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版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关注1.1 时代呼唤——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到秦汉走向大一统

2019-2020版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关注1.1 时代呼唤——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到秦汉走向大一统


三、“汉承秦制” 1.汉朝对秦朝制度的沿袭 (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 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 (2)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改为“中 朝”和“外朝”,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 公无实权。 (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将 秦朝的御史台发展为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 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4)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秦朝统治者还制定了 细密严苛的法律作为工具。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3)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加强北方防御;南平越族, 设郡加强管辖。 (4)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4.积极影响 (1)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 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 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梳理 关注话题·深化认知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 (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逐渐强大, 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诸侯不再听从天 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 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 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 政”。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 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1.经济基础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 力的显著提高。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 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 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 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 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 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 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具有典 型意义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④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最终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了 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 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以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 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中央的直接辖区(郡县)日益 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⑤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又将天下分为十三州部,派 刺史巡察地方,监督官吏,打击豪强。刺史官虽小,但因其代表中 央监察地方,故而权力很大。慢慢地,刺史开始侵夺地方官僚的权 力,州也由监察区逐步演变为行政区。到了东汉末年,州正式成为 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3.“汉承秦制”的影响 (1)“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 阶级的专政。 (2)“汉承秦制”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 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
品悟 史学新论·多维探究 探究一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1.西周“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史学新论]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 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 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 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发现问题 西周政治中的“贵族色彩”这一提法,很受高考 关注。 命题角度 西周制度创新的特征;周秦之间政治“大变局” 的内涵;“共主”与“独制”的比较。
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 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 地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战 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变法,废除了旧 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二、走向“大一统” 1.秦朝统一的背景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 到发展;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了局部的统一。 (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4)民心基础,经过长期的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2.秦统一的过程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 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 建王朝。
3.郡县制的利弊得失 [史学新论]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 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 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 之……不知有司之官……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 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发现问题 顾炎武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认识郡县制,蕴含着限 制皇权的新思想。 命题角度 郡县制对君主专制的影响;郡县制的变革与封建 社会晚期的社会转型;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 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 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 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我国走向了封建“大一统”,秦朝完成了 国家统一,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 称“汉承秦制”。汉代在承袭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所“损益变 化”,如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察举制、编户齐民等对后世产 生了重要影响。
(2)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 整套官僚制度,建立了以丞相和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 又进行了一些配套制度的建议,包括俸禄、官吏选拔、“上计”制 度等。这些行政制度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 有效保障。 (3)郡县制的逐步确立: 战国时代,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 权的有效体制。郡县制度的确立彻底摧毁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 物质基础,为自上而下贯彻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扫清了道路,是中国 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 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 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 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发展” 1.由分裂走向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割据纷争、统一局面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 统一的必然趋势。 (1)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到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 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 (2)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社 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 济基础。
(2)创立了包括察举制、皇帝征召在内的选官制度 ①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 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 ②东汉时期,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随着豪强 地主势力的发展,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控制,门第族望成 为察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3)户口、土地登记制度进一步发展 两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 户齐民,他们身份独立,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 兵役。
4.思想文化的变革 (1)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①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 间无任何学术可言。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渐 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 ②“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 改革。首先,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 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 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 一种独立的活动;最后,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3.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①建立皇帝制度,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国家的司 法、行政、军事大权集于一身,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 互不统属。三公之下还有很多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的重要官职, 合称九卿。中央各级官员在地位、权力和职责方面处于既配合又 牵制的状态,使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③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负责征收赋税、维持地方治安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④为了保障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并发挥正常的效能,秦 朝的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选拔和考核国家官吏的制度。
2.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 [史学新论] 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 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 房屋排列、食器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发现问题 材料作者用唯物辩证史观看待西周的分封制。
命题角度 周代社会生活的差异反映的等级秩序的实质。
3.剧烈变化的政治体制 (1)从世卿制到任官制: 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这种变化的具体 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这些新因素与社会政治文明 演进的总趋势是相适应的。在官僚等级制度下,官吏不能世袭,可 能随时受到升迁、罢免,而享受报酬的形式也由土地为标准改为以 实物为支付手段。这从根本上冲击了血缘宗法关系,并直接摧毁了 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度。
(3)从形式上来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这为实现全国统一 创造了条件。
(4)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 望和人心所向。
(5)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融合进一步加 强。这些因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强,为秦汉时 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