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也可叫文学学。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科学准确地讲应该是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侧重于从整体的、综合的角度研究人类本身以及社会,主要有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心理学等学科。

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1、文学理论的对象: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

任务:研究总结文学规律和原理。

性质:(人文社会)科学。

(归属:文艺学→人文社会科学→科学)体系:文学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发展论、鉴赏论。

总结: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学科。

它以文学现象为对象,是一门社会科学。

其体系一般包括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发展论、接受论五大部分。

)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活动。

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作家、作品等的学科。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从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主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以及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的过程。

研究者可从不同视角研究这两个过程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是: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生活活动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

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本质,包括才能、思想、情感、理想、道德、性格等。

对象化即转化成可感的对象,故又称“感性显现”。

途径有二,一是通过做而现实地转化,二是精神性的对应化。

)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但“文艺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却可以而切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毛泽东)反映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

(反映指有密切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反映”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理论方面,文学是社会意识,必然是社会存在的生活的反映。

实践方面,一切文学作品可分为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两方面,二者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生产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这里的“生产”指生产、流通、交换、分配意义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资本主义以前,文学艺术只是精神活动,资本主义以来,文学艺术成为商品,为作家和出版商创造利润。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她以审美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所谓审美,就是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关注和审视,进而表现审视者的情感态度)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

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或曰对话结构。

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三个问题: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当代性。

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节一.人类活动的性质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生活活动的性质:首先,是社会、人自身发展的基础。

(即人通过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生活活动,既改造了自然界,又改造和发展了人自身。

)其次,具有社会性与实践性。

(教材这问题表述太混乱而不见中心。

另外,所讲的第一点怎能叫“性质”呢?)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了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对象化)。

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学,从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表述不清,应是“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文学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属于审美的意识形态,处于远离经济基础的重要位置。

首先,在精神活动与物质实践两大社会结构层次中,文学属于精神活动;其次,在精神活动的内部,与政治、哲学等相比,文学属于审美的精神活动;第三,与自然科学的非意识形态性质比,文学与政治、道德等属于意识形态;但它又不象政治道德那样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而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性,处于远离经济基础的位置,被恩格斯称作“更高的即更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第二节一.文学活动的构成美国学者艾伯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或曰环节构成:世界(即生活)、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要素各有自己的作用,而且相互依存。

1.世界世界即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但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文学反映生活,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

但反映在作品中的生活并不等于实际的生活,而高于生活。

2.作者:文学是作者创造的。

文学不是对生活世界的复制,而是作者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感,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情感,因而,文学也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

不过,文学表现与日常生活的率性表现不同,她更美好。

3.作品: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

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作品。

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而是作者的一种创造,一个超越了事物的本来形态,具有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因而有自己的独立价值。

4.读者: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

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情感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修养对作品意义进行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原意既有重合,又有不同。

5.总结:文学活动是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有机系统,一个交往对话结构。

其中,“世界”是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它不仅是作品反映的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通过作品进行对话的现实基础。

“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是写作的人,更是把自己对世界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而“读者”,既阅读作品,又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潜在的精神对话,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至于“作品”,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镜”与表现主观世界的“灯”,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既是生活世界的反映,又是作者本质力量的显现,还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依凭。

可见,在文学活动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

正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显示出文学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第三节一.文学活动的发生的几种学说(文学起源的几种观点)1、巫术发生说认为人类早年的治病驱魔、祛灾求福的巫术活动启发了文学创作,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为某些文学类型(如戏剧)提供了借鉴,该观点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

(教材没讲,老师加的)2、宗教发生说:认为人类宗教活动中包含着歌唱、演奏等艺术因素,而且,人类早年的情感也与宗教神秘情感相关。

它们逐步独立并演化为文学艺术。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罗塞。

3游戏发生说认为艺术是无外在目的的自由的游戏,游戏与文艺都源自人类的过剩精力,艺术产生于游戏。

代表人物有康德、席勒等。

4劳动发生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论据有四:(1)劳动创造了文艺活动的前提条件,即人、人的大脑、手、语言及思维能力。

(2)劳动产生了人对文学的需要,即人在劳动中需要用说唱等文艺形式协调动作,交流信息与情感,减轻疲劳。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

原始艺术主要反映的是劳动生活。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艺的形式,使由劳动号子、声音、动作转化而成的诗、乐、舞不分。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文学生产(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总体而言,文学随着物质生产与社会经济而发展,但二者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而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不平衡”有两种表现:一指神话等文学类型只能兴盛在人类生产水平的低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

二指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产的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

二者有时平衡,共荣共衰;有时不平衡,或者你衰我荣,或者相反,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文艺反而领先。

这一“不平衡”现象是马克思发现并在《政治经济学. 导言》中提出来的。

3.文学发展的原因。

文学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

一般而言,政治、法律等开明或失控时文学繁荣,黑暗时文学衰败。

(这正是文学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其次,经济的发展对文学的发展起最终的支配作用。

因为,社会运动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生产。

从局部看,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时不平衡,但从历史的总体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始终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左右摆动,二者大致是平衡的。

可见,经济在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

总之,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制约着文学的发展,但在终极意义上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的发展。

(经济决定政治、哲学等上层建筑,而政治、哲学等又影响文学,也说明在根本上是经济影响文学)文学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合力的方向可能与其中的任何一种力的方向都不相同,而合力中起着终极作用的因素是经济。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一节文学的含义(范围):文学的含义包括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指文学就是文化,是一切口头的书面的语言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义的文学,也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文化形态。

这是广义文学,中外文学史上最初的“文学”一词都指“文化”。

文学的审美含义指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这是狭义文学。

现代,文学的通行含义指狭义。

文学与非文学:文学与非文学没有严格的界线,原因有二,一是二者可以互相渗透。

二是文学的观念会随时代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需要历史地具体地对待什么是文学。

凡属文学者,除具有审美属性与语言形式外,更主要是其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传达完整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