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运算定律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给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 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 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多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如“每组有几人?”可直接解决。学生 们提出的问题都可展示,为后面的例题教学做准备。
2.例 1。
(2)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 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 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
教学建议
1.可以参照第 1 节的教学建议。只是在概括规律的过程中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过 程中,注意利用学生在上节内容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本节内容可以用 3 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
编写意图
这幅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 境。
编写意图
例 1 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 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一般都能说出 4×25 和 25×4 两个算式。接着提问: 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然后让学生 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再提问: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 律吗?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乘法交换律已有初步的认识,这里通过具体例子,采用不 完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发现任意两个数相乘都有同样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 自己给这个规律命名,由于学生刚学了加法交换律,所以一般都能自己说出乘法交换律的 名称。
3.例 2 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 2 仍然是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 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 乘法结合律,其教学的安排与例 1 大致相同。
(2)第 35 页“做一做”的两道题分别是乘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与乘法结合律在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目的在于通过应用加以巩固,加深印象,并使学生初步看到乘法 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作用。
4.例 3 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 3 继续由主题图引出新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解决 这个问题可以用每组的人数乘组数,即(4+2)×25;也可以分别算出挖坑、种树的人数 与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相加,即 4×25+2×25。两种算法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因而计 算结果相同,所以可用等号连接两算式。有了前面几次类似的学习经历,教材通过比较、 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就相对简略一些。
第 7 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判断上下两个算式是否得数相等,并说一说 理由。在确信每组得数都相等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选择每组中自己认为能算得快一些的算 式,算出得数,并说一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第 8 题是一道可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会以“角”为单位,列出 5×45 或 45×5 的算式,计算时再用乘法分配律。也会有学生这样算:
然后,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 个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乘法交换律吗?看看谁的表示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得出 a×b=b×a 之后,应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 a、b 可以是哪些数?从而促使学生体会用字母 表示数,能把运算规律非常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
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为促进学习的迁移,教材在得出 (4+2)×25=4×25+2×25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类推出 25×(4+2)=25×4+25×2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也有这样的安排。但不要误认为这两种形式出全,才是完整 (a+b)×c=a×c+b×c
a×(b+c)=a×b+a×c 的乘法分配律。由于乘法交换律建立在前,因此只要得出两种式之一,就可以依据乘法 交换律得出另一种形式,所以不必要求让学生同时记忆两种形式。
(3)“做一做”的两道题可以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再作交流。第 1 题的右边一题, 交换位置验算时出现了三位数的乘法。由于百位上是 1,多数学生有能力类推。对于有困 难的学生,教师可给予指导,或者请会算的学生介绍,由学生教学生。第 2 题学生容易想 到的算式是 2×24×5 或 24×2×5,这里可以允许学生按运算顺序算,因为后面第 3 节的 例 4 还会专门讨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当然也可以启发学生依据所学运算定律使 计算简便,即 2×24×5=24×(2×5)。如果有学生直接列出 24×(2×5)或 2×5×24 之 类的算式,应予以肯定。因为其中有的学生在列式时就考虑到了怎样使计算简便。
第 5 题,其中的第 1、3 小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第 2 小题只是按运算顺序计算,没有 运用运算定律;第 4 小题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通过本题的比较、辨析,有助于 避免相关运算定律的混淆。
第 6 题是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的练习。教学时,要启发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使
较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单的口算。比如,第 1 小题 103×12,把它看成求 103 个 12,那么 转化为求 100 个 12 与 3 个 12 的和,计算比较简便。也就是把 103 改写成(100+3),用乘 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由于初学,这三小题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要着急,因 为这里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练习,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在后面第 3 节教材中还将进一步 学习。
(4 元+5 角)×5 学生如果直接口算或列竖式算出结果,都是可以的。
第 9*题安排在这里,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因为后面第 3 节教材中的例 5,主要 讨论的就是类似的简便计算。这里可以从算式的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如: 167×2+176×3+167×5 可以理解为 2 个 167 加上 3 个 167 再加上 5 个 167 等于 10 个 167,故方框里填 10。
一、复习引入
问题:
1. 我们已经研究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2. 对于运算定律的研究,我们已经积累了哪些经验?
教材说明
本节教学乘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在数学基础理论中,自然数乘法的定义有多种方式。用“同数连加”定义乘法,相对 于其他各种定义,比较直观,容易描述,所以一直被小学数学教材所采用。既然是同数连 加,那么“相同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就是客观存在的,非人为的,至于分别叫做 被乘数、乘数,还是统称为乘数或因数,则是人为的,它们的书写位置也是人为的。因此, 尽管我们在引进乘法时,不再规定两个乘数的书写位置,但同数连加的定义本身与其他定 义一样,都没有包含乘法的交换律,所以教材在这里正式概括乘法交换律还是有必要的。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除了从形式上抽象地加以证明之外,也可以依据 “同数连加”的定义,借助直观作出说明。例如对于乘法交换律,可以通过直观说明 b 个 a 连加与 a 个 b 连加的结果相等。又如关于乘法分配律,可用 a 个 c 加 b 个 c 等于(a+b) 个 c 加以解释。 在五条运算定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一样,都是同一 种运算的规律。只有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教材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由图引出例 1、例 2 和例 3,为概 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发现、感悟、描述规律。 三个例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两个例题类似。 例题后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习题基本上是针对三条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巩固和 应用设计的。 这一节,虽然没有专设例题讲解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在得出乘法运算 定律的例题中已有所孕伏,在练习中也有所体现,使学生初步体验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到下一节,再集中学习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根据问题试着从主题图中找到所需的条件,然后放手让学生 自己列出算式并计算。通常,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会有学生列出(25×5)×2 与 25×(5×2)两种算式,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 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 来。这里,还可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到两个算式虽然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计算 起来更简便。接着,可以让学生再自己编出几个类似例 2 这样的算式,以积累更丰富的感 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结果相等, 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一教学过程,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第 35 页上填空的方式进行。 而后的教学与例 1 基本相似,但可以比教学例 1 时更放手些。
(2)例 3 下面的“做一做”,安排了三道判断题,都是学生的典型错例,旨在通过判断, 引起学生重视,避免类似问题出现。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看主题图,找出图中相关 的信息,再独立列式并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 并引导学生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 3 题和第 4 题是乘法运算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第 4 题除了文字提供的信息外, 还要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得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即新教学楼有 4 层。这里,可以引导学 生比较怎样算比较简便。如第 3 题,先算一个来回游了多少米,再乘 7;第 4 题先算 25×4(可解释为 4 层,每层各取一个教室需配多少套课桌椅)再乘 7。从而使学生初步体 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5.关于练习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