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思高中作文800字【篇一:学与思议论文范文】学与思说到“学”和“思”,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想到孔子的那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即是说,只学习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而自己不去思考,将会停留在迷惘之中而不知道正确与错误:只是凭空思考而不利用前人的知识和经验,那将一无所成。
可见,读过书后不去思考或只去思考而不读书都是学不到知识的。
孔子如此地重视“学”和“思”。
那么到底学和思在我们学习过程中有何作用呢?我认为,“学”是我们获得知识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环节,是基础。
因为只有学,我们才能接触到前人遗留下来的宝贵材料,才能积累各种各样的知识和经验。
学多了,知识积累也就多了。
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才有水平和能力进行思考,才能理智地分析所写的东西是对是错,进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即“思”是我们“学”的应用和提高,是更高层次的“学”。
我们只有通过“学”了解书本知识,再经过思考去理智化分析书本知识,进而从中得到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处理好“学”和“思”的关系。
一味地“学”,而不对我们所学的进行思考和消化,只会永远被动、消极的接受前人留下来的东西,而不会有惊人的成就和业绩。
我们常说要发展前人的知识,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我们这样消极被动地“接受”,怎能做到这一点呢?同样,一味地“思”而不去“学”,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到头来只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孔子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意思是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却没有什么收获,不如把时间用于学习上。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学而思是得不到多大的收获的。
我们常说要继承前人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不学而思,何言继承?因此,我们学习只有做到学思结合才可获得更多的知识。
我们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学与思的有机结合,他多次强调光学书本是不行的。
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看其能不能指导我们的实践,看其符合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符合的我们采用,不符合的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要从理论实践中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实践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学”的好坏,而且也取决于“思”的好坏。
试想,如果毛泽东同志没有“学”马克思主义,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袖,新中国的诞生也将不知被推到何年何月。
如果毛泽东同志没有“思”马克思主义,那么也就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线的出台,也就不可能产生毛泽东思想,共产党夺取政权将会变的更加困难和艰辛。
在中学学习时我就发现,很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学而不思,或学多思少。
具体表现在做题目时查阅相关资料,写作文时参考范文或选章摘句地抄,复习时只看例题而自己不动手去做等方面。
这样做肯定事倍功半,不见多大成效。
可是,这种现象至今仍然时有出现在我们大学生身上。
比如,有人认为,看书不必写读书笔记,有人认为作题目不如看答案来的方便,这就必然导致失败,读过书后不知书的真正价值所在,考试中题目眼熟不会做等问题的出现。
就是只学不思或多学少思的最终结果。
所以我们要想学好知识,就必须既要学又要思,在学习过程中把学和思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的基础上思、在思的成果上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进步。
我们最近在电视上、广播上经常听到“学理论,谈体会”这样一句话,其中的“学理论”就是学的过程,学习理论知识,即本本和条条,其中的“谈体会”即思的过程,“思”的结果就是你的体会也就是你学习该理论所得到的东西。
所以,我们学理论就必须谈一下体会。
如果你学会了理论,而无体会可谈,说明你没有对所学的理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即学而未思,不免成了教条主义者,不学理论而谈体会无疑是空谈,从而成了空想主义者,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即我们在理论学习中必须要把学理论和谈体会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和思的结合。
其他学习同样如此。
我们学《论语》,再思《论语》。
可以看到,孔子的“学和思”的思想对指导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有用,即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所学,又要有所思。
只有将“ 学”和“思”有机结合起来学习,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增长我们的知识。
从而得到孔子要求的不“罔”不“殆”。
【篇二:作文素材“学与思”】【论点设置】思考与勤学结合则事半功倍。
正有成就的人是善于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
独立思考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种必备能力。
只有经过积极思考得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
思考问题要坚持自主原则。
自己通过思考接受知识比被动的学习更富有成效。
思考有时是一种乐趣。
没有思考就没有判断和创造。
【名言】经过自己仔细的研究、思考,与从来不动脑筋而请教别人,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
——松下幸之助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朱熹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王夫之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采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
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雨果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就能迎来一线晨曦,见到万顷光明。
——培根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
——牛顿少年好学,将成大器。
——林肯读书是易事,思考是难事,但二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普朗克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的最高成就就是,把可知的事物弄个水落石出,对不可知的事物敬而远之。
——歌德思考是行为的种子。
——爱默生聪明的人好学习,愚蠢的人好为人师。
——契诃夫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伏尔泰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单思不学,会变成空想、妄想;单学不思,又会变成书呆子。
——蔡尚思【论据】史丰收与快速计算法——从思考到发明我国青年速算专家史丰收赛过电子计算机。
他在小学二年级时就想到了一个“怪”问题:读、看、写都是从左到右,从高位开始的,而运算为什么要从右往左,从低位算起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他对数学的强烈兴趣,从此,他把玩的时间都用到思考和计算中。
正是这种强烈的兴趣,使史丰收创造了快速计算法。
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每时每刻都要思考“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它,自定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学外语,天天泡在图书馆。
他沉浸在数学王国里常常达到入迷的程度。
有一次,管理员临走时大声叫喊,问里面还有没有人,但全神贯注的陈景润啥也听不见,于是被反锁在里面。
等他想离开时发现大门紧锁,只是毫不在意地笑一下,又不知疲倦地回到书堆中去了。
还有一次,陈景润边走路边思考,一不小心迎面碰到了对面的树干上,他还以为撞到了什么人,忙不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小高斯巧解算术题——思考才能找到最佳办法高斯是德国伟大的数学家。
小时候他就是一个爱动脑筋的聪明孩子。
还是上小学时,一次一位老师想治一治班上的淘气学生,他出了一道数学题,让学生从 1+2+3 ??一直加到 100 为止。
他想这道题足够这帮学生算半天的,他也可能得到半天悠闲。
谁知,出乎他的意料,刚刚过了一会儿,小高斯就举起手来,说他算完了。
老师一看答案,5050 ,完全正确。
老师惊诧不已,问小高斯是怎么算出来的。
高斯说,他不是从开始加到末尾,而是先把 1 和 100 相加,得到101 ,再把 2 和 99 相加,也得 101 ,最后 50 和 51 相加,也得101 ,这样一共有 50 个 101 ,结果当然就是 5050 了。
聪明的高斯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苹果落地的思考——科学发现是深入思考的结果1666 年秋季,牛顿为避鼠疫回故乡暂住。
一天傍晚,牛顿正坐在花园的苹果树下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
忽然,一阵微风吹过,一个苹果“噗”地掉了下来。
此时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一会儿便有好几个苹果先后落地。
这引起了牛顿的注意,他想,苹果为什么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前后左右掉,而偏偏是垂直往地上掉呢?肯定是地球在吸引它??这一简单的生活现象,引起了牛顿的深入思考,最后引导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爱迪生的思考——思考是打开未知世界的金钥匙爱迪生幼时就爱观察、爱思考,同时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他上学不久,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对学生说:“二加二等于四。
”他站起来发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呢?”老师被问得目瞪口呆。
老师不仅不认为爱思考是打开未知世界的一把钥匙,反而认为爱迪生是在捣乱。
因此,他上学才三年就因“成绩不佳”被勒令退学。
然而他凭着艰苦的思考和探索,终于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开卷有益——学习贵在坚持宋太宗赵匡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
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
有时因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
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后来,“开卷有益”就成为鼓励人们刻苦读书的至理名言。
读书如攻坚——学习如征战在学习中,许多人视难题为敌人,视读书为攻坚。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提出“八面受敌”法,将学习对象当作敌人从八面分割包围。
此法曾受到毛泽东赞扬。
毛泽东在 20 世纪 30 年代也说过,学习中要“攻书”,把书本上艰深的问题看作敌人的堡垒,坚决攻下来。
董必武在诗中曾写道:“学习当如卒过河。
”也是提倡用进攻精神读书。
集中表达了这一观点的还有叶剑英的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王安石的指点——写诗须先勤读书北宋时,有位读书人很喜爱杜甫的诗,自己专门模仿杜诗写了不少习作,但都感到不能令人满意。
他向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王安石请教说:“杜甫的诗为什么那样精深神妙呢?使后世之人难以超越他。
”王安石答:“杜甫写诗的诀窍不是已经在他的诗中说出来了吗?”那人问:“是什么呢?我怎么不知道?”王安石说:“杜诗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那人恍然大悟。
此后他刻苦读书,在写诗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陆游的书巢——处处皆有书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他晚年时体弱多病,仍勤读不辍。
他将自己的住室命名为“书巢”,题写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联句以明夙志。
朋友问他为什么取巢为名,他回答说:“我的房子里到处是书,或者放于箱内,或者置于桌上,床上铺的是书,枕的也是书,信仰四顾,没有无书之处。
”朋友进屋一看,果然到处都堆着书,一不小心还碰倒了一摞书。
朋友不由得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孙中山酷爱读书——不读书便不能生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酷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