等范围及南洲路周边地区的污水,规划设计管径:北侧为d900,南侧为d600,污水排入南洲路下游的DN2500主干管,再转输排入沥滘污水处理厂。
2.由于原有的污水管根本不能满足该区域范围污水排放的要求,以至工业大道南、江南大道南以及大干围路的污水管无法接入,而临时被溢流入雨水管道及就近河涌,严重污染河涌的水体,为保证该区域的污水能顺畅地排到南洲路下游的污水主干管,对南洲路进行污水管连接完善设计。
3.本工程主干管为D1200 钢筋混凝土管和D820及D1200钢套管,施工方法采用顶管施工。
DN300 HDPE双壁波纹管 12mDN600 HDPE双壁波纹管 108mD820×12钢套管 A3焊接钢管 82mD1200 钢筋砼Ⅲ级”F”管 442mD1200×12钢套管 A3焊接钢管 140m4.工作井3座,接收井4座,马路甲式检查井(污水)19座5.根据广州市污水治理公司图纸章使用审批的要求,W15~W3及W1~W3顶管段采用顶钢套管,内穿DN600双壁波纹管, 而W11~W13采用顶D1200钢管;由于南洲路下地下管线较多,三条供水主干管、煤气管、排水管和地铁线。
部分顶管管线位置位于主干道路边,交通车流量很大,而且附近居民区密集,地下有电缆管线、通讯管线、供水管、排水管、煤气管等。
根据该分项工程基坑对周围环境影响方面的要求,及综合考虑顶管的施工工艺、技术设备能力和经济等角度,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及不影响周围的环境卫生,我司特编制了基坑开挖专项方案。
§2工程地质水文条件2.1施工区域内地质情况据野外钻探资料,本工程地质由地面往下主要是:人工填土(Q ml)、第四系冲洪积形成的粉质粘土、淤泥质土、粉细砂、粗粒砂夹卵石(Q al+pl),第四系形成的残积粉质粘土(Q el)以及早期形成的基岩层(J、γ),砂岩、花岗岩。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 ml)①人工填土:浅黄色、黄褐色、红褐色、浅灰色,由粘性土及风化碎块填成,局部钻孔偶见少量生活垃圾,干~稍湿,路基地段结构稍密实,其它结构松散。
层厚为0.30~9.80m,层顶高程11.8~19.28m,层底高程5.86~17.25m。
标贯试验14次,标贯击数10.05~4.8击,平均6.4击。
(2)第四系粉质粘土层(Q al+pl)②-1粉质粘土:灰黄色、红褐色、黄褐色、浅灰色,湿,可塑,局部软塑,含少量的粉细砂及1~2cm左右大小不等的卵石,次棱角状,局部地段含有少量的腐殖质,有腥臭味,土质较均。
层厚为0.70~13.70m,层顶高程6.62~16.61m,层底高程0.56~13.19m。
标贯试验122次,标贯击数3.5~11.8击,平均6.1击。
②-2淤泥质粉质粘土:浅灰色、灰黑色,很湿,软塑~流塑状,含少量的粉细砂及腐殖质,有腥臭味。
层厚为0.90~5.00m,层顶高程 3.61~9.28m,层底高程1.47~6.05m。
标贯试验4次,标贯击数3.9~3.2击,平均3.5击。
②-3粉细砂:黄褐色、灰白色、浅灰色、饱和,松散,以粉砂为主,局部含有少量的卵石、中粗砂等,含约10%的粘性土。
层厚为0.60~7.70m,层顶高程0.57~12.90m,层底高程2.03~9.52m。
标贯试验36次,标贯击数5.8~17.6击,平均9.5击。
②-4粗砾砂夹卵石:浅黄色、黄褐色、灰白色,饱和,稍密~中密,局部松散,以粗砾石英为主,含有约10~20%的卵石,分选较差,次磨圆状,卵石直径一般在3~8cm,最大直径约10cm。
该层未穿透,层厚为0.20~11.50m,层顶高程0.88~11.57m,层底高程2.78~6.30m。
标贯试验64次,标贯击数7.2~21.2击,平均12.7击(3)第四系粉质粘土层(Q el)③粉质粘土:灰白色,黄褐色,红褐色等,湿,可塑~硬塑,含有少量的中细砂颗粒,局部钻孔含有石英质粗砾砂,残余原岩结构可见。
该层未穿透,层厚为0.50~11.80m,层顶高程2.78~16.65m,层底高程4.18~13.35m。
标贯试验23次,标贯击数10.9~14.4击,平均12.5击。
(4)风化岩层④-1全风化砂岩:红褐色,浅黄色,黄褐色,稍湿,岩芯呈坚硬土状,遇水易软化,原岩结构可辨。
该层未穿透,揭露厚为1.10~1.2m,层顶高程-0.22~3.06m,层底高程-1.32~1.86m。
④-2全风化花岗岩(γ):灰白色,灰绿色,黄褐色,红褐色,稍湿,岩芯呈坚硬砂土状,遇水易散,主要成份为长石,石英及云母,原岩结构可辨。
该层未穿透,揭露厚为1.40~6.20m, 层顶高程-4.18~14.99m,层底高程-2.02~11.89m。
标贯试验11次,标贯击数23.4~33.0击,平均28.5击。
⑤-1强风化砂岩(J):黄褐色,红褐色,块状构造,岩芯呈半土半岩状,裂隙发育,强度较高,局部夹中风化碎块。
该层未穿透,揭露厚为0.50~1.40m, 该层埋藏普遍在11米左右,层顶高程-1.32~3.02m。
⑤-2强风化花岗岩(γ):灰白色,黄褐色,灰绿色,结构破碎,岩芯呈半土半岩状,主要成份为长石,石英及云母,裂隙发育,强度较高,局部夹中风化碎块。
该层未穿透,揭露厚为0.60~6.5m, 层顶高程-2.02~17.25m,层底高程0.72~14.95m。
中风化花岗岩(γ):灰白色,黄褐色,灰绿色,粗粒结构,块状结构,主要成份为长石,石英及云母,岩芯呈块状,柱状,裂隙发育,裂面被铁锈色浸染,强度高。
该层未穿透,揭露厚为0.30~6.80层顶高程0.72~14.95m,层底高程1.58~13.55m。
微风化花岗岩(γ):灰白色,黄褐色,灰绿色,粗粒结构,块状结构,主要成份为长石,石英及云母,岩芯呈块状,柱状,裂隙发育,断口处新鲜,强度高。
该层未穿透,揭露厚为1.10~3.50m,层顶高程1.58~13.55m。
2.2施工区域内及邻近地区地下水情况(1)地下水类型场地地下水为赋存于第四系地层中的孔隙水,水量较大,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和石马河河水的侧向渗透补给,部分地段揭露出岩层中有少量基岩裂隙水。
场地其它地层均为相对隔水层。
场地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为1.60~8.00米。
(2)水的腐蚀性按强透水层考虑,地下水对管线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对砼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对砼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若按弱透水层考虑,地下水对管线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对砼结构和砼结构中的钢筋具有中等腐蚀性。
顶管井位置围岩类别及岩性采用比较有代表性的ZK8号钻孔数据,见表1-1【顶管井围岩类别一览表】:表1-1 顶管井围岩类别及岩性一览表§3逆作法竖井围护结构方案设计根据顶管工作井土质较差的特点,具体情况见表1-1,及周边的施工环境,顶管工作、接收井采用圆形结构,工作井净空φ7000mm,采用护壁厚为450mm,的逆作法竖井作为基坑围护结构,接收井净空φ5000mm,采用护壁厚为350mm,的逆作法竖井作为基坑围护结构,井结构高度暂按7.0m进行设计,采用C25商品混凝土。
如图1-1【顶管工作井围护结构示意图】所示:图1-1 顶管工作井围护结构示意图工作井围护结构具有整体性好、结构简单、较稳定等优点。
3.1竖井围护结构设计(1)计算分析1)计算方法围护结构设计的土层参数,见表1-1【顶管接收井围岩类别一览表】。
根据本工程的地质资料数据计算围护结构等效土层的物性参数:γ = (17*0.8 + 19*5.4 + 19.6*2.3)/8.5 = 18.97 (KN/m 3)c = (8*0.8 + 27*5.4 + 0*2.3)/8.5 = 17.9 (KPa)Ф= (15*0.8 + 12*5.4 + 35*2.3)/8.5 = 18.5(°)2)计算荷载永久荷载:水土侧压,采用郎金土压力理论进行计算。
对于粘性土采用水土合算;对于砂性土采用水土分算。
3)计算步骤a )竖井初步设计:尺寸设计:井净空:外径为φ5500mm 。
井高度:井高为8500mm 。
b )井壁结构计算顶进方向① 井壁砼厚度设计圆形竖井在井筒稳定的条件下承受径向均匀荷载。
如图1-2【圆形竖井井圈周边土压力分布图】所示:图1-2 圆形竖井井圈周边土压力分布图 井壁砼厚度按下式计算:t ≥ K*N/ fc式中:t — 竖井井壁厚度(mm )K — 保险系数,取1.5~2.0N — 井壁承受的轴向土压力的合力(kN )fc — 砼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 ),C30为14.33N/mm其中:q*sin θ*d θ式中: q — 作用于井壁的主动土压力标准值(kPa )θ — 主动土压力的水平夹角r — 井外半径(mm ),本工程为2750mmq = γhtg 2(45°-Ф/2)= 18.97*8.5* tg 2(45°- 18.5/2)= 83.57(kPa )N =q*sin θ*d θ=q*r = 83.57*2.75 = 229.8 (kN )计算: t ≥ K*N/ fc = 1.5*229.8/14.33 = 24(mm)取井壁厚度为t = 250mm 。
② 竖井环向钢筋配设井壁的环向钢筋按照构造规定配置竖向钢筋。
计算参数:单位井壁计算尺寸为250mm×1000mm (宽×高)。
计算过程:矩形截面面积 A = b*h =350*1000 =350000(mm2)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截面面积As,min = A * ρmin = 350000*0.3% = 1050(mm2)计算结果:竖井环向配φ16@200mm,As=1100mm2 > 1050mm2。
③竖井竖向钢筋配设竖井在施工阶段,其井壁的竖向最大拉力,等截面井壁的竖向钢筋按照构造规定配置竖向钢筋。
计算过程:环形截面面积A =π (d2 - d12) / 4=π (55002 - 50002)/4 = 4121250(mm2)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截面面积As,min = A * ρmin = 4121250*0.30% = 12364(mm2)计算结果:沉井竖向配φ16@200mm,As=16613mm2 > 12364mm2。
c)竖井垫层及底板设计竖井采用干封底,垫厚度以能保证钢筋砼底板顺利施工为准,本工程封底砼厚度为500mm,且预留底板的集水井,底板厚度为500mm,配筋为双层双向φ1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