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P1口亮灯实验
实验目的
⑴学习P1口的使用方法;
⑵学习延时子程序的编写。
实验预备知识
⑴P1口对准双向口,每一位都可独立地定义为输出线或输入线。
⑵本实验中延时子程序采用指令循环来实现,机器周期(12/6MHz)*指令所需机器周期数*循环次数,在系统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此方法。
实验内容
P1作为输出口,接八只发光二极管,编写程序,使发光二极管循环点亮。
程序流程
实验电路
实验步骤
P1.0~P1.7用插针连至L1~L8,运行程序后,观察发光二极管闪亮移位情况。
思考
改变延时常数,使发光二极管闪亮时间改变。
修改程序,使发光二极管闪亮移位方向改变。
实验二 P3.3口输入,P1口输出
实验目的
掌握P3口P1口简单使用。
实验内容
P3.3口输入一脉冲,P1口按位加一方式点亮发光二极管。
程序流程
实验电路
实验步骤
⑴P3.3用插针连至K1,P1.0~P1.7用插针连至L1~L8。
⑵编译、装载、连续运行。
⑶开关K1每拨动一次,L1~L8发光二极管按位加一点亮。
思考
修改程序,使发光二极管左移方式点亮。
实验三工业顺序控制(中断控制)
实验目的
掌握工业顺序控制程序的简单编程:中断的使用。
实验预备知识
在工业控制中,象冲压、注塑、轻纺、制瓶等生产过程,都是一些继续生产过程,按某种顺序有规律地完成预定的动作,对这类继续生产过程的控制称顺序控制,倒注塑机工艺过程大致按“合模→注射→延时→开模→产伸→产退”顺序动作,用单片机最易实现。
实验内容
MCS-51的P1.0~P1.6控制注塑机的七道工序,现模拟控制七只发光二极管的点亮,低电平有效,设定每道工序时间转换为延时,P3.4为开工启动开关,高电平启动。
P3.3为外部故障输入模拟开关,低电平报警,P1.7为报警声音输出,设定6道工序只有一位输出,第七道工序三位有输出。
程序流程
实验电路
实验步骤
⑴P3.4连K1,P3.3连K2,P1.0~P1.6分别连到L1~L7,P1.7连SIN (电子音响输入端)。
⑵K1、K2开关拨在高电平“H”位置。
⑶编译、装载,以连续方式运行程序,此时应在等待开工状态。
⑷K1拨至低电平“L”位置,各道工序应正常运行。
⑸K2拨至低电平“L”位置,模拟故障发生,此时应有报警声。
⑹K2拨至高电平“H”位置,即排除故障,程序应从报警的那道工序继续执行。
思考
修改程序,使每道工序中有多位输出。
实验四定时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MCS-51系列单片机内部定时器的使用和编程方法。
2、进一步掌握中断处理程序的编程方法。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采用CPU内部定时器中断方式计时,利用定时/计数器编程实现从P1.1输出周期为1s的方波。
三、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
(1)实验连线
P1.0接L1
(2)实验原理
利用定时/计数器产生周期性波形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定时/计数器产生周期性的定时,定时时间到则对输出端进行相应的处理。
如产生周期性的方波只须定时时间到对输出端取反一次即可。
由于定时时间较长,一个定时/计数器不能直接实现,可用定时/计数器T0产生周期性为10ms的定时,然后用一个变量对10ms计数50次或用定时/计数器T1对10ms计数50次实现。
(3)实验流程图
实验要求
利用实验系统提供的显示设备,动态显示一行数据。
实验目的
⑴了解数码管动态显示的原理。
⑵了解用总线方式控制数码管显示。
实验说明
本实验系统提供了八段码LED显示电路,学生只要按地址输出相应数据,就可以实现对显示器的控制。
程序流程
实验要求
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实验系统提供的键盘扫描电路和显示电路,做一个扫描键盘和数码显示实验,把按键输入的键码在六位数码管上显示出来。
实验程序可分成三个模块。
⑴键输入模块:扫描键盘、读取一次键盘并将键值存入键值缓冲单元。
⑵显示模块:将显示单元的内容在显示器上动态显示。
⑶主程序:调用键输入模块和显示模块。
实验目的
⑴掌握键盘和显示器的接口方法和编程方法。
⑵掌握键盘扫描和LED八段码显示器的工作原理。
程序流程
实验步骤
连续运行程序,按键盘数字键,观察LED显示。
实验说明
本实验系统自带一个8×4的键盘,在判断有键按下后,要有一定的延时,防止键盘抖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