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_第三章_统计整理(补充例题)

《统计学》_第三章_统计整理(补充例题)

第三章统计整理
计算题
例1、某厂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单位:公斤)
162 158 158 163 156 157 160 162 168 160
164 152 159 159 168 159 154 157 160 159
163 160 158 154 156 156 156 169 163 167
试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并计算出频率。

解: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

152154 154 156 156 156 156 157 157
158158 158 159 159 159 159 160 160
159160 162 162 163 163 163 164 167
168 168 169
最大数=169,最小数=152,全距=169-152=17
例2、某企业50个职工的月工资资料如下:
113 125 78 115 84 135 97 105 110 130
105 85 88 102 101 103 107 118 103 87
116 67 106 63 115 85 121 97 117 107
94 115 105 145 103 97 120 130 125 127
122 88 98 131 112 94 96 115 145 143
试根据上述资料,将50个职工的工资编制成等距数列,列出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

解: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

6367 78 84 85 85 87 88 88 94 94 96 97
9797 98 101 102 103 103 103 105 105 105
106107 110 112 113 115 115 115 115 116
117118 120 121 122 125 125 127 130 130
例3、有27个工人看管机器台数如下:
5 4 2 4 3 4 3 4 4
2 4
3
4 3 2 6 4 4
2 2
3
4
5 3 2 4 3
试编制分布数列。

解:【分析】“工人看管机器台数”是离散型变量,变量值变动范围很小,变量值项数也很少,应编制单项变量数列。

编制结果如下:
为了研究工人数同产值和劳动生产率两指标的依存关系,试按工人数进行等距分组,组距和组数自行确定。

每组计算:(1)工厂数;(2)工人数;(3)产值(总产值和平均每个工厂产值);(4)每个工人的平均产值。

请使用汇总表进行汇总,把汇总结果用一张统计表表现出来,并做简单分析。

解:【分析】本题总体单位数少,只有15个工厂,组数不能太多。

分组标志(工人数)最大最小标志值之差为
448-160=288
考虑分为三组,组距为288÷3=96,可上调到100作为分组的实际组距。

根据统计整理的程序,首先使用汇总表进行汇总:
资料表明,产值明显地随着工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工人生产效率并不随工厂工人数的增加而提高。

这里,工人数在150-250人的工厂组劳动生产率(1.28万元)同350-450人的工厂组劳动生产率(1.25万元)相差无几,而工人数在250-350的工厂组劳动生产率偏低了。

说明要有适当的企业规模,才有好的规模效益。

例5、有纺织企业的纺织设备效率资料如下,试编制成分布数列、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数列,来说明这两年30个企业设备效率的变动情况。

解:【分析】纺织设备“每千锭时产量”属于连续型变量,应采取组距式分组,编制组距数列。

在编制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数列时,要注意各组名称用上限或下限表示的特点。

我们把各纺织企业1月份每千锭时产量资料分成五组,编制的数列如下:
向下累计的频数和频率数列:
向上累计可见:按1月份每千锭时产量分组,基年年产量750千克以下的企业有17个,占企业总数的57%,而报告年只有11个,占企业总数的37%。

再从向下累计来看,按1月份每千锭时产量分组,基年年产量达到800千克以上的企业有3个,占企业总数的10%,而报告年增加到7个企业,占企业总数的23%;且报告年有2个企业1月份产量达到850千克以上,而基年没有,说明这30个纺织企业设备效率报告年比基年有明显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