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肌电图生理检查

神经肌电图生理检查

周围神经(根、丛、干、支)、神 经肌肉接头和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针极肌电图检查观察的四个步骤
①插入电活动:将记录针插入肌肉时所引起的电 位变化。 ②放松时:观察肌肉在完全放松时是否有异常自 发电活动。
③轻收缩时:观察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波幅、位 相和发放频率。 ④大力收缩时:观察运动单位电位募集类型。
脑波特征---波形
• 二个电极间电位差变化的形式 谓之波形。
• 二个相同的波连续出现,谓之电活动 。 • 三个以上大小、形状相同的脑波称之为节律。 常见的不同波形的波: 正弦波 波的上行及下降支清楚圆滑 单时相波 是一种自基线向上或向下的单一方向的偏转 双时相波 是含自基线向上与向下二个成份的波 三相波 -基线上、下交替发生的三个成份构成,第一 相为较小的负相波,第二相为正相波,第三相为高于 第一相的负相波。 -常见于代谢性脑病,尤见于肝性脑病。也见 于癫痫、颅脑外伤及朊病毒感染性等疾病。
C、新生电位
D、复合电位
大力收缩时各种不同的募集现象图
A、单纯相
B、病理性干扰相
C、干扰相
表面肌电图



表面肌电图是将电极置于皮肤表面,用于测试较 大范围内的肌电信号,并很好地反映运动过程中 肌肉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改变。 不需刺入皮肤,安全、简便、无创、无痛。 不仅可以在静止状态下观察肌肉活动,而且可以 在运动过程中持续观察肌肉活动的变化。 既是一种对运动功能有用的诊断方法,同时也是 一种较好的生物反馈技术。
正常的插入电位
正常静息电位
在静息状态下,正常肌纤维,在终板区以外 不会有电活动
正常运动单位电位
正常肱二头肌运动单位电位
(注意时限、波幅、波形和多相波的百分比)
正常大力收缩时募集电位
正常肌电图为:
插入电位<300ms 放松时 电静息 轻收缩 正常形态的运动单位电位 重收缩 干扰相
神经源性疾病与肌源性疾病肌电图的鉴别
一、神经肌肉电生理特性
(一)静息跨膜电位 钾离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人类骨骼肌是-90mv (二)动作电位 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 (三)容积传导 细胞外体液和周围组织传导而来的
二、仪器与设备
电极、放大器、显示器、 扬声器、 记录器、 刺激器以及存贮各种数据的部件。
三、电生理检查的基本要求


EEG临床意义
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技术及临床意义
CT,MRI DSA MRA,MRV CTA SPECT PET EEG MEG EPs EMG CSF 反映脑和脊髓形态 反映脑脊髓的血管形态 反映局部脑血流灌注 脑代谢 脑功能
周围神经和肌肉病 脑脊髓周围神经病
• 新技术的问世取代了很多老的检查方法, 如新的影像技术取替了气脑造影,脑室 造影及通过血管造影对脑占位病变的诊 所。 • 作为反映大脑功能状态的脑电图学,过 去、现在及将来仍不失其在临床诊断及 科学研究的价值。 • 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了EEG学的发展-录 像监测、动态EEG、数字化脑电图、定量 技术、偶极子定位等。
两刺激点间距离(mm)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s) = 该段神经传导时间(ms)
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测定
A 正中神经运动传 导检查
B 正常人正中神经 运动传导在腕部 和肘下刺激,在 拇短展肌记录波 形图
感觉神经传导
意 义:研究的是后根神经节和其后周围神经的功 能状态。 检查方法:刺激神经干一端,在另一端记录感觉神 经电位(SNAP),通常用环状电极来测定。
表面肌电图的应用
• 在运动医学方面用于观察不同肌肉收缩时的 生理变化、间接评定肌力、客观评定肌肉的 疲劳程度;在康复医学方面用于康复评定如 肌力、肌张力、平衡、步态等,同时也用于 指导或评价康复训练。
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运动神经传导
意义:评估运动神经轴索、神经和肌肉接头以及 肌肉的功能状态,为针电极肌电图检查提供准确 的信息。 检查方法:超强刺激神经干上远、近两点,在远 端肌肉上可以记录到诱发出的混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 ,通过对此动作电位波幅、潜伏时和时限 分析,来判断运动神经的传导功能。
EEG临床意义
EEG活动的主要内容:脑波特征
• 具有其它波(如电波、光波)的特征- 波率、 波幅、波形及时相的变化 • 脑波代表大脑皮层某一区域神经细胞群 活动同步的电位差,因此还具有出现方 式、在相应各皮质区域的分布和对不同 刺激的反应性等特征。
脑波特征:频率--同一周期的脑波在1 秒钟内重复出现的次数。

了解病史,进行有针对性的神经系统查体 电生理检查内容因人而异 操作严格、规范 检查室噪声低,光线柔和,安静,室温最好 保持在28℃~30℃,患者的肢体温度最好保 持在32℃以上 做好解释工作,不要让病人产生恐惧感
一、肌电图检查
概念:肌电图是将针电极插入肌肉记录电
位变化的一种电生理检查。
意义:了解运动神经元即脊髓前角细胞、
• 对周围神经病、脊髓病变、脑干、丘脑 和大脑半球病变、中枢脱髓鞘病(MS)有 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对昏迷预后及脑 死亡有协助诊断;脊柱及颅后窝术中监 护。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 脑干内肿瘤BAEP的异常率可达90%,特别是听神经瘤BAEP 是最重要的辅助诊断;颅脑外伤及脑干血管病BAEP的动态

诱发电位
• 概念:诱发电位指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内在或 外部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
• 常用的有: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
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A 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导联 图 B 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导联 图
A 右上肢正中神经SLSEP波形图 B 右下肢胫神经SLSEP皮层电位图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神经源性损害:插入电位延长,有正尖纤颤电 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可时限增宽,波 幅高,多相波多,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数量 减少,呈单纯相。 肌源性损害:可有自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 位电位时限缩短,波幅减小,多相电位增多, 大力收缩时,出现早期募集现象。
轻度收缩时的异常肌电图
A、巨大电位
B、小电位
四、脑电图
• • • • • 定义 脑电图的频率、波幅和波形 正常成人脑电图 异常脑电图 运动员脑电图
前言
1929年德国神经精神 病学家Hans Berger首先报 告了在人类完整的头皮上
安放电极,描记人类大脑 的自发电活动。此后他的 研究成果不断得到电生理 及神经生理学家的证实, 使EEG学在全世界范围得 以发展,并开始为临床和
“正常标准”来界定正常脑电图,而应
根据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生理状态来界定。
成人正常清醒EEG类型
• α型:以反复节律出现的8-13cps的α节律 为主要波率波幅一般在10-100 μv 之间, 纺锤样,80%左右成人 • β型 6%正常成人 • 低波幅活动 7-11%正常成人
成 人 正 常 睡 眠
(一夜)5-7周期
第四节 神经肌电图生理检查
• 定义
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内容包括: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 神经传导测定 特殊检查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检查 低频电诊断 即直流-感应电诊断 强度-时间曲线检查等 脑电图检查
一、肌电图
• 针极肌电图 • 表面肌电图 • 肌电图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
头皮EEG是脑电活动的间接图像。
电极安放10/20系统
其特点是:
世界上绝大多数实验室采用的是国际10-20 系统(the 10-20 international System)电极放 置法
• 电极有各自的名称: 位于左侧的是奇数, 右侧的是偶数。 • 按近中线的用较小的 数字,较外侧的用较 大的数字。 • 电极名称包括电极所 在头部分区的第一个 字母。 • 诸点电极的间隔均以
脑波特征:波形
棘波 形似尖钉,时限为20~70毫秒。 尖波 尖峰样,时限>70ms (70~200ms) 通常上行支较陡,下行支较坡。 棘慢复合波 由1个棘波和1个慢波组成
突出于背景 活动之上
多棘慢复合波 由2个或2个以上的棘波和1个慢波组成。
多棘波 由2个或2个以上的棘波连续出现。 精神运动性变异型波 波幅50~70µV,4~7cps的带有切迹的 节律性电活动。此种带有切迹的慢波由二个负相波组成, 中间有1个正相偏转。呈短至长程出现,多见于中颞区。 14/sec及6/sec正性棘波 弓形,见于一侧或双侧后颞及临 近区域,出现在思睡期和轻睡期。
脑波特点---出现方式
短程:持续出现1~2秒钟 长程 :持续出现5~10秒钟 节律性:有规律的反复出现 无规律性:高度节律失调 散在或偶尔出现 爆发出现 现 游走性 间歇出
脑波特征---分布与广度
• 普遍性或弥散性
• 一侧性分布 • 局灶性分布 应与普遍分布所伴有的某个 区域偏盛区分。 局灶慢波 在波幅高的区域波率最低 局灶尖波(有波散倾向)在病灶部位 尖波较持续
18岁,男,饭后数小时有2次晕厥发作。在作糖耐量试验期间描记EEG。 1、试验开始前,EEG正常。 2、血糖水平在48mg%,EEG显示低至中等波幅弥散的θ(a)和δ波(b) 3、血糖33mg%时,双侧同步爆发高波幅δ和θ波,额区为著 4、饮葡萄汁后EEG恢复正常
正常EEG
由于上述特征,我们不能用单一
刺激与记录点间的距离(mm)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s) = 诱发电位的潜伏时间(ms)
正中神经感觉传导的测定
A 正中神经感觉传导 食指记录法
B 正常人正中神经 感觉电位波形图
影响神经传导测定因素 • • • • 技术因素 温度 年龄 部位
常见的异常神经传导类型有 • 轴索损害 • 髓鞘脱失 • 传导阻滞
-用µV 表示 -通过测定一个波的垂直距离与定标信号的高度比 较确定
相关主题