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化学开放性试题的编制技术摘要:开放性试题通常没有确定的条件、方法与答案,在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与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谋而合。
根据化学开放性试题的四个重要特点,即问题内容的新颖性、问题形式的生动性、问题解决的发散性以及教育功能的创新性和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范围,可以采用减少条件、隐去结果、方向不定以及框图制定等方法来命制。
关键词:高中化学;开放性试题;类型;编制方法一、开放性试题的含义化学开放性试题是指那些解答结果不唯一、解答方法多样化、解答条件可能不完备的试题。
[1]我国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化学开放性试题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对化学教学综合研究实践的开展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积极的导向作用,是考查学生创新与能力的一种较好形式。
一些具有情景真实、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过程体现探究性、知识呈现综合性、思维方式发散性等特征的开放性试题不断在高考试题中出现,开放性试题逐渐成为我国高考命题改革的一个方向。
[2]开放性练习题要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能够做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分析已知的条件从而得出多种答案,改革了以往所有问题只有唯一解的单一思维模式,也正是因为如此,封闭性试题所存在的劣势得到了弥补,同时这也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3]二、化学开放性试题的命题特点命题特点之一——情境开放型这类试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相联系,其特点是起点高,落点低,但所涉及的知识较为基础,对考生的能力要求高.例,BGO是我国研制的一种闪烁晶体材料,曾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它是锗酸铋的简称.已知:①在BG0中,锗处于其最高价态;②在BG0中,铋的价态与铋跟氯形成某种共价氯化物时所呈的价态相同,在此氯化物中铋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③BGO可看作是由锗和铋两种元素的氧化物所形成的复杂氧化物,且在BGO晶体的化学式中,这两种氧化物所含的总质量相同.请填空:(1)锗和铋的元素符号分别是__和__.(2)BG0晶体的化学式是__.(3)BGO晶体中所含铋氧化物的化学式是__.分析:本题是一道给予新信息的迁移试题,所推断材料的化学式(锗酸铋)曾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可谓情境新、知识起点高.考生初看试题似乎无从下手,怎样把两种金属氧化物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化合物BGO呢?此时,考生必须学会根据自己贮备的相关知识,进行大胆的思维发散,并提出如下问题:①过去见过这类问题吗?②该题涉及到哪些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哪些化合物的性质?③过去的哪种解题特点与此相关?可以运用吗?等等.从上述考生的自伺自答,就可形成下面的解题思路:(1)BGO简称为锗酸铋,它是由锗和铋两种元素的氧化物构成,如何确定这两种氧化物呢?(2)依据元素周期相关知识及题给条件,如何确定出锗的氧化物和铋的氧化物的化学式呢?(3)锗为ⅣA元素,且处于最高价态,则其氧化物为Ge0:;铋为VA元素,且铋的价态与铋跟氯形成某种共价化合物时所呈的价态相同,在此氯化物中铋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故可推知铋为+3价,其氧化物为Bi:0。
.(4)在BGO晶体的化学式中,锗和铋两种元素的氧化物所含氧的总质量相同,即两种氧化物中所含氧原子的个数应该相等,所以有化学式3Ge0·2Bi203。
,即为BG0的化学式。
依据上述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的解题思路分析,题中的正确答案就显现出来了。
[4]命题特点之二——条件开放型这类题可以根据条件.深思熟虑。
从而得出结论。
例1.在一次化学晚会上,刘伟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
他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溶液。
当喷洒A液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再喷洒B液时,滤纸上出现了一只红色的小猫(如图1所示);最后喷洒C液时,小猫渐渐消失。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用——画的。
(2)无色溶液A是——;B是——;C是——。
分析:此题将指示剂遇酸碱变色的化学原理设计成富有趣味性的实验,使同学们兴趣倍增,其乐无穷.能在轻松的气氛中迅速答题。
根据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溶液变红,遇酸或中性溶液不变色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可知。
用NaOH试液(碱性溶液) 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只无色的小猫,喷水或其他中性溶液不变色。
再喷酚酞溶液(或NaOH等碱性溶液)时即可显出红色小猫,然后再洒稀盐酸溶液,由于稀盐酸与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当中和掉滤纸上的碱溶液时。
红色小猫会逐渐消失而变成无色。
答案一:滤纸小猫是NaOH试液(只要是碱溶液都可)画的A是水或其他中性溶液;B是酚酞溶液;C是盐酸(或其他中性溶液)答案二:滤纸小猫是用酚酞溶液画的A是水或其他中性溶液;B溶液NaOH试液(只要是碱性溶液都可;C是盐酸(或其他中性溶液)[5]命题特点之三——策略开放型这类试题所给的条件和结论是已知或部分已知的,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所设条件和要求,运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不同方案,寻求切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命题特点之四——答案开放型例,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中的某种物质时,静置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
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 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本题是分液概念的实际应用$考查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分液操作是把两种密度不同又不相混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利用这一原理也可判断分液漏斗中哪一层是水层。
本题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小试管中如果先放有机溶剂或放溴水或放无水都可以顺利解出此题。
取一支小试管从分液漏斗中放出少量液体,加入适量水后,如果试管中液体不分层,则下层是水层。
反之,则上层是水层。
[6]三、编制开放性练习题的方法1.先假设情景,再对开放性习题进行设计只有发现了问题才会对其进行假设,从而进行不断地研究、实践,最终发现并得出结论,使其得到广泛应用及推广。
因此,假设便成为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
可以说,编制开放性化学习题的关键环节就是假设情景。
比如说:如果空气中没有了氮元素,那么地球上得环境会变成怎样? (将可能发生的现象都可说出)但是,假设的情景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它必须与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相结合,使这种假设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是能够通过已学知识便能对其进行处理的。
对于这种假设性的习题,可以是教师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想到提出的,当然,想要做到后者,对学生而言并不容易,它需要极为开放的思维空间。
同时这类题是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绝好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更加清晰的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7]2.结合实验及实际观测等来设计开放性的习题培养学生独自或与他人合作来完成实验操作的能力,同时对其过程进观察和分析推理,这是高中化学新课程不可或缺的要求。
运用实验设置的开放性习题将会作为重要的手段来考察在新课程下学的学习成果。
同时,化学实验的开放性问题存在于各类与新课程相配对的化学教材中。
比如说:利用常见的药品和实验器材设计出不同但合理、有效、可行的方案制取氨气,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可以得到结论的方法有很多,学生通过发散思维、自行动手,从所尝试的方法中将会发现最方便、可行、有效的试验方法。
3.从实际出发设置开放性习题,在实际中发现化学问题,用独立或者集体合作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是新课程对学生的标准要求,同时也是化学学科在认知目标上的要求。
关心生产并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编制开放性习题是对一个化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比如说:结合全球气候变暖的实际问题,分析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给环境带来的损害,结合实际列举出引起这种状况的因素以及预防措施。
[8]四、备考的应对措施开放性试题的出现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1.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正确、快速解答开放性试题的保证。
只有夯实了基础,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发散与迁移能力、自主学习与反思能力,才能逐步形成学科知识的体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没有扎实的化学功底是不行的。
在备考中.教师要注意适当降低教学的起点,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特别要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放性试题的命题将思路从单向封闭转向多维开放,鼓励学生敢想敢做,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对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果、多题一解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适应开放性试题的要求。
3.加强学生语言表遮的训练不少开放性试题是主观命题,学生要想得到高分,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功底和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外,还要有较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高考阅卷中常遇到这种情况,从考生解题过程看得出考生是掌握解题的要点的,但冈为词不达意而得分低甚至不得分。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首先要规范化学用语,要求学生书写的化学式、电子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甚至反应条件、单位符号等要准确、规范。
对于不规范的化学用语不律不给分,以此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
其次,要加强文字训练。
在考试、练习中,要对学生加强字、词、句的训练,消灭错别字、简化字,讲究语句的准确和精炼,逐步做到词出意到。
开放性试题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新趋势,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它,研究它,这样才能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进而提高学生解答开放性试题的能力。
[9]参考文献:[1] 黄都.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化学开放性试题统计与分析[J].考试周刊,2010,(51)[2] 张世仙,罗宿星,金茜等.例析2011年高考化学开放性试题[J].高中数理化,2012,(8)[3]曹荣彬.试论高中化学开放性试题的编写[J].学周刊:B,2012,(9)[4]颜建河.高考化学开放性试题命题特点及解决对策[J].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版),2010,(1)[5]任向莲.化学开放性试题汇总[J].化学教学,2010,(4)[6]沈霞.浅议化学开放性试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3)[7]王世存,周竹,王后雄.高校自主招生化学试题:特点、内容及备考[J].化学教育,2012,33(6)[8]朱晓承.化学开放性试题的设计思路[J].化学教学,2006,(12)[9]吕彦.开放性试题及备考教学策略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