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音乐鉴赏《怀念肖邦》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鉴赏《怀念肖邦》教学设计

《怀念肖邦》课型:音乐欣赏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等教学内容:欣赏肖邦的《玛祖卡》《波罗涅兹》《夜曲》《练习曲》《圆舞曲》等。

教学重点:欣赏感受钢琴诗人肖邦的代表作品,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分析肖邦作品富有诗意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欣赏对比、感受分析等方法教学目标:1.认识、了解肖邦的生平,感受肖邦作品的诗意的表达以及他对祖国的眷恋与爱国主义的情怀。

2.聆听、分析和对比他的代表作品,了解“玛祖卡”、“夜曲”、“练习曲”、“圆舞曲”及“叙事曲”等各种音乐体裁的特点,了解他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认识他对钢琴艺术所做的贡献。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与课堂的评价活动,从而加深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的感受,能够归纳、总结肖邦音乐的艺术价值和他所获得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课前曲:1.欣赏《雨滴前奏曲》,观看欧洲风景的油画。

2.欣赏《C小调革命练习曲》马克西姆演奏。

(两首作品看学生进教室时间和情绪而定)一.导入:1.同学们,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涌现了一批音乐大师,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往往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对音乐所做的贡献,给予他们美好的赞誉,例如:巴赫人们称之为音乐之父,舒伯特人们称之为歌曲之王等。

提问欣赏“圆舞曲之王”是谁?“圆舞曲之父”是谁?出示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画像以及他们的美称,提问学生三位音乐家的名字。

音乐神童:莫扎特;乐圣:贝多芬;钢琴诗人:肖邦。

出示诗人海涅的话:“他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更不是德国人,他有更高贵的血统,他来自莫扎特、拉斐尔、歌德的国土,他的真正的祖国是诗的国家。

”提问学生海涅说的是谁?每一位作曲家都会创作优美抒情、富有诗意的作品,而肖邦的作品是最富有诗意的,所以他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

2.点出课题:《怀念肖邦》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读过了许多文人墨客写下的文学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肖邦,去怀念这位浪漫主义音乐家一生,去品味他用钢琴写下的音乐诗篇。

二.肖邦的生平介绍和作品概况:了解肖邦的生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让我们尝试先快速阅读然后反馈的方式,来简要了解一下他的生平。

1.学生快速阅读肖邦的生平。

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补充的方法回顾肖邦的一生。

(1)出生年月:1810年3月1日。

出生地:波兰华沙近郊的小镇——热那佐瓦-沃拉。

(2)何时,为何去巴黎:1831年,国家失去主权。

提问学生为什么肖邦不在国内参加战斗,而去巴黎?(埋下伏笔,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3)离开祖国时朋友送他什么:一个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一直陪伴他到生命的尽头。

(4)遗嘱:嘱托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葬在了故乡的土地上。

由此看出,肖邦是一位将祖国与民族视为生命的钢琴诗人。

(5)他的作品被舒曼称作:“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3.总体介绍肖邦的作品:肖邦一生创作近两百首作品,几乎全是钢琴作品,他是一位世界上少有的、将自己全部才华和个人情感献给钢琴艺术的音乐家。

他的创作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他提升了很多体裁的创作空间,有的体裁还是他首创的,是一位很有革新精神的音乐家。

4.介绍对肖邦钢琴艺术的影响极为重要的两个人。

(1)埃尔斯纳教授,教授肖邦演奏技艺和作曲技巧,还经常鼓励他参加革命运动。

在他的影响下,肖邦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斗争性、史诗性悲壮的音乐诗篇。

例如他的《英雄波洛涅兹》,“波洛涅兹”又称“波兰舞曲”。

听片段,说出乐曲描绘了什么场景?(波兰人民为争取独立而战斗的场景)(2)乔治·桑,法国浪漫派女作家,是个很有个性的人物。

她与肖邦一起生活了九年,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肖邦一生中生活最安定最幸福的时期,他的创作达到了个人巅峰。

三.欣赏肖邦的《夜曲》与《叙事曲》1.欣赏《降E大调夜曲》片段。

要想认识钢琴诗人的浪漫气质,领略钢琴诗篇的独特韵致,我们不妨从肖邦的《夜曲》开始。

(1)学生欣赏《降E大调夜曲》片段,观看“夜曲”的体裁介绍。

学生谈谈初次欣赏乐曲的感受。

(2)再次欣赏感受,请学生从音乐的语言:旋律的起伏性、装饰性以及节拍、速度等方面去感受钢琴诗人的浪漫气质。

老师弹旋律片段,启发学生去感受乐曲的节拍、力度、织体和装饰音的效果。

老师小结:作品是三拍子,中等速度,力度轻柔,旋律优美流畅,连绵起伏,很多装饰音增添了乐曲的浪漫气质。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旋律中都会有装饰音,但是肖邦的装饰音最清新自然,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感觉。

2.欣赏《f小调第四叙事曲》片段。

(1)学生欣赏《f小调第四叙事曲》片段,观看“叙事曲”的体裁介绍。

请学生从作品的体裁特点感受钢琴诗篇的独特韵致。

老师小结:作品旋律连贯,富于歌唱性,具有叙述性的特点,和文学有密切的联系。

肖邦是器乐叙事曲的首创者,他的叙事曲的题材选用的都是波兰一位爱国诗人的叙事诗写成的。

(2)肖邦两个时期的作品特点介绍:提问《叙事曲》是肖邦哪个时期的作品?学生观看课件,了解肖邦作品的划分。

知识链接:肖邦作品分为两个时期。

一:华沙时期(1817年-1830年)创作已经达到成熟,大部分作品欢快明朗,充满活力与浪漫的气息。

二:巴黎时期(1831年-1849年)创作高峰期,充满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冲突,音乐形象深刻而丰富,时而忧郁孤独,时而激情澎湃。

3.介绍肖邦作品名称和个人信条,感受肖邦的人格魅力。

刚才,我们通过两首作品,感受到了钢琴诗人的浪漫气质,领略钢琴诗篇的独特韵致,总体来说是这样的:优美抒情、清新淡雅、宁静深沉、浓浓的诗意、淡淡的忧郁、浪漫的色彩……至于具体是哪种感受,我们每个人由于个人经历不同,欣赏同一首作品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

正因为如此,肖邦最反对人们用文字去解释他的作品,让音乐本身去说话,“让人们去猜吧”——这就是肖邦的信条。

因此,他的作品大多只标上调式调性和体裁及编号。

知识回顾: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

提问学生肖邦的作品属于哪一类音乐呢?显而易见是“无标题音乐”。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很多音乐家用炫耀技巧来取悦听众,争名夺利,而肖邦却坚持他的信条,坚持着个人的创作风格,在那个时代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四.欣赏肖邦的《玛祖卡》和《圆舞曲》刚才,我们领略了肖邦“夜曲”与“叙事曲”的浪漫主义的诗意,那么他的“圆舞曲”将会带给我们说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欣赏他的《升c小调圆舞曲》Op64 Nr2。

1. 介绍欣赏“圆舞曲”(学生自己阅读)2.欣赏《升c小调圆舞曲》因为音乐是听觉和时间的艺术,它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所以,请同学拿出笔来,翻开书161页,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记录乐曲分为几个部分,乐曲的结构是怎样的,每部分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3.欣赏《升c小调圆舞曲》前四个部分。

4.乐曲分为四个部分,这四部分的顺序A+B+C+B。

老师弹奏三个主题,帮助同学们回忆一下再进行判断。

和结构严谨、富有理性的古典主义音乐比起来,肖邦的作品结构自由、充满个人情感,突出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风格。

肖邦的《圆舞曲》超越了它原有伴舞的实用性,赋予了它具有浪漫主义气质从而更有诗意,更有艺术性了。

五.欣赏肖邦的《玛祖卡》提问学生肖邦富有诗意的创作风格来源于哪里?请一个同学朗读一段话。

1.学生配乐朗读《肖邦故园》中的一段话。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

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紧密得多。

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这是《肖邦故园》中的一段话,这句话的意思大家很清楚。

家乡的一景一物给肖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当中处处流露出对故乡的思恋。

他的《玛祖卡》是他具有民族性的重要体裁。

2.介绍欣赏“玛祖卡”“玛祖卡”是发源于波兰的一种民间舞蹈,18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

这种舞蹈有什么特点?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吧,请你注意舞蹈的表演形式,舞蹈音乐的节拍、情绪等。

(1)欣赏一段波兰民间舞蹈“玛祖卡”视频。

(2)说说“玛祖卡”的特点。

“玛祖卡”的表演形式是男女双人集体舞,舞蹈音乐是中速,三拍子,主要乐器有:小提琴,手风琴等,还有舞者的口哨声使舞蹈的情绪活泼热烈。

3.肖邦对《玛祖卡》的贡献肖邦采用了“玛祖卡”的节奏,吸取了波兰民间音乐的精华进行开创性的创作,15岁就完成了他的第一首《玛祖卡》。

埃尔斯纳教授常对他说:“你是天才,你要为人民写作,要有民族性。

”因此,肖邦虽然身在异国他乡近20年,一刻也没有忘记过自己的祖国,一生共作有58首“玛祖卡”,成为他重要的创作领域而使波兰的民族音乐传遍全世界。

4.对比欣赏《降B大调玛祖卡》和《f小调玛祖卡》片段(1)欣赏《降B大调玛祖卡》和《f小调玛祖卡》片段,从作品的速度、力度、情绪和风格分析。

《玛祖卡》重要的特点是:节奏重音不仅在第一拍,时常会落在第二第三拍上。

(安排复听或老师弹片段帮助学生理解)5.老师小结:经过两首玛祖卡的欣赏,我们明显感受到了“钢琴诗人”的心理历程,这位自称是“波兰孤儿”的音乐家,把对祖国的担忧,对家乡的亲人的思念都写进了他的音乐诗篇之中,特别是他的这首最后的作品,仿佛是在尽最后一点力气怀念故乡的歌声。

五.欣赏《C小调革命练习曲》1.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1930年,肖邦忍痛离开了深爱的祖国,他是怎样情形下离开的呢?我们来看电影中是怎样说的。

(1)观看电影《一曲难忘》片段问学生以上片段可以看出肖邦是一个怎样性格的艺术家?肖邦是不畏权贵,爱憎分明,富有正义感的爱国艺术家。

因为他严词拒绝了为沙俄派来的统治者演奏,也因为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亲人和老师一再要求他去国外。

最后,他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不是亲自参加战斗,而是有责任去国外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用音乐来歌颂自己的民族,为人民谱写战斗的歌曲。

1830年,在亲人的敦促下,他被迫离开了。

第二年,就是1931年,他在去巴黎途中,震惊地得知华沙起义失败了,悲愤难抑写成了一首作品。

(2)听《革命练习曲》片段,提问曲名。

2.分析作品的体裁,看谱例,说出这首练习曲重点练习的左手还是右手?听片段判断,练习左手快速演奏技巧。

肖邦练习曲的价值就是他赋予练习曲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从而提升更高层次的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

3.分段欣赏,老师引导学生边听边分析:从这支曲子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曲家愤怒的呐喊、激越的呼唤、痛苦的倾诉、忧郁的哀思、英雄的气概、必胜的信念等思想情感。

赏析三个片段,指出你感受到以上哪些情绪,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片段一:左手涌动的音流表现了肖邦为祖国焦虑的情绪,右手铿锵的和弦表现出他愤怒的呐喊。

片段二:连续的附点节奏表现了波兰人民前赴后继地为争取独立而斗争的情景。

片段三:先是渐慢渐弱,悲痛的音调,仿佛是为祖国独立战斗而牺牲的战友的哀思,最后右手刚毅的和弦戏剧性的结束,又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性气概和对祖国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