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②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③比较两诗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不同。
2.过程和方法:
①吟诵涵咏②合作探究
3.情感与态度:
①体会作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强烈的忧生惧祸之情。
②体会借饮酒、求仙表现遗世独立、高蹈出世的情怀。
二、导读
1、了解作者。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伟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面前,公开纵酒吃肉。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
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晋书阮籍传》)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写过“劝进文”。
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2、解题:
“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的意思。
诗中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3、背景: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原有雄心壮志。
曹魏后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他们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己人物,造成异常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
阮籍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虽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内心极端痛苦。
史传记载他“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他把这种痛苦与愤懑在诗歌中用隐晦曲折的形式倾泻出来,就是著名的五言诗《咏怀八十二首》。
三、导思
1、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2、诗人为什么会如此忧思?
3、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4、“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一句只是单纯地写景吗?
5、“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一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四、导练
【跟踪试题】
1、本诗抒发了哪些情感?
2、这首诗从傍晚写到__________,从明月的冷寂写到__________的悲凄。
全诗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本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应如何理解?
【提高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案答案
导思答案
1、忧思
2、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政治形势
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生于乱世,阮
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忧思独伤
心。
”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和愁闷的心情。
3、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
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冷月
清风、旷野孤鸿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
忧思、伤心。
4、这句诗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带有几分凉意
的清风吹拂着诗人的衣襟。
这似乎只是在写自然景色,但实际上,景
中有人,不仅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气氛,而且更点出景中人的心境,这
比直接写人的心情更加高妙。
5、这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不仅写出了凄清的环境,而
且衬托出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此外,该句还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孤
鸿是诗人自喻。
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迅
速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悲慨无处诉说。
导练答案
【跟踪试题】
1、此诗抒写了光阴流逝、生命有限,而志业无成、壮志未酬之忧患。
2、天明内心有志难酬的苦闷和悲愤
3、“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直抒诗人悲怀,为全诗之诗眼。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诗人渐渐感到生命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不禁满怀苍凉悲慨。
这体现了诗人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的忧患意识。
【提高试题】
(1)高洁(或“超越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