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开发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城建环保组按照安排,我们对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开发与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握了一些基本情况,形成了共识。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沿黄土石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陕西省三大特困区域之一,涉及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6个县,均属革命老区县,其中佳县、吴堡、绥德和清涧四县还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吕梁山片区。
该区北起府谷墙头镇,南至清涧县双庙河乡,南北400多公里,东西15公里。
(其中:府谷、佳县、吴堡三县县城坐落在黄河边上。
)共包括44个乡、镇、办事处、1167个行政村、1293个自然村。
涉及13.2万户、46.41万人口,其中:常住户6.15万户、常住人口21.6万人。
总劳力21万个,其中从事农业劳力9.8万个。
规划区总土地面积3696平方公里,耕地12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48万亩,人均1亩多。
该区属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1℃,年平均降水420-510mm左右,无霜期150-170天。
气象灾害严重,有干旱、洪灾、冰雹、霜冻等类型,其中以干旱发生最多,威胁最重,基本上是十年九旱。
该区沟壑纵横,沟壑密度为4.58公里/平方公里,全市四河四川均由该区注入黄河,由于雨季集中,水蚀、重力侵蚀强烈,年侵蚀模数为2-3万吨/平方公里,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该区土壤贫瘠,俗称“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砲”,且黄河沿线大多是石崖峡谷,有些地段无人居住,沿线400余公里仅有96村3万多人居住。
该区域以农业为主,工业、服务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
农业以种植红枣、洋芋、糜谷、杂豆和养殖为主,其中红枣面积70.2万亩,洋芋种植面积10.4万亩,糜谷11.2万亩,杂豆21万亩,家畜存栏55万头(只);区域内有企业1327个,其中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504个,资源开发企业823个,企业吸纳劳动力2.2万个。
区域内有乡镇中学20所,布点小学92所,教师总人数2241人,在校学生总数12544人。
有乡镇卫生院44个,村卫生室933个,取得职业资格的医师746人。
2011年,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144.8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72.4亿元,林业22.8亿元,乡镇企业产值43.2亿元,其他6.4亿元。
乡镇财政收入8.11亿元,经济发展水平很低。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沿黄土石山区的开发与建设工作,成立了沿黄土石山区开发建设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制定了沿黄土石山区开发与建设规划,开工建设了沿黄公路。
通过连续不断的扶持,该区域红枣主导产业基地已基本形成,现有挂果红枣面积55万亩,正常年景产鲜枣30.3万吨,仅红枣人均纯收入可达1900元左右,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
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县乡道路有所好转,出境通往山西公路四条,44个乡镇全部通了油路,99%的村通了电,并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
农民收入结构有所变化,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外出务工明显增多,据调查统计,该区域外出务工劳力11.2万个,劳均收入过万元。
社会事业有了一定发展,村村通电视、电话信号,乡镇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建起了移动通讯基站。
二、沿黄土石山区开发建设中的制约因素(一)自然条件差。
该区域林木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人口密度高达124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仅2.65亩,有近三分之一的村人均耕地不足1亩,并且,土壤肥力低下,土地瘠薄,降雨量小,粮食产量低。
仅有草地30.3万亩,羊子存栏14.9万只,户均只有1.1只。
人居环境差,交通不便,有5.6万人需要搬迁而找不到合适安居地点。
(二)基础设施落后。
该区公路总里程6144.2公里,其中:柏油(水泥)路1355.6公里,砂石路3594公里,有507个村无砂石路,占总村数的42%,其中:382个村不通大车,占总村数的32%。
现有生产大车4262辆,三、四轮8360辆,摩托车2.37万辆。
从2009年起修建的沿黄公路,至今没有完成,严重制约沿黄山区的经济发展。
人畜饮水困难,一些乡村饮用高氟水。
据统计,尚有407村9.6万人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
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原有水地6.13万亩,因设施老化、损坏,现在80%以上已经起旱。
农村学校数量少,教学设施不齐全,有少数孩子因上学路途遥远而辍学。
乡村医疗点少,多数以卖药为主,大多不具备医治条件,群众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区域贫困面大。
沿黄6县除神木、府谷两县外,其余4县均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是我市列入吕梁山片区的核心区。
现有贫困村139个,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9.1%。
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21万人。
贫困发生率达到45.2%。
贫困人口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占63.3%,家庭经营性收入占23.6%,收入低而不稳,极易返贫,因病、因灾返贫人口占到贫困人口总数的32.4%。
(四)矿产资源缺乏。
该区域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差,仅在吴堡、佳县探明有煤、煤层气、盐岩、浊氟石、磷矿等外,其他地方基本没什么资源,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因而,沿黄一些乡镇的领导对发展经济、改变面貌缺乏信心。
(五)劳动者素质低。
在18-40岁的青壮年劳力15.9万人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仅占29%,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7%,文盲率高达8.5%。
外出打工的绝大多数劳动力技能低下,只能依靠重体力劳动微薄的收入为生,劳务输出稳定难、收入低的问题相当突出。
当地群众对政治形势、方针政策以及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小农意识强,扩大再生产能力弱。
三、加快沿黄土石山区开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1、充分认识沿黄土石山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发展机遇,高度重视沿黄土石山区的开发建设加快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发展,推进扶贫攻坚,推进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对于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裕、民生、生态、文化、和谐”的幸福榆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发展具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是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规划,成为国家级扶贫攻坚主战场,可能享受国家对连片特困地区资金、项目等全方位的支持,可以争取得到中省更多的投资,这对于改善基础设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二是扶贫攻坚规划与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陕西省支持榆林跨越发展以及榆林市振兴南部战略举措等多重扶持政策叠加,对于加快区域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内动力提供了积极的政策机遇;三是区域内基础设施不断健全,特色产业日益壮大,积累了一定物质基础,干部群众形成了加快发展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共同意愿,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积累了丰富的扶贫开发经验,对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可见,沿黄土石山区加快发展,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地区的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以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为目标,坚持生态化建设,城镇化带动,产业化支撑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挖掘发展潜力,努力将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打造成全国连片特困地区经济跨越的引领区、生态建设的示范区、民生发展的先行区。
2、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沿黄土石山区建设规划的落实市政府已制定了沿黄土石山区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划》提出了分两步走的目标任务,2015年要使沿黄土石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生事业率先发展,基础设施实现跨越,扶贫攻坚取得突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20年稳步实现扶贫对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得到保障;返贫率和贫困发生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就业充分,县域经济全面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生态环境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区域协作机制全面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实现。
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要狠抓规划的落实工作。
首先,要明确政府职责。
沿黄土石山区开发建设,应由市政府牵头,各县人民政府负责,充分发挥各县的主体作用,推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区域开发成效作为考核贫困区域党政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县上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抓好规划落实。
其次,要落实部门分工。
市沿黄办要强化职能作用,加大组织协调工作力度。
市发改委、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和具体任务,加强协作,合力推进规划实施。
特别是要全力做好与国家部委片区牵头单位的衔接和协调工作,积极落实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抓好规划实施。
第三,要完善考评体系。
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绩效考核。
由市考核办牵头,发改、扶贫、财政、人社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片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对没有完成建设任务的县乡领导干部,要追究责任;对在区域开发中表现突出的县乡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
3、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针对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内各地在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条件、发展方向等。
要按照“三带、三区”的思路,创新发展,全力提高发展水平。
“三带”:①全力抓主导产业建设,形成沿黄红枣产业带。
沿黄是红枣的优势产区,要象延安抓洛川苹果一样,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抓质量,抓品牌,提升红枣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榆林要策划、整合、推出红枣品牌,形成统一的拳头产品。
②尽快完成沿黄公路建设,并依托南北大通道,建设红枣市场,形成红枣产品开发经销带。
沿黄公路建设对带动沿黄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要争取资金,提高等级,早日贯通。
③精心规划,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形成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带。
重点开发黄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宗教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五大主题旅游组团。
主要包括:佳县白云山道观、东方红纪念园,绥德扶苏墓、佳县木头峪民俗文化村,清涧袁家沟、毛泽东诗词园诞生地,吴堡毛主席东渡黄河旧址,府洲古城,神木二郎山等。
特别应在开通沿黄公路的基础上重视对黄河峡谷、黄河漂流、古村镇、红枣生态、历史古渡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并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加强旅游景区建设,打造“黄土神韵、黄河神韵”新品牌,建成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
在此基础上利用旅游业带动发展农家乐、手工等特色产业,力争将绥德石雕、清涧石板画、佳县手工地毯、陕北剪纸等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
“三区”:①近岸区,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每个县重点抓好1-2个重点乡镇,每个乡镇重点抓好1-2个中心村,扶持建设以红枣为主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培植农民红枣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