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理解教师专业标准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与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
基本理念提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基本内容由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组成,分别对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出60余条具体要求。
实施建议分别对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和幼儿园、中小学及教师提出了相关要求。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教师专业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突出师德要求,要求教师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使命感是师德的思想基础教师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
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苦的,必须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教育事业,像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爱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
广大教师必须满腔热情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注重言传身教,注重为人为学,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
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
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3、做师表是师德的核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按照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守师德,身正为范,时时处处作学生的表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
教授做人的道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之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
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
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人。
可见,作为教师必须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又要博采相关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有关本领。
为师者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才能应变不惊,胜任教师职业。
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
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5、育好人是师德的归宿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个工程师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觉悟。
“德以率才、才以养德”,师德、师魂,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构筑起我们民族教育事业的根基。
因此,重德行、慎操守、严律己、勤治学、遵师道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学生。
教师必须以自己的高尚道德品质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做一个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的楷模。
多一点坦诚自然的交谈,少一点功利性的宣传;多一点面对面地交流,少一点无礼的喝斥;多一份平等的关心,少一份不公的偏心;多一点设身处地,少一鲁莽冲动,用自己切实的行动去感召学生,感化学生,用高尚的品德去教育学生。
二、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促进学生能动的发展。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对学习要有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
对人生的热情、热爱是主动的源泉。
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具有内部动机,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
主动需要培养。
自主性是强调能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自我设计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评价指标,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对认知活动自我调控,注重情感体验。
传统的教育观往往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老师布置什么,学生做什么。
学生缺乏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挥创见,主动发现真理。
未来是一个多变、充满问题的未来。
个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这样一种素质和能力,即“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以一种全球主义的视野探究问题的实质,自己思考,独立判断解决问题。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应为学服务的新理念,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全程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教材、学案走向老师。
合作性是强调小组成员围绕共同的任务密切的配合、积极的互动,解决问题,共同发展。
合作的基本要素:要有一种合作意识,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
要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的责任。
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方法与技巧。
合作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会合作,缺乏合作能力的人必将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
合作能力是由若干人或若干单位互相配合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能力。
而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与他人相处和协作的机会,容易造成孤僻依赖的性格。
所以,不论从未来社会还是现实生活都应加强学生合作能力培养。
探究性是强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实践、参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不是科学研究,探究更是一种经历、一种过程。
探究的五个要素:提出一个科学性的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提出解释,求证过程,获得认识并发表探究结果。
小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启蒙时期,是孕育创新意识的重要时期。
作为小学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而儿童的创新意识从探究开始。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
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鼓励创新。
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
3、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的学习。
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形成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
三、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专业能力。
能力为重坚持能力为重,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坚持能力为重”。
学习能力,我想到的是“教是为了不教”和“授之以渔”,教学是教学生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如此学生会了如何去学习,便达成了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老师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必要时提供帮助。
坚持学习能力为重,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是掌握技能,掌握如何学习的技能。
实践能力,我想到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尝试实践,懂得实践,便可出真知,便可成真学问,如此能力可成真人才。
教学中,老师少一些一味的纸上谈兵,可以尝试走出教室让课堂变得自然偌大,在天地间,在动手动脑中,让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在生存与生活的实际锻炼中,接受考验,学生因此变得富有实践的能力。
坚持实践能力为重,在能力增长中学生由此变得懂做事会做人。
创新能力,我想到的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不仅让学生去想象,而且要让学生敢于去想象。
创新不仅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人进步的内核。
教学中,少一些是是非非,走出既定的一问一答的教学,多一些思辨,让学生的好奇得到增长而不是扼杀,让活泼可爱在学生身上尽可能驻足长久。
坚持创新能力为重,让学生具有成长成才的强劲动力。
四、体现时代特点,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全新的目标、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并且要善于学习,方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1、学习宏观教育,了解改革的大趋势,将自己从事的微观教育改革置于宏观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使微观教学改革符合大方向、大趋势; 2、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新领域、新走向、新成果,以便胜任新课程中的现代科技的教学; 3、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较全面地运用微机,开发、利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比较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 4、全面深入地学习新课程,能够熟练地驾驭自己所教学科的新教材; 5、通读一下中外教育史,对人类教育的发展沿革、各个教育学派的基本主张以及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6、系统地读几本经典教育论著,从中汲取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 7、教理科的老师适当地涉猎一些文科知识,教文科的老师适当涉猎一些理科知识,以适应新课程中文理渗透、学科交融的发展态势。
开卷有益,深入研究一两个领域,更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