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邻关系与地役权的适法思考内容提要: 相邻关系和地役权是两种互相独立且又相互协调的法律制度,各有其不同的基点和调整空间,然在适用区分上却极易滋生歧义和困惑。
本文试图从比较法学和两种制度的意义及机能入手,对相邻关系和地役权作“度”的深入剖析,以权利行使正常化和相邻不动产间损益因果关系的视角,揭示二者的适用区分,总结一条成功的裁判杠杆。
一、引言在传统民法上,相邻近的两个不动产的所有人,一方为自己土地的使用方便,须使用他方土地时,有两项制度可供使用:一为不动产相邻关系制度,我国民法通则第83条已有规定;一为地役权制度,现行民法通则对其虽未有涉及,但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均予以认可,新的民法典草案也已就此进行了立法规范。
作为彼此独立的法律制度,二者各具其内涵,但均以调和不动产利用过程中权利人冲突为目的,在规范目的与制度构成上有着类同之处,涉及到的内容,诸如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权利的扩张、限制和容忍,或有所重迭,或有所交叉,在认识上极易令人滋生歧义和困惑。
“相邻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出于法律强制性规定,但利用的程度有限。
如果须超出此程度的利用,则应当采取协商设立地役权的方式” 。
然“超出此程度的利用”中的“程度”为何程度,二者之间的界限究竟为何?在两者间是否可勾勒出一个相当客观的标准,使主观认识客观化,节减磋商、争议等成本,用以指导实践中的案件解决,消除司法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立法及学者就此问题鲜有述及。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发展对土地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伴随而来的相邻不动产纠纷层出不穷,但司法实务界迄今为止并未总结出一条成熟的裁判规则,“如果丧失了对于一个原则的分寸和度的把握,很可能同时就丧失了这个原则本身” 。
司法的盲区源于立法的空白。
基于此,本文的基点并不着眼于“地役权”与“邻地利用关系”的概念之争,也不侧重于“相邻关系”或“相邻权”的概念孰更恰当,法律的终极功效在于服务于世界,满足吾人社会生活的需要,不能裨益实践的空泛的纯粹理论争议没有意义。
“在你与世界的斗争中,你要协助世界” 。
因此,就相邻关系与地役权两种制度适用此学界甚少触及的问题,笔者试作尝试性研究,以期刺激学界前辈、同仁等的智慧火花,收抛砖引玉之效。
二、法制史及比较法的考察作为调节相毗邻的不动产利用关系的两种类似法律制度,相邻关系和地役权均肇源于罗马法。
在古罗马时代,最早出现了作为土地所有权限制的相邻关系制度-禁止权利滥用,所谓“凡行使权利不得以侵害他人权利为条件” 。
从《十二铜表法》中清晰可见相邻关系制度的雏型,第七表《土地权利法》第9条规定:“凡高度达15呎的树木,为使其阴影不至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
如果近邻地区的树木因被风吹,倾斜到你的地区来,你可以根据十二铜表法提出收拾它的诉讼”,第10条规定“允许收集从近邻地区掉下的橡实”。
这是当时单纯农业社会条件下古罗马人对土地利用的一种很朴素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习惯法的色彩,但对相邻关系的法理把握上已相当精微。
限于农业的社会形态,相邻关系制度用于相邻农地、住地的利用调节。
同时第7条又规定“沿道路地区的所有者应沿道路构筑围墙,假如他们未曾用石头捣固道路,则可在任何地方通行驮载的牲口”,此关于通行的规定虽含有相邻关系中通行权的内容,但权利主体已不仅仅限于相邻的土地所有人,而是指的过路通行者,这基本上脱离了相邻关系的规定,隐约凸显地役权的雏型。
可以说,在古罗马人意识到用法典形式调节不动产利用关系之初,便已采相邻关系和地役权二者并重的双轨主义。
随着罗马城的重建以及城市的发达、建筑物的增多,产生了通风、采光、眺望等利用邻人建筑物的需要,以相邻不动产为客体和不动产所有人为主体的相邻关系规则无法适应新的财产利用关系,地役权的内容大大扩张,随之出现乡村地役权和城市地役权。
可见,二者均为古老的法律制度,自人类社会早期就存在着二者互动的过程,并有着各自相应的适用领域。
大陆法系的欧洲各国对均同时两种制度予以确立,只是选择了不同的立法设计模式。
《拿破仑民法典》就所有权仅笼统规定“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并无所有权的具体的内容。
但第二编财产法专设役权一章,作为对所有权的限制。
第637条指出役权“系指为供他人不动产的使用或便利而对一个不动产所加的负担”,第639条规定:“役权发生于地点的自然情况,或法律所定的义务,或数个所有权人间的契约”,并基于此条,将役权分为从地点情况所发生的役权、法律规定的役权和由人的行为设定的役权,分别作三节予以具体规定。
从内容看,由地点所生的役权和法定役权涵盖了用水、分界、眺望、檐滴、通行等内容,因涉及到公共秩序,由法律硬性确立,意定役权因其私益性,由当事人以契约自由设定之,若权利人依法定役权仍不能满足利用邻人土地的需要,则以意定役权的方式行使之。
二者之分野与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相邻关系和地役权的区分,殆无二致。
《德国民法典》采取了与《法国民法典》不同的立法体例:该法典物权法编设“所有权的内容”一节,除有关所有权的权能规定外,其余全部为危险建筑物及设备、开掘、地界、通行等相邻关系的重要内容。
同时又设第5章役权规定地役权的概念及效力功能,由第1018条“一块土地为了另一块土地的现时所有权人的利益,可以此种方式设定负担,使该所有权人可以在个别关系中使用该土地,或者使在该土地上不得实施某种行为,或者排除由供役地的所有权对需役地所产生的权利”对地役权的定义可以推知,地役权与相邻关系有着迥异的应用范围,有别于相邻关系的公共性,只限于不同土地所有权人间的个别关系,当事人设定的地役权还可排除相邻关系的应用。
《意大利民法典》则是法、德的折衷。
该法典首先在所有权一章中规定采光、眺望、滴水、界墙等相邻关系的内容,其后又专设地役权章,将地役权区分为强制地役权和任意地役权。
强制地役权有排水、通行、电缆通过等内容,与相邻关系并无二致,此种役权置于法律的硬性规制之下,但不动产相邻各方要依相邻的特定事实承担缔结地役权契约的强制义务,如未缔结,可依判决获得役权。
任意地役权则由契约或遗嘱予以设立,属当事人意思自治范畴。
《瑞士民法典》与《日本民法典》也均在规定相邻关系的同时规定了地役权,强调相邻关系的法律硬性规制,地役权则由当事人的共同意思自由设立,基本采取了德国模式的双轨制。
由上可见,世界各国对相邻关系和地役权的法语称谓虽颇有差异,但二者各有其不同的调整功能,是两种相互独立且又相互协调的制度,对这点的认识是一致的,不同的表达方式指向的是同一内容。
相邻关系和地役权各有其调整空间,实属不争之事实。
三、两种制度的意义和机能现行立法未对相邻关系和地役权设有定义性规定。
学者对相邻关系的定义,用语不尽一致,兹列举其具有代表性者如下:史尚宽:不动产相邻关系,是指相邻近的不动产所有人或利用人间,一方所有人或利用人的支配力与他方所有人或利用人的排他力相互冲突时,为调和其冲突以谋共同利益,而由法律直接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王泽鉴:相邻关系制度其功能正在于扩张一方的所有权或限、限制他方的排除请求权,课以作为或不作为义务并设补偿制度,以实现双方利益关系之平衡”李由义:相邻关系亦称相邻权,它是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合理延伸或必要的限制,以便于正确处理相邻不动产的所有人或占有、使用人之间的关系”王利明:相邻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间,一方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时,享有要求另一方提供便利或接受限制的权利。
相邻权是从权利的角度来考虑的。
如果从相邻的不动产所有人和使用人之间的关系来看,相邻权也可称为相邻关系。
据上述各家对相邻关系所下定义加以比较观察,其强调的重点并不相同,有强调相邻关系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旨在调和所有权或使用权冲突的权利义务关系;有认为是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扩张或限制;有指出是在一方行使权利时另方须提供必要便利的权利。
措辞虽不尽一致,实质内容殆无差异,基本均认为相邻关系是相邻近的不动产人在行使权利时,因相互之间应当给予方便或接受限制而由法律直接规定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对所有权内容的一种扩张或限制。
笔者认为,权利与义务共生,任何权利都存有其特定的三维空间,超出该空间便不成其为权利。
从法律诞生所有权的概念时起,即从法律赋予所有以所有权的称谓,所有权本质中即蕴含着义务,其权能并非绝对行使,而是有着其特定的外延空间。
即使将自然法思想中的所有权观念发展到极至的个人主义所有权制度也不认为所有权的行使是丝毫不受限制的。
所有权兼括权能和义务,限制及拘束乃所有权的本质内容。
此限制与拘束,便是所有权权能的处延。
相邻关系,作为从所有权中衍生出来的一项法律制度,与其作所有权内容扩张或限制之解析,不如视为所有权权能之外延空间的一部。
理由有三:1、权利滥用之禁止,即“凡行使权利不得以侵害他人权利为条件”,作为罗马法上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毫无疑义,是权利人是否正当行使权利的判断基准和外延界定,其功能在于划定权利范围的边缘线,当事人于其内可恣情行使、任意发挥,但越界犯规。
探析相邻关系的发端,依上揭法制史的考察看出,其演进史可直接上溯到权利滥用禁止制度,滥觞于此并在此立足基础上追随社会经济生活变迁而亦步亦趋发展到目前阶段。
2、扩、限之说相对于目前所有权理论涵盖的内容而言,乍看之下,确给人以所有权伸张、限缩的表象,如邻地挖掘土地动摇己方地基的损害防免,对邻地排水的容忍义务等,相邻双方的所有权权能在互相冲空、产生对抗时,一方权能排斥另方优先行使,易使人认为一方的所有权得到了扩张,从而使他方受到了限制。
此时与其说所有权得以扩、限,不若说两所有权囿于本身的权能界限使然更易使人理解。
再则,所有权的发展史表明所有权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应形势的要求而不断改造、完善和进化,扩张、限制是相比较当前理论下的所有权内容来说的,具暂时性,所有权蕴含内容随时代发展会有所张驰、变化,所谓扩张、限制当然会逐渐消弭。
3、对相邻关系的损害,在诉讼上的救济,多依据物权请求权或侵权请求权提起,方法上或停止侵害,或排除妨害,或赔偿损失。
学者多不认可相邻关系能产生独立请求权,司法上也无此诉由。
受害人之所以能提出主张,无外乎基于这样一种事实,即自己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遭到侵害或妨害,权利受害是他方逾越相邻关系这条权利界限侵入他人权利空间的当然结果。
但不可以主张自己的所有权应得扩张而未得扩张、他方应受限制而未受限制诉请裁判,这在道理上是讲不通的。
何谓地役权,学者殆持一致见解。
有人认为,“称地役权者,谓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宜之用之权,故地役权系在他人土地(供役地)上存有负担,以提高自己土地(需役地)价值之权利。
” 有人认为,“地役权是为了自己使用、经营土地的方便和利益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