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体合同流程

集体合同流程

集体合同流程篇一:集体合同的订立程序集体合同的订立程序1、确定协商代表。

集体合同的当事人为劳动者团体和用人单位。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只有基层工会委员会才有资格代表劳动者团体与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尚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订立。

劳动者一方的协商代表由工会选派。

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协商代表由本单位职工民主推荐,并经本单位半数以上职工同意后产生。

职工一方的首席代表由本单位工会主席担任。

工会主席可以书面委托其他协商代表代理首席代表。

工会主席空缺的,首席代表由工会主要负责人担任。

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劳动者一方的首席代表从协商代表中民主推举产生。

用人单位一方的协商代表由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指派,首席代表由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担任或由其书面委托的其他管理人员担任;在区域性、行业性的集体合同协商中,协商代表和首席代表由企业推举产生。

任何一方均可以外聘专业人员担任,但应由首席代表出具书面委托,并且外聘的代表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总数的1/3。

值得注意的是,劳资双方的协商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至少3人,并且各方确定一名首席代表。

2、提出协商要求。

劳资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均可就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以及相关事宜,以书面形式向对方提出协商要求,收到协商要求的一方应自收到协商要求之日起20日内以书面形式回应,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进行平等协商。

3、进行协商前准备。

双方协商代表应在协商前进行有关准备工作,如了解与协商内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收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协商意向所持的意见,拟定协商议题,确定协商的时间、地点等事项,共同确定一名非协商代表担任记录。

4、召开协商会议并形成集体合同草案。

协商会议由双方首席代表轮流主持。

经过会议协商达成一致的,据此形成集体合同草案,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确认。

5、职代会讨论通过。

集体合同草案,应提交职代会或全体职工讨论。

职代会和全体职工讨论草案,应当有2/3以上职工代表或职工出席,并经全体职工代表或职工半数以上同意,草案方获通过。

6、签订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草案经依法讨论通过后,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签订。

7、报送、审查与公布。

集体合同签订后,应将合同文本报送劳动行政部门。

劳动行政部门应对报送的集体合同的内容、程序以及双方主体资格等方面进行审查,如果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可以指令当事人予以修改。

如果未提出异议,15日之后,集体合同即生效。

集体合同生效后,用人单位应将集体合同公示公布。

山东省劳动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集体合同报送审查规定》的通知20XX-05-29 浏览:1034 发表评论打印本页分享|鲁劳发[1996]305号字体各市、地劳动局,省直各部门,中央驻鲁各单位,济南军区,济南空军,省军区,海军青岛基地: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集体合同报送审查管理工作,现制定《山东省集体合同报送审查规定》,并印发给你们,望贯彻执行。

集体合同审查管理是劳动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各地应予以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正常的工作制度,充实人员,保障必要经费。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协同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好已签订集体合同的催报补审工作,督促企业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报送。

请各市地在每个季度第一个月的10日前将审查生效的集体合同和《集体合同报送审查统计表》报省劳动厅。

山东省集体合同报送审查规定第一条为加强集体合同管理,规范集体合同报送审查行为,确保集体合同合法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劳动部《集体合同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集体合同的报送审查,适用于本规定。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负责集体合同的审查工作。

省属单位、中央及部队驻鲁单位的集体合同由省劳动厅或由省劳动厅授权市、地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市、地属以下单位集体合同的审查由市、地劳动行政部门确定。

第四条集体合同签订后,单位应当在七日内(公休日和法定节假日除外)将集体合同一式四份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并附报下列材料:(一) 签订集体合同的说明一式二份。

说明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双方首席代表及协商代表的产生情况;2.集体合同的起草情况;3.双方代表就集体合同内容协商的过程;4.集体合同主要条款的说明;5.协商过程中争议较多问题的处理过程及办法;6.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情况。

(二) 集体合同基本情况送审登记表(附后);(见下表见下表)(三) 单位法人资格证明和工会社团法人证明复印件各二份;(四) 法定代表人和工会主席(未设工会的提供工人首席代表)的资格证明、身份证复印件各二份;(五) 法定代表人和工会主席委托他人担任首席代表的书面授权委托书;(六) 受委托首席代表的身份证复印件;(七) 职工一方协商代表的劳动合同书复印件;(八) 单位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

第五条集体合同审查的内容:(一) 双方的资格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职工协商代表是否与企业存在劳动关系等;具备企业法人资格、跨行政区域的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法定代表人可以委托所属下一级企业或子公司的负责人与工会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二) 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是否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是否经职工大会代表审议讨论通过;(三) 集体合同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是否符合国家或地方宏观调控政策,合同条款是否公平等;(四) 单位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第六条劳动行政部门审查集体合同的程序:(一) 登记、编号;(二) 审查;(三) 制作《集体合同审查意见书》;篇二:集体合同签订流程集体合同签订流程图篇三:集体合同签订流程图集体合同签订流程图篇四:集体合同如何操作集体合同如何操作张劲松20XX-11-30 21:02:05: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XX年09期 20XX年4月30日,《武汉市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通过审核并生效。

这一国内涉及从业人员最多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签订,是继20XX年6月29日《劳动合同法》审议通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之后,又一次将劳资双方利益调整的话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那么有了劳动合同为啥还要额外推行集体合同?集体合同对于企业方来说真是“狼”又来了么?企业内部签订集体合同又应该如何操作?集体合同是什么集体合同是由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组织内全体劳动者与组织签订的用于明确劳动报酬、工作条件、劳动保护、工作时间等事项的书面协议。

集体合同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期的英国,是工人阶级为了平衡劳动者个体与用人单位之间力量对比、争取基本劳动条件保证而进行斗争的胜利果实,同时也是资产阶级企业主平息、安抚工人产业行动的一种妥协手段。

因此在劳动合同之外推行集体合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通过劳动者群体的力量建立一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力量均衡的谈判、沟通平台,同时劳资双方就劳动条件等事项进行彼此能够接受的妥协,缓和劳资关系。

那么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劳资关系并不紧张,甚至在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本身就是企业主人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签订集体劳动合同呢?通过已经实施的案例看,集体合同一方面能够保护劳动者权益,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集体合同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承载企业与员工共同的愿景、帮助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集体合同是“狼”来了吗经历了《劳动合同法》洗礼后,集体合同对于企业方来说是“狼“来了吗?这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集体合同让劳动者有了与用人单位事实上对等谈判的权利,集体合同签订后,用人单位还要根据合同约定增加改善劳动条件、保证员工薪资增长等方面的成本和费用。

从表面上看,集体合同对于企业方来说是有害无利的枷锁,集体合同的签订过程也纯粹是劳资双方此消彼长的竞争型协商,与承载企业和员工共同的愿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根本不搭边。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下面我们针对企业内部集体合同用自身签订集体合同后尝到的“甜头”,帮企业方打开心锁:1.承载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愿景集体合同中除了约定基本的劳动条件改善、薪资增长等标准外,还可以将企业的愿景、经营目标以契约形式纳入到集体合同当中,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通常情况下,员工认为企业的愿景、经营目标与自己关系不大,往往漠不关心,企业的价值观、员工行动准则和实务指南都是企业单方面强加给员工的包袱,员工不愿用心去贯彻。

在集体合同中纳入这些,让员工将其作为自己应该履行的合同条款去斟酌、讨论,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前征求意见环节,将企业的价值观、使命等向员工解释并吸取员工的意见对上述内容进行修改,使企业愿景真正从员工中来并变成员工自己的事。

比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在集体合同中约定以下条款:“双方再次确认企业的愿景为;甲乙双方均以是否有利于企业愿景的达成作为未来处理企业内部事务时的判断依据;公司员工应严格遵守《员工行为准则》(详见合同附件1),违反准则者按照《员工奖惩制度》(详见合同附件2)予以处罚。

”此外,在约定了基本的薪资增长标准基础上,可以将企业经营目标达成情况与员工个人薪资福利联系在一起,从而调动员工完成经营目标的积极性。

比如在集体合同中约定以下条款:“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应根据政府公布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本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

协议期内,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不低于___%,员工工资不低于地区最低工资标准。

此外,如果公司年度净利润指标超过计划额的__%,所有年底综合考评__分以上的员工可以获得__元的现金奖励。

”以此类推,还有很多涉及企业与员工共同利益的事项可以写入集体合同中,将企业单方面制订的规范交给员工去讨论、修正,最终纳入集体合同成为劳资双方共同意志的体现,实现管理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

2.变被动为主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事求是地讲,集体合同中规定的劳动条件改善、员工薪资增长等条款其实并不是工会、员工代表通过集体协商向企业“逼宫”的产物。

在四处闹“民工荒”的当下,企业劳动条件差、薪资待遇低,招聘和保留员工都会很难,即使没有集体合同约束,企业也会根据人员的流动情况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提高薪资待遇。

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没有集体合同情况下,往往是员工大量流失或者实施产业行动后,企业才被动地采取应对措施,而签订集体合同,则是企业主动将劳动条件、薪资增长等敏感话题摆在桌面上与员工进行协商,明确企业的改善目标,给员工吃下“定心丸”,这样企业增加的成本、费用与没有集体合同的企业相比不会有太大差异,但却使企业在员工关系方面变得更为主动:一方面员工关于薪资增长、劳动条件等方面的诉求通过集体合同得以解决,消除了绝大部分的劳动争议隐患,稳定了员工队伍;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协商环节,员工对企业的处境、利润状况、面临难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未来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也会表现出更多的体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