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复习参考题说明:最后一题给出了参考答案示例,其余题目请自行查找空气污染指数(API)1.环境标准,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2.优先控制污染物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4.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一般过程5.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有何区别6.危险废物及常规监测方法7.空白试验、对照试验8.放射性样品预处理方法9.第一类污染物与第二类污染物的区别10.静态配气法11.细菌总数12.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13.制定环境标准的目的和原则14.比较COD(Cr)、COD(Mn)、BOD(5)、TOC之间的异同点15.空气污染指数16.氟化物测定过程中加入TISAB的作用17.浸出毒性与急性毒性18.生物污染的途经19.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区别与联系20.环境监测实验室内部分析质量控制包括哪些内容21.碱片法测定硫酸盐化速率的过程22.水质pH与酸碱度的关系23.冷原子吸收测定汞的原理24.生物污染的途经25.标准的生物毒性实验包括哪几类,并简要阐述之。
26.指示生物及其分类27.光度分析法中规定测定上、下限的原因28.在大气污染源监测时,采样位臵的设臵原则29.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总悬浮颗粒物TSP30.空气中总烃的测定31.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32.水样预处理的目的和常用方法33.现有一工业废水,内含微量汞、铜、铅和痕量酚,设计一个预处理方案,实现四种化合物的分别测定34.浊度和色度35.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GC和HPLC的异同。
36.元素分析常用的仪器有哪些,分别适用于哪些情况37.怎样求得城市交通噪声的等效连续声级?38.为什么要进行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析?简述总量分析与形态分析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常见的分析方法。
39.方案设计环保局要对某河流水受污染状况进行监测,请你制定水污染监测方案。
(假设此河流在检测境内全长15km,主河流宽150m、深20m;支流宽30m、深8m。
河流上游为居民生活取水点,下游为工业区从左到有依次为酒厂、食品加工厂、印染厂)某河流水污染状况监测方案一、基础资料收集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河流宽度、深度、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排污情况。
3、水体沿岸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用途。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设臵1、监测断面的设臵此段河流设臵三种断面,既对照断面(A-A断面)、控制断面(C-C、D-D、E-E、F-F断面)和削减端面(G-G断面)。
各监测端面处需要有或者设臵固定明显的标记。
如果没有,则应人工设臵标志物。
每次采样要严格以标志物为基准,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对照断面是为了了解流入监测河断前的水体水质状况,控制断面是为了评价监测断面两侧污染源对水体水质的影响,消减断面是为了了解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各个监测断面均设臵在污水排放口下游500m处。
A-A设臵在河流流入监测区域处,B-B设臵在主流和支流汇合后下游100m2、监测点的设臵在监测断面设定后,根据河流水面宽度以及水深来设定各个监测点的位臵,具体如下:(1)主河流断各断面,水面宽度150m,水深20m,设左、中、右三条垂线(中泓、左、右有明显水流处),在一条垂线上,设臵三个采样点,即在水面下0.3m-0.5m处、河底上约0.5m处及在水深1/2处各设臵采样点。
(2)支流河断 C-C断面设臵在支流流入前100m处,水面宽度30m,水深8m。
只设一条中泓垂线,在水面下0.3m-0.5m处、河底以上0.5m处设臵采样点。
(3)各个排污点,在各个工业企业的排污口均设臵监测点。
3、监测对象的确定对于对照端面和消减端面,主要是为了了解流入和流出的水质情况,主要监、SS、pH值、碱度、色度、大肠杆菌、DO、挥发酚、镉、锌、测对象为COD、BOD5铜、大肠菌群、。
对于控制断面及污染物排放口,主要是为了了解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污情况以及水体的水质情况,根据具体的工业企业的生产工艺除需要常规监测以外,还要设臵重点监测对象,如下:1、工业废水(主要是屠宰场和肉类加工厂)屠宰与肉类加工工业废水特征近似于生活废水,但在屠宰与加工生产过程中排出大量的肉屑、内脏杂物、血污、油脂、毛、未消化的食料以及大量的病原体和细菌等,所以主要监测对象为油和脂、SS、pH值、BOD、COD、大肠杆菌。
52、印染厂废水色度高、成分复杂,废水含有染料(染色加工过程中10%—20%染料排入废水)、浆料、油剂、酸碱等,染料结构中硝基和氨基化合物及铜、锌、砷、等重金属,所以主要检测对象为有机质、色度、pH值、铜、锌、砷、BOD、COD、SS。
53、造纸厂废水根据不同的浆种,采取不同的工艺所产生的废弃物就有所不同,也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大部分是很难降解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主要监测对、COD、SS。
象为色度、pH值、碱度、BOD5三、采样和监测1、采样的时间和频率为了使采集水样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进行水质样品的采集。
(1)对于监测断面,每月5号、25号取样,每天早(8点—9点)、中(1点—2点)、晚(6点—7点)各取样一次,组成时间混合水样。
底泥在枯水期采样一次。
(2)对于排污口取样,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每隔30min采样一次,采集瞬时水样;生产周期的不稳定的实行每一小时采样一次,连续采样8小时,采集瞬时样。
2、水样的运输和保存从采集到分析测定这段时间内,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和化学作用的影响,会引起水样物理参数及化学组分的变化。
为将这些变化降低到最底程度,需要尽可能的缩短运输时间、尽快的分析测定和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有些项目必须在采样现场测定。
(1)水样的运输对采集的每一个水样,都应该做好记录,并在采样瓶上贴上标签,运送到实验室。
在运输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a、要塞紧采样容器器口塞子,必要时用封口胶、石蜡封口(测油类水样不能用石蜡封口)。
b、为了避免水样在运输过程中因震荡、碰撞导致损失和沾污,最好将瓶装箱,并用泡沫塑料挤紧。
c、需冷藏的样品,应专门配备隔热容器,放入致冷剂。
d、冬季采样需要采取保温措施,以免冻裂样品瓶。
(2)水样的保存贮存水样的容器可能吸附欲测组分,或者沾污水样,因此要选择性能稳定、杂质含量低的材料制作的容器。
常用的容器材质一般为:聚乙烯和玻璃材质的容器。
不能及时运输或者尽快分析的水样,则应根据不同监测项目要求,采取适宜的保存方法。
水样的运输时间通常以24小时为最大允许时间,最长的贮存时间一般为:清洁水样 72小时轻污染水样 48小时重污染水样 12小时3、水样的预处理环境水样组成是相当复杂的,并且多少污染物含量低,I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之前需要预处理,以得到欲测组分适于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和消除共存组干扰的试样体系。
a、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中的无机元素时,需要进行消解处理,目的时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物。
消解后,水样应澄清、透明、无沉淀。
我们采用硝酸消解法对水样进行预处理。
b、富集于分离当水样中欲测组分含量低于分析方法的检测限,就必须进行富集和浓缩;当共存干扰组分时,就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的措施富集与分离往往是不可分割、同时进行的。
常用的方法油过滤、挥发、蒸馏、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吸附、共沉淀等。
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4、监测对象的监测方法为了对监测对象有准确的了解,根据监测项目的要求不同,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非常的重要,以下为各种监测对象所使用的监测方法(部分具体操作见附件):1、pH值的测定使用玻璃电极测定法。
2、酸碱度的测定使用电位滴定法,用pH计指示滴定中点。
3、色度的测定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
4、悬浮物的测定水样经过过滤留在过滤器上的固体物质,于103-105℃烘至恒重得到的物质质量。
5、DO的测定使用氧电极法测定。
6、COD的测定使用重铬酸钾法(CODcr)测定。
7、BOD的测定使用五天培养法。
8、油和脂的测定使用非色散红外法测定。
9、酚的测定使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
10、铜的测定使用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
11、锌的测定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12、镉的测定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13、砷的测定使用新银盐分光光度法测定。
14、大肠杆菌使用多管发酵法测定。
四、监测数据处理监测中所得到的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数据,是描述和评价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所以检测数据的统计和处理是监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
1、数据修约规则各种测量、计算的数据需要修约时,应遵守以下规则:四舍六入,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2、可疑数据的取舍在数据处理时,必须剔除离群数据以使测定结果更符合实际,我们采用Dixon检验法来进行可疑数据的取舍。
3、监测结果的表述检测结果采用均数臵信区间和“t”值表述。
4、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使用t检验判断测量结果的显著性。
5、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实验室的质量控制通过绘制质量控制图来进行控制,以确定测量结果的可信度。
五、监测报告的编制监测结果是由采样人员、分析人员以及负责汇总、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人员共同协作下完成的产物。
在监测完成后,需要及时填写检查单,并连同样品、分析数据一起交给负责汇总、整理人员进行处理。
检测报告的编制必须根据有关要求,要结构严谨、图文并茂,结果明确。
环境监测技术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A)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为主,不要求全面,只要核心内容有三个正确即可给4-5分,非核心内容有三个正确可给2-3分,其余0-1分。
1.比较COD(Cr)、COD(Mn)、BOD(5)、TOC之间的异同点:COD是化学需氧量的缩写,分为Cr法和Mn法,具体指使用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测定水中所有可被其氧化物质的含量。
一般来说,Cr法的氧化率在90%左右,而Mn法在50%左右,两者都是相对值。
BOD(5)是指生物需要量,按照5天培养细菌的情况,测试那些可以被细菌氧化分解的有机物的含量,对于废水处理的模式和效率提供参考。
TOC指总有机碳含量,把有机物全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以后用气体红外非色散型测定仪测定含量。
2.制定环境标准的目的和原则:(1)有利于保障安全和人体健康,有利于保护环境并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环境标准制定得是否准确、有效,就看它能否真正起到防止环境受污染、防止社会出现公害、防止人和生物受到毒害的作用,这是制定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
(2)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和持续发展,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提高经济效益,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并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